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4-11-26 08:29:091918 次浏览
中国文化能够自古至今延续发展,而维持文化活力的方式要看一个文化的“理念”,这才是文化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最近一直在讨论和思考文化的问题,整得自己好像真的是个文化人似的,其实我也就只是了解一些皮毛,但是好奇心重,特别想刨根问底。
想知道,到底什么是文化?文化与人生有什么关系?
思考这些问题时,必须走出个人狭隘的世界和思维习惯,去思考自己与社会、人类、历史,甚至宇宙的关系。
我们常说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表现,但是这个定义太空泛了,无法说明为什么有些文化会兴盛,有些却会衰退,甚至灭亡。
而且,文化的兴盛与衰亡就像人的生命一样,具有周期性。
英国历史学家汤恩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曾分析全球自古以来的各种文化,结果发现,每一种文化都是历经兴、盛、衰、亡,最后成为遗迹。
在他看来,能够长期存在,历经两个周期,即经过兴、盛、衰、亡,又重新兴、盛、衰,而至今将亡未亡的,只有中华文化。
所以,我说中国文化好,也并不是骂我的那样,无脑吹捧。有些人骂得很难听,屎尿屁,问候家人的都有,我觉着有点过了吧。
那为什么中华文化如此特别?
因为中国人有一套特有的文化理念。
其他历史上长期存在的文化最后往往变成考古的对象。
比如,古埃及文化。现在的埃及人已经与他们的祖先脱节了,木乃伊只是文化的遗迹。
中国文化能够自古至今延续发展,而维持文化活力的方式要看一个文化的“理念”,这才是文化的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要想跟深入的理解文化,还是搞明白啥是文化,这是本文的重点。
异于自然
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异于自然。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但是,像公园里的水池花圃、林阴步道,就不是单纯的自然现象,因为自然界的树木是自由生长的,不会如此整齐地排列。
比如,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是自然生长的,一旦深入其中很容易迷路;但在公园里你就不会迷路,因为树木、步道都规划得很整齐。
因此,文化和自然是不同的,自然界经过人类的手改造以后,就变得人文化了。
有人类才有文化,如果没有人类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文化的问题。
以前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并未遗留任何文化,只能让我们挖到恐龙化石;但人类生活过的地方,却能够挖出由人力改造自然界的成果。
比如,各种文物,城堡等遗迹。
因而,人类的生命的确有他的特殊性,不能其他生物所能比的。
形成传统
人类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可以累积、创新、学习、认同,形成传统。
人一开始学习母语和文字,便已经开始接受文化的熏陶,因为一个人的思考,一般是在母语的结构中发展。
母语提供我们丰富的概念,比如,单字、语词,以及使用这些概念的方法,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模式。
人类文化经过语言的累积、创新、学习、认同形成传统之后,也就成为了人类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但相对地也成为了很大的负担。
比如,我们有时会觉得中国人看起来比较老成,活得比较辛苦,是因为中华文化太悠久了,五千年的文化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光是要学会粗枝大叶就很不容易了;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显得充满活力,原因之一是他们的文化发展的时间较短、内容较少,人们可以直接与自己当前的经验接轨。
我们在语言上就有文言与白话之分,现在接触的只有白话文,而白话文只有一百年的历史。
如果我们完全舍弃文言文,忽略了整体的文化传统,我们也将无法充分利用祖先留下的文化资源,甚至只能困处于模糊的过去与茫然的未来之间了。
自为中心
每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核心信念,相信自己具有特殊价值。世界上每一种文化都“自为中心”,所以才能独立存在。
我们自称为“中国人”,“中”是中间,代表“中心”。这个字的象形义在古代是指“旗子”的意思。
古代是图腾社会,以龙、熊、蛇等图案的旗子作为部落的象征,部落领袖所在地插一面旗子。
旗子插在旗杆上,风一吹旗子两边飘扬,就演变成“中”这个字。
以酋长为中心,接下来才有东南西北的方向,因此,从前所称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都代表着在“中心”以外,文化落后的地方。
因此,自称为“中国”,其实是出于原始的信念,我们是最高贵的民族。
其实吧,如果“中间”代表的是文明和开化,每个民族都自认为自己位居中间。
比如,雅典称其他民族为“野蛮人”(barbarians),意思是只有雅典人是开化的;
与苏格拉底同期的执政者伯里克利曾在讲演中自豪地说:“雅典是全希腊的学校。”
伊朗人相信国境内的高山是上帝造人时亲临的那座山,因此,自己位居创世的核心地位。
不仅如此,在每个原始部落的神话中,一定都会谈到神明直接与他们的祖先建立关系。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等于承认自己的文化位于边陲地带,是属于次级和附属的文化。
那这个民族如何自我认同,稳定群体而存活下去?
这就是我们强调文化自信的根本原因,这不是狂妄自大,而是心中不屈的理想信念。
同样,也不要小看一些人口较少、规模也较小的部落,因为当我们从经济⻆度看不起他们时,他们也许会从精神层上看不起我们。
在他们眼中,一个民族的人口较多,代表着品质比较差;而人口少,才可能成为精华(比如所谓的“上帝的选民”)。
因此,肯定自己为中心,是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否则,自己的生命将失去存在的必然理由。
生命周期
文化是有生命的,所以有兴盛衰亡,那么,如何免于步入衰亡?
了解文化有生命周期,就需要警惕自己的文化保持创新的活力。一种文化要长期存续,必须处于“桃战与回应”的过程中。
比如,当前中华文化就面临各种考验,最主要的是来自现代化的挑战,要接受我们过去几百年来长期落后于西方的现实。
中华文化如果可以适当回应,将会顺利度过生命周期,重现生机,进而在世界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上一个:开拓数字文化消费更广阔天地
下一个:智能向善 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