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4-11-12 11:34:141907 次浏览
在芒砀山群峰中,有座独立的山峰叫保安山,一座名为柿园的小村依山而起。柿园村历史悠久,其具体落成年代已无史料可考。关于村名来历,大多村民都能说出一二。据当地村民讲述,保安山原名南泰山,起初并无人家,只有漫山遍野的柿子树。遇上灾荒年景,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摘柿子充饥,许多人由此得救。感念于此,他们便在山前定居下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村庄,并为村子取名柿园村。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村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烟火相望的恬淡日子,柿园村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对此,永城市文史研究员盛朝新则有不同的见解。他通过仔细阅读柿园汉墓以及陵墙的考古报告,采访村内老人,认为柿元村其实应该叫“侍园”村。据盛朝新介绍,柿园村位于保安山之南,为阳,而保安山有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柿园汉墓(刘买墓)三座梁国诸侯王墓葬。按照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保护制度,必须驻扎有军队和看守陵墓的住户,以及严格的安全保护措施。汉代诸侯王官职设置完全模仿中央政权,梁国王室侍卫是专门为王的安全保卫服务的,死后的梁王就要由侍卫负责安保。据《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考古报告资料记载,保安山的山脚下存在围绕山体一圈的陵墙,经勘探遗迹,南陵墙现存50米,东陵墙约有900米基址,北墙约有400米,西墙被原水泥厂破坏,仅存3米,陵墙依山势而建。而陵墙便是保护梁王墓葬的建筑,相当于城墙,不允许随意进入陵墓区,防止破坏和盗窃。而且在梁孝王陵寝遗址出土的西汉“孝园”铭文筒瓦和在王后墓陪葬坑出土的“梁后园”铜印,皆带“园”字,充分说明保安山陵园的存在。
综上所述,侍园之园是指陵园,即保安山陵园,侍园就是保卫、看守陵园之意,柿园村应是看守陵墓的侍卫居住的地方,后以此形成村落,当然也不排除此前就存在村落,但军队的驻扎显然强化了作为侍卫之地的专有名称演变,几千年时光流转,更容易被老百姓理解的“柿”字与“侍”字发生互换也是很自然的事。
如今,柿园村现有人口2600余人,辖柿园、水寨2个自然村,内有张、蒿、刘、赵、吴、任、王、李、黄、闫等十余个姓氏。芒砀山景区基本坐落在柿园村内。
因为享誉海内外的汉梁王墓群,柿园村成了历史的“宠儿”,每年农历三月的芒山古庙会更是热闹非凡。芒山庙会俗称“奶奶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至三月三十日举行,是豫鲁苏皖交界处规模最大的庙会,至今兴盛不衰。
漫步于柿园村,最显著的特点是一排排石头房,这些房子虽然不够高大明亮,却散发一种古朴而坚韧的味道,与汉文化气息浓郁的芒砀山融为一体,和谐悦目。
这些石头房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此之前,各家都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山脚各地,不通水电,交通不便,别说邻里之间互相帮衬了,连串个门都是件困难事。家族大、人口多的人家,住宅都是按排序从前往后分配,甚至前后长达100多米,堪称狭路深巷,连上厕所都极不方便。鉴于此,时任柿园村党支部书记的蒿开连大胆决定,将各户宅基地重新打乱后统一分配,以排子房的形式,每家分配宅基地面积25米,其中20米为自家屋院,5米为门口道路。全村从东到西,每100米修一条南北路,路面视情修成5米、9米和15米,争取人人有院、门门都路。芒砀山上有的是石头,很快,柿园村的新房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排排石头房整齐划一,一条条石板路锃明刷亮,这在当时还是以草房、土坯房、黄土道居多的豫东农村,简直是鹤立鸡群,出的门去,村民们的腰杆都挺得倍儿直,柿园村也成了周边未婚女子最理想的婆家。
