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尤其是起源阶段的文化,具备生成力,这个生成力主要是指思维创造力。文化,文而化之,先是化育,然后是化成,也即生成。文化源头的易,就是变易,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不断创新不断革命的过程。与易同源的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是强调生成力。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古文字,也是具备生成力的,独体为文,个体为字,文就是象形文字,是象思维的执行,字,滋生,滋乳,也是生成的过程,中国古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它本身就是语言,具备思维能力,激发思维潜能,属于母根文化的范畴。儒家文化的孝道和仁义也是具备生成力的思想文化,孝,上老下子,意思就是一个虽然老了,但子孙满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孝强调生生不息,瓜瓞绵绵。不要理解为单纯的肉体生命的生生不息,实际上他更强调文明人的精神生命的生生不息。仁义也是如此,有爱有原则,感性和理性结合,更有利于生生的推进。

批评者认为中国文化保守,其实真正读懂中国原生文化的人太少了,文言文被废弃一百多年了,中国文化元典,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没有读过或者没有读懂,然后就说她保守,这就是扯淡。同样一部书,有人读出淡定从容,有人读出的却是迷信,这不是元典的问题,而不是读书人的问题。《大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两千多年前就定下了创新的基调?为什么会有保守和落后呢?应该是思想大一统导致的后果。百家争鸣,和而不同,这样才会有生成力,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单极化或大一统,只能造成思想禁锢,缺乏活力。独尊儒术就是单极化的模式,很难有创造力。但是也不要因此而否定儒家,独尊儒术,问题在独尊,而不在儒术。总之,必须唤醒自觉,锻炼生成力,关键还在多元化文化土壤的呵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