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最被低估的中华文明的图腾

作者:发布时间: 2025-01-28 07:56:002256 次浏览

十二生肖中的蛇,相比其之前的龙,显得不那么吉祥、威武,但是,蛇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生文化中,所包含的寓意,要远比龙作为图腾的作用,更有价值。要真正理解蛇的价值,我们首先必须在根本上对“中华原生文化”有个本质性的认识。

十二生肖中的蛇,相比其之前的龙,显得不那么吉祥、威武,但是,蛇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生文化中,所包含的寓意,要远比龙作为图腾的作用,更有价值。

要真正理解蛇的价值,我们首先必须在根本上对“中华原生文化”有个本质性的认识。

一、出场即巅峰的中华文明——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

现代人受西方牛顿“经典力学”所描绘的“单一结构世界”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进化论”的局限,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从愚昧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的堆积式的发展模型。

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模型,正好与此相反。

伏羲女娲的中华文明开端时期,中华先贤就对世界有了最为本质与透彻的认识,以及应用,还有对这种认识及应用的全面社会化的普及教育。

这种对世界最本质与透彻的认识,就是:

完整的世界,是“重叠结构世界”

一个完整的世界,既有感官可以感觉到的“显性世界”部分,也有感官无法感觉到的“隐性世界”部分,运行整个“重叠结构世界”的动因、动机、动力,并不存在于“显性世界”中,而是存在于“隐性世界”。

“重叠结构世界”是整个中华文明从其发端一直延续至今的核心根本,后世所产生的“阴阳”学说、“道”学说,都是从“重叠结构世界”中发展出来的。

甚至传统中医,以及武术,也是从“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中发展出来的应用。

中医治疗的并不是人的“显性人体”,而是人的“隐性人体”。

而武术所运用的,也不是“显性人体”上的力量与意识,而是“隐性人体”中的“内劲”与“神明”。

二、蛇与“重叠结构世界”的关系

“单一结构世界”是可以用感官经验直接进行交流的,而“重叠结构世界”是很难通过“单一结构世界”中所形成的经验进行交流的,但是,又无法跳开“单一结构世界”中所形成的经验这一环节。

在伏羲女娲时期,为了能够把“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在部落中进行普及,只能借助在“单一结构世界”的大家都具备的共同经验中,找到一个具体事物来说明“重叠结构世界”,于是他们就找到了在大自然中大家普遍能够看到的“两条蛇交尾”时的情景,来说明“重叠结构世界”。

图片

一条公蛇与一条母蛇交尾时,身体互相缠绕,尾巴相交。

公蛇代表的是“显性世界”,而母蛇代表的是“隐性世界”。

两条蛇身的相互缠绕,就用来代表一种“重叠”的关系。

尾巴相交,代表的是一种“连通”的关系。

这种“重叠结构世界”的关系,在古代中医中就称之为“阴阳互根”、“阴阳一体”。

1965年在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伏羲女娲图》,其实质并不是说华夏祖先是人首蛇身,而是用这种蛇身来表示在伏羲女娲时代对“重叠结构世界”本质性的认识。

图片

三、“阴阳太极图”与“伏羲女娲蛇身图”的关系

“伏羲女娲蛇身图”是中国人最早的非常具象的对“重叠结构世界”立体模型化的展示,而“阴阳太极图”则是在这种立体模型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横截面”的平面图。

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把“伏羲女娲蛇身图”做一个CT一样的扫描,每一张截面图,都是一幅“阴阳太极图”。

如果把这些CT图关联起来看,就是这样的关系:

                                                                                                                      已关注                                                                            关注                                                               重播                                                                                                                                                            观看更多


    0/0

    00:00/00:17进度条,百分之0播放00:00/00:1700:17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继续观看

    蛇,最被低估的中华文明的图腾,与阴阳鱼、汉字起源有着密切关联

    原创,蛇,最被低估的中华文明的图腾,与阴阳鱼、汉字起源有着密切关联心智玩家已同步到看一看


            视频详情              

    因此,“阴阳太极图”的本质,也是用来展现“重叠结构世界”的。

    而周文王所演的周易八卦,其实就是在“重叠结构世界”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应用。

    四、汉字起源与“重叠结构世界”的关系

    汉字,之所以没有和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发展成拼音文字,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

    汉字最早被创造出来,并不是与语言相对应的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而是一种专门用来记载人在“重叠结构世界”的“重叠结构人体”中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方法的图示。

    人类能够认识到“重叠结构世界”并不是终极目标,其终极目标是:

    要让人能够同样认识到处在“重叠结构世界”中的人,本身也是“重叠结构”的人体,有了对自身“重叠结构人体”的认识以后,就需要进行“心智系统转换”练习。

    “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目的是:

    让人摆脱“显性人体”上的“低层次的心智系统”,进而转换到“隐性人体”内的“高层次的心智系统”。

    这种关于“心智系统转换”练习的方法,就是汉字在造字之初所包含的“本源字义”

    汉字的“本源字义”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存在过非常长的主导时期,从伏羲女娲时代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汉字的“本源字义”一直处于传承中华文明的主导地位。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本《老子》,包括《帛书·老子》《郭店楚简·老子(甲本)》,以及孔子的《大学》《中庸》《论语》都是用汉字的“本源字义”写成的,而非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得到普及和强化的汉字的常规字义。

    结语

    当我们能够真正认识到蛇在“中华原生文化”中的地位以后,蛇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瞬间就高大了起来,其承载着中华文明最为核心的人类的终极文明——对“重叠结构世界”的认识以及应用。

    中华文明从伏羲女娲时期开始,一直没有断续,连绵至今,其最终的价值就在于:

    为人类在这个时代能够认识“重叠结构世界”,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