在柿园村村民的记忆中,采石业应该算是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靠山吃山,当年,得天独厚的石头资源成了柿园村的聚宝盆。至于从何时开始的开山采石,村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能回忆起分为三个阶段,即小开、中开、大开。据村干部赵永顺回忆,他小时候村里便有开山采石的习惯,只是当时生产力落后,村民们都是使用铁钎、锤子等工具进行原始的手工采石作业,俗称“小开”。上世纪五十年代,永城县水泥厂在芒山镇落成投产,柿园村也办起了石料厂,生产队成立了副业队,组织村里的青壮年劳力采石头。1968年村里开始有了架子车,1974年又购置了炸石机,生产力显著提高,采石量逐渐增大,砀山、萧县、夏邑、虞城、柘城等周边方圆几百里的用户都来买石头,开山采石进入“中开”阶段。据91岁的村民赵德彩回忆,“中开”局面打开后,柿园村名噪一时,前来买石头的人拉着架子车、赶着马车或铁板车,从半夜就赶到柿园村排队,唯恐买不到石头。
1981年,柿园村包产到户,占了村面积三分之一的山地却没有分配,于是,村民们开始个人开山,谁占是谁的,“大开”局面就此展开,也将柿园村的采石业正式推向高潮。快速致富起来的中国人掀起的大建设高潮,也令柿园村的石头供不应求,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
“大开”期间,柿园村家家路不断人,夜不闭户,不分白天黑夜均是一副炮声隆隆、人欢马叫的热烈场景。买石人的运输工具也换成了大汽车和拖拉机。对于当年的柿园人来说,如今推崇的“服务至上”“顾客第一”等理念是不存在的,“不愁卖、不够卖”的不对等供需关系滋生了柿园人的傲慢心态,他们可以颐指气使地指挥着买石者帮忙掀石头、挖土,有时越是排队人多,他们越会故意撂挑子、抽烟,让买主们心急火燎,可为了能顺利买到石头,他们的脸上丝毫也不敢流露,只能殷勤地递烟示好,或者更加积极勤快地去帮忙。
采石是项重体力活,也是颇有技术含量的活。尤其是放炮,需要有经验的村民去操作,否则极容易被炸伤,甚至有性命之虞。每次作业前,放炮人要高喊“放炮了,放炮了······”然后瞅准角度,下好炸药包,点燃导火索后迅速往安全地带跑。放炮威力很大,一炮下去,几百吨的山体被炸翻,石头能飞出几百米,这就需要现场及周边人员“躲炮”。“躲炮”也是最能分辨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环节。炮声一响,外地人只知道跑,柿园人在一旁笑,因为越跑越容易被伤着。熟能生巧,村民们要不径直躲进随处可见的猫耳洞,要不就很淡定地站在原地,仰头瞅着石头的方向,迅速判断出这片石头雨会落到什么地方, 然后不慌不忙地步入安全地带。
和如今强大的安全意识和齐全的防护措施不同,当年的柿园人对经济效益看得重,唯独不把安全放在心上,炸石用的炸药,有的购买,有的干脆自己配制。雷管的放置更遑论专储专放了,需要时,拿篮子蒯着就上山了,用不完的雷管再蒯回家,孩子拿着当玩具也是常有的事。有时正烧锅做饭,一不小心就能从柴火中翻出支雷管出来。更为豪放的是,逢到过年过节,听惯了炮声的村民总嫌买来的鞭炮不够响,直接放雷管。由此,也带来许多危险因素,每年村里都要发生两三起伤亡事故。饶是如此,村民们还是毫不在意,即便出现事故,大家帮忙送到医院,料理完后事,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总认为霉运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石头为柿园村带来了滚滚财源,所以村民们把身边的这座山形象地称为“宝贝山”。确实,山上的石头能卖钱,中草药能卖钱,就连随处可见的红土也是生产“六六粉”的主要原料。当年,曾有人投资在柿园村建起了“六六粉”厂,后来由于“六六粉”毒性较强被国家禁用,厂子才被关闭。除此外,就连山上遍地可见的碎石都能换钱,上山装一箩筐背回来,用筛子略微过筛,立马就能变成实实在在的钞票。就算进了学校的学生,放学后第一件事也是背着箩筐、提着篮子往山上跑。更有些村民强制让孩子辍学,一心一意的采石挣钱。用村民们当年流传的一句口头禅说,那就是“炮声一响,黄金万两”。至于能挣多少钱,赵永顺回忆说,当时八十年代,一般每人一天至少要挣一百多元,村里一个很能干的未婚姑娘,一天都挣二百多元。一家人加一个石末机,一天挣三四百元不成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当年,一个柿园村便有八家饭店,比整个芒山镇区还要多。由于需求旺盛,村民们干脆在村里逢起了集会,卖肉的屠户每个集会都要杀五头大猪,仍旧供不应求。除外,柿园村还是商贩们最爱来的地方,和一般的走街串巷不同,在柿园村需要上山销售,而且清一色的全是烟酒食品,最好卖的当属白面大卷、烧鸡、卤肉、啤酒、变蛋、烧饼、包子、麻花、炒花生等。在山上采石是重体力活,吃饭不按顿,啥时饿了啥时吃,一个壮劳力休息间隙,八九个大卷、一整只烧鸡、两瓶啤酒就消灭了。吃饱喝足,满足地揉揉肚皮,然后继续精神抖擞干活。
为了形成更大合力,进一步扩大生产,1992年起,柿园村开始实行开山采石统一管理,将炸石机统一收回,补给原主相应赔偿,然后对外招标,价高者得。山地、石料、私人修建的毛石坑等也重新规划分配,开山采石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效益持续提高。
