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的教育
爱需要表达,需要学习,当我们心口不一的时候,爱就无法被感受到了。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有效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为爱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还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它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真正有爱的人,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或与对方发生冲突,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真心爱一个人,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完全独立的个体。
爱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于,爱者与被爱者都不是对方的附属品。付出真爱的人,应该永远把爱的对象视为独立的个体,永远尊重对方的独立和成长。
二:金钱教育
在传统教育中,父母很少跟自己的孩子聊关于金钱的一些概念。
以至于有些小孩儿完全不知道钱从哪儿来的,他们可能以为父母手机扫一扫就有钱了。
中国人耻于谈钱,觉得一谈钱就俗,就显得功利,所以大多数中国父母,从不教给孩子关于金钱的知识。在“缺钱”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不仅对金钱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更难以理清金钱和人生的关系,所以人生总是“钱恼”不断,甚至因为金钱而毁灭了人生。而实际上,金钱教育的实质是:幸福教育、人格教育,一个人的金钱观会影响他一生的幸福。
三:性的教育
是要告诉我们是怎么来的,我们的身体构造,男女的差别……
1.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家强调内敛、含蓄。性相关话题被视为私密之事,不适合公开谈论,这种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对性教育的态度。
2. 封建礼教倡导“男女授受不亲”等观念,性被视为羞耻之事。在家庭和社会教育中,性教育往往被忽视甚至刻意回避。
3.家长在性教育方面往往比较保守。很多家长自己就羞于和孩子谈论性话题,缺乏合适的沟通技巧,或者担心过早谈论性会引导孩子早熟。
由于缺乏正确引导可能导致一些人形成不了健康的性观念,如过度性压抑或者性放纵。性压抑可能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性放纵则可能违背社会道德伦理规范。
四:死亡教育
理解“死亡”,是为了更好的尊重生命。
1.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亡是一个很忌讳的话题。人们往往认为谈论死亡不吉利,这种观念使得死亡教育难以开展,我们会尽量避免提及死亡相关的词语。
2. 孝道文化强调对长辈的敬重和延续家族香火等。这种文化下,人们更关注生命的延续,而对死亡相关的教育有所忽视。
3. 家长自身也很少主动和孩子谈论死亡话题。家长通常想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过早接触这种沉重、不吉利的话题。
由于缺乏死亡教育,很多人难以正确面对必然的死亡,会产生过度的恐惧和焦虑。不了解死亡过程和临终者的需求,可能导致在照顾临终亲人时,不能给予恰当的关怀。比如不知道如何缓解临终者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孤独等。可能会出现一些违背逝者意愿或者不符合伦理道德的对待方式,例如过度抢救绝症患者,没有尊重其生命末期的尊严。
西方是 向死而生
我们是 苟且偷生
由于以上现实生活最为重要的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我们成年后,对性讳莫如深,对爱说不出口,对死亡充满恐惧,对金钱巧取豪夺。造成社会充满来了猥亵,虚伪,侥幸,投机状态,最终求之不得后产生戾气。
现在社会需要多个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教育,旨在帮助个体建立健康、积极、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死观。
看世界的方式 世界观
对价值的算法 价值观
对生死的理解 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