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4-08-31 08:16:202255 次浏览
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习近平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为什么要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习近平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之所以一次次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磨难中奋起、从民族危亡走向民族复兴的历程,也是中华文化焕发活力、走向复兴的历程。今天,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充分发挥文化在价值塑造、共识凝聚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主动、更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2.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3.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质、个性化的特点更加明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必须改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品质;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必须更好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文化繁荣兴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基础。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话语权。只有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为什么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习近平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我国在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等各个时代的古代文明发展成就上都走在世界前列,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孙子、韩非子等闻名于世的伟大思想巨匠,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文艺作品。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根植在中国人内心,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 2.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激励人民投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文化发展的基础和优势。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为中华文化注入符合中国实际、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思想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和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最生动的象征,共同垒筑了中国人民精神上的万里长城,支撑起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雄伟大厦。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来自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不懈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使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使中国人民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极大焕发,文化主体性得到有力体现。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三、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1.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使命任务。举旗帜,就是要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落地生根。聚民心,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兴文化,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形象,就是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2.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3.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必须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要从历史长河和时代大潮中把握文化创新推动文化进步、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新变化,把改革创新贯穿文化建设各个方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上一个:夯实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根基
下一个:教材的拨乱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