村民们只知道开山采石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金钱,却不知道他们轰轰烈烈的行为背后是无尽的弊端。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越来越差的生活环境。从早到晚,炸石的炮声震耳欲聋,两人面对面说话都要扯着嗓门喊。离山近的住户,不管家中是否有人,屋顶上突然间便会“砰砰砰”的落下一堆石头,至于砸烂屋瓦、顶梁的现象更是不足为奇。漫天飞舞的扬尘笼罩了整座村子,灰蒙蒙、混沌沌的望不到边,地里的庄稼如同常年不洗脸的流浪汉,看不清本来面目,到玉米田趟个来回,浑身都是黑漆漆的。
尤为重要的是,村民们的开山采石损坏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1979年5月15日,永城市县革命委员会便将汉代梁国王陵墓群及全县其他重要名胜古迹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将陈胜墓群(包括芒山墓群)、王油坊遗址、洪福遗址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至1990年,商丘、永城两地文物管理部门分五期对柿园壁画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的“四神云气图”被评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后成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1990年10月,河南省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吴清波、邵景良和著名文物专家安金槐、韩绍诗、杨宝顺一行到芒山调查汉梁王墓群的保护情况后,当月便在省政协内参《调查与建议》上发表文章《汉墓全国罕见,抢救刻不容缓》。1991年1月3日,国务委员李铁映亲笔批转了《光明日报》内参《情况反映》第130期上刊登的《河南省永城大型古墓群危在旦夕》一文,并要求国家文物局迅速查明永城芒山汉墓群的保护现状予以上报。1991年8月6日,《光明日报》发表谷文雨的文章《芒砀山被炸得体无完肤,专家建议保护该地汉墓群》。为此,永城及时采取相关措施禁止破坏山体。1997年,永城市对芒山实施全面封山禁采。到1999年,共拆除大型砸石机近百部,封石塘口120个,山体被管护起来。
封山禁采令习惯了忙碌的村民们无所适从,村里打牌赌博、喝酒闹事的人渐渐多了。于是,在村干部及长者们的引导下,村民们又将目光转向了外地。他们带着采石技术和设备前往安徽萧县、淮北等地投资办厂,还有的将厂子开到了海南。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最终全部铩羽而归。
痛定思痛,村民们开始思索科学的发展道路。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一部分人买了货车跑运输,一部分选择了种植蔬菜大棚和果园。芒砀山景区的旅游业火爆以后,一部分经济意识强的村民又在景区周边干起了生意,产业转型取得初步成功。2013年,柿园村被农业部办公厅命名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如今的柿园村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桃花源”,村内现有桃园2千余亩,涵盖全红、突围、沙红、早熟有名、77-6、红夏、中桃5号七大品种,从5月下旬到7月下旬依次成熟,各有千秋。其中早熟有名每亩产量在8千斤以上,突围肉甜多汁、口感极好,77-6个头硕大,单个能达一斤三两。平时,桃园由中老年人打理,卖桃时节,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家帮忙。每年三月间,芒砀山景区都要联合村里举办桃花节,花香四溢的柿园村成了四方游客的春游“打卡地”,既带动了人气,又拉动了经济。
环境好了,柿园村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随之增高,加之得天独厚的“背有靠、南有照”之地理位置,冬暖夏凉,舒适宜居,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多达五六十位,是名副其实的长寿村。
与时俱进的柿园人也更新了教育理念,意识到文化强村、文化富民的重要性,他们不遗余力供给孩子求学,芒山镇第二中学的优秀生几乎全出自柿园村,每年也都有一批学子圆梦大学,其中不乏上海同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名牌大学。
2024年1月,柿园村被评为河南省地名文化遗产第一批“千年古村落”。关于家乡的未来,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肯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