中华文明复兴,复兴的一定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明,也就是具有中华文化最核心底蕴、中华民族最深层禀赋的文明复兴。让中华文明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历史阶段、在智能化时代绽放出全新的生命力。
一、文明复兴的时代特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现代的物质文明主要由科技所创造,这是科技革命、工业革命、产业革命相互促进的必然结果。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每当物质文明发展至顶峰、或者衰退到谷底的时候,也就将迎来精神文明的爆发。盛唐是时代物质文明的巅峰,也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南宋是物质文明的谷底,也迎来了宋词创作的巅峰;晚清和民国期间各类文学大师人才辈出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精神文明的爆发,要么是受物质文明遥遥领先的托举,要么是受物质文明极端落后的压迫。前者反向拉动了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后者则有力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历史性变革。
跟随发展或许可以不需要精神文明的引领,但是引领发展必须要有与之相应的精神风貌,如果没有文明的复兴,就不可能引领发展,也很难走到世界舞台中心。此外,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人机智能社会如何更好地发展,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如何更好地结合并创造全新的文明形态,都是文明复兴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
二、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中华文明复兴是中国人自己的文明的复兴,而不是复兴其他的文明。中华文明复兴是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创造性发展,也必然保留了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和基本特征。
包容性。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得到不断的繁荣和发展,就是因为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能够做到兼容并蓄。五十六个民族的文明最终打造成了民族的共同体。《道德经》:“故有无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有无、难易、长短、高下,这些多样性都需要并能够被包容,没有有何来无?没有长何来短?包容自然能够丰富多样性,保护多样性,促进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人民性。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儒家提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释家强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道家强调“能以有余奉天下”“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人民性使中华文化能够被人民所认可,得以绵绵不绝的传承。
三、中华文明复兴的展望
包容性和人民性,就是中华民文明的根和魂,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保持生命力的核心所在。能够经历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考验,在变中保持不变,不断的加速发展和完善,最终实现文明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