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梦有根
根,维系于民族精神。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除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根脉切断不得。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根,滋润于“慎终追远”。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往往出现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在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时有发生。根,深扎于敬畏之心。人不能没有敬畏之心。信仰的支撑、科学的论证、理论的彻底都是必需的,但不够,还需要敬畏。讲“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那是讲不信鬼、不信神需要的思想状态,但不能放大为无所敬畏。“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有了敬畏,才有自律。马克思认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只有道德主体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完成他律向自律的转化,才能成为有效的道德规范。有了自律的基础,相互的他律——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才有实施的可能。毫无疑问,我们要后来居上,不能不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问题是学什么、怎么学?绝不是随手拿掉自己最重要的东西,随便加入一堆什么西方的东西,用“去中国化”的方式学。回顾历史,莫说完全“去中国化”,哪怕中国的东西该留的没留住,西方的东西不该拿的拿来了,结果也是哀叹声声。张之洞,近代中国探索民族复兴的一位有识之士。张之洞在他的《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律例等方面的一些成例,举办洋务新政,以期挽回清王朝江河日下的颓势。注意,他主张的尚有“体”“用”之分,还只是在“用”方面的“西化”,但洋务运动未能成功。张氏长叹:“海内志士,发愤搤捥,于是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于一。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瘉,而恢诡倾危乱名改作之流,遂杂出其说以荡众心。”洋务运动后,国家更衰败沦落。所以,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对外国文化的包容借鉴,关键是食而能化、化而能食,切不可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对中国文化的根,尊重和扬弃;对中国文化的魂,坚守和创新。人类文明的交汇已走到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人类危机呼唤人本主义在否定之否定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新时代对人本主义的呼唤,需要继承吸收传统人本精神,发扬其积极成果,又要革故鼎新。因为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多强调作为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尊重人的本能欲望,催生了迅猛发展的经济,也造就了膨胀的个人。一场新的文艺复兴——新的文明复兴,已躁动于时代的母腹,呼之欲出。面对第一次文艺复兴遗留下来的膨胀了的个人,新的文明复兴既巩固第一次文艺复兴人本主义积极成果,又要对其过分的运用有所克制。它要把过度膨胀的人还原为和谐的人,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世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因应着促进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要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其核心是“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我们是“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民族,我们“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很多就记载在我们的古代经典中,传承在我们的集体记忆里。中华文化中的精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滋养。今天看来,将其在中华民族推进现代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然为人类恰逢其时的新的文明复兴,提供宝贵的精神资源。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肩负着推进一场新的文明复兴的时代使命。迎接这场并不逊色于文艺复兴的新时代的文明复兴,中国应该有所作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在接受现代市场经济考验和洗礼的中华民族,不会离别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激活我们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可以增强我们民族内心的动力、强身壮体的抗体和慎终追远的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