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课题。了解中华文明传承的脉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从文明传承载体角度可为探索中华文明传承提供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文字作为文明传承的基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汉字的演变不仅记录了社会的发展,也反映了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民族记忆在维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传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共同的民族记忆,使得文化传统得以代代相传。文化交流互鉴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使知识和文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继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文字是客观存在的,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可以体现人类文明的轨迹。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重要的历史事件、杰出的历史人物、伟大的民族精神和辉煌灿烂的文明,主要通过文字符号记载、传承、弘扬并发展。因此,文字不仅是物质的代码,更是精神的代码。汉字,历经几千年风雨涤荡,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汉字不仅是记载、保存和传承悠久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汉字的书写艺术和书法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而且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的演变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此外,语言文字的丰富性和表达力,使得中华文明能够跨越时空,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交流和对话。通过文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民族为什么几千年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需要共同的民族记忆来确证。民族记忆是一种历史记忆。历史记忆属于集体记忆,它可以通过听人讲述、纪念活动和法定节日等方式存续、唤起和传承。这种共同的集体记忆,依靠特定的形式或手段,借由某种载体得以记录、传输、保存、传承,跨越时空的局限,展现不同民族既往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使民族的存在和发展得到延续性展示和合法性诠释。“物”是承载集体记忆的最佳载体,在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我们通常会通过“物”的形式,传达蕴含其中的“精”“气”“神”,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血脉基因、文化传统赋予其中,通过感官上的可触可感可达,将中华文化具体化、形象化,使中华儿女建立起统一的身份认同、情感联结、价值共识,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明既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赋予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又在人类普遍性交往中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成为对内形塑“自我”,对外区别“他我”的重要标识。独立自主,这是中华民族谋求自身发展一贯性和持久性的文化需要,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中华文明以注重交流互鉴、尊重多样性、倡导和平性等特点闻名于世,亲仁善邻、天下一家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的处世之道。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不同文明在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实现自我成长与创新,这有利于避免冲突隔阂,构筑和谐、稳定国际秩序,有利于加强理解合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既是推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个民族,只有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其自身特色、风格、气派才能屹立于世界文明,才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因此,在保持精神独立性的前提下,我们更要把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作为沟通的中介,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讲清楚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优势,讲清楚当代中国的大国胸怀和国际担当,在与全球文化交融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价值和世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