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5-04-21 09:56:101361 次浏览
历史、文化、文明事关每个人的身份认同、精神面貌、幸福程度,是关乎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不可有丝毫偏差。国家好,人民安。近日来,中美贸易战让一些人热血沸腾,各种中国必胜,美国必败的言论铺天盖地。人们认为这是正能量,我却认为是负能量。这些言论会让人们患上自大症迷失方向,会让西方误认为中国崛起和其他国家一样必称霸世界,这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和平融入世界极不利。
历史、文化、文明事关每个人的身份认同、精神面貌、幸福程度,是关乎整个民族命运的大事,不可有丝毫偏差。国家好,人民安。近日来,中美贸易战让一些人热血沸腾,各种中国必胜,美国必败的言论铺天盖地。人们认为这是正能量,我却认为是负能量。这些言论会让人们患上自大症迷失方向,会让西方误认为中国崛起和其他国家一样必称霸世界,这对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和平融入世界极不利。 国人之所以会这样,证明西方的竞争文化占据了所有国人的内心世界。这种思维逻辑在文学、艺术、教育、经济等等方面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少方面甚至比西方还西方,这也意味着民族传统在被无情抛弃。中国若是变成西方,以西方的方式与世界对接,地球永无宁日。竞争论给人类带来了两大陷阱:一是军事竞赛,二是经济竞赛。人类无论陷入那个陷阱,最终结果都一样,自己把自己打倒。遗憾的是,世界早已掉入二大陷阱,越陷越深。贸易战只能助推经济竞赛、军事竞赛的升级,加快人类文明走向失败的步伐。 大量引进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自身无法解决的隐患,如道德滑坡、秩序混乱、文化低迷、信仰丢失、文明不存等。1996年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并成立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几十年过去了,虽做了大量工作,但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很多人认为中国只有经济强大了,国家才能强大,从上到下提及最多的是经济,人们看到最多的是虚假数字,文化发展、文明建设基本停留在文件里、宣传中,各级部门也不把其当回事,即便是是写再多的建议、寄再多的信也会泥牛入海,不少职能部门还会想尽办法限制打压你。却不知离开文化、文明,什么样的发展都不会长久。美国的强大文化占了25%的功劳,中国的文化产业只占总产值的2.5%左右。而中国文化比美国文化要优秀很多,高明很多。 强大总会败落,伟大才能久远。西方一直流行“中国威胁论”,害怕中国崛起,采取一系列措施联合打压中国。中国要引领世界,很显然,用西方的那一套只能增加摩擦与冲突,唯有文明的力量能让世界臣服。而学术界却把中华文明搞得一团糟,靠这样的文明征服世界,自己首先就把自己打倒了。如果说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那么中华文明就是“精神文明”,今之国人几乎人人倒向了“物质文明”,其因就出在学术的落后。中国学者要么陷入文字层面的空谈,要么陷入考古层面的胡扯,要么陷入物质层面的浮夸,“文字文明”“数字文明”“物质文明”没有生命力、没有作用力、没有抗御。
只有学术的领先,才有文化与文明的领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中指出:“要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这说明中央对于文化、文明研究的现状洞若观火,也透露出对学术界的不满和殷切期待。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文明阐释了二千多年,出现过无数大家,到今天还在步人后尘的老生常谈,国家搞的社科基金课题超过十万个,花费上千亿,换来的却是中国文化不能入世,中华文明无力抗御西方文明,中国人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文明自信严重缺失。如此等等可完全判定,名人之论存在严重问题。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文明弄不明白只有一种可能,人们的研究对象是错误的。在错的方向做的越多错的越远。 学术不是组织一批名人、搞几个工程的大兵团作战,也不是花几千万、几个亿搞些社科基金课题就能买到。学术研究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能真正走进去的人通常是个独行者。他除了要在纷纷扰扰、纠缠不清的世界里洞察秋毫,感知生命,辨别真伪,探索真理,寻找光明,传递信息,还必须与冷漠的社会、残酷的政治、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战斗,吃尽常人所不能忍的苦,遭遍常人所无法受的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200多名专家搞了5年,没把历史的根连接上,疑古风更盛。首席专家李伯谦在2022年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等部门组织的夏文化论坛上讲:关于夏文化还有一些问题要深入研究。一是年代问题,夏代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是从大禹开始的,但能不能拿出一个确切的年代,这个问题还需要讨论。二是分布地域问题,夏代或夏族的活动地域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确定主要在豫西和晋南,但具体位置从哪儿到哪儿还值得研究。三是社会结构问题,夏代的社会形态究竟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还是处于文明的初级阶段,目前还没有定论。四是世袭问题,关于夏代的世袭是有记载的,从大禹到启,再到太康、少康等,最后夏桀被商汤所灭,文献记载还需要考古学家通过遗物和遗存去证实。五是夏族与同时期的其他部族关系如何?这些需要继续研究。我们今天这个会议,既要总结我们的成果,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是什么,要把这些问题继续向前推进,一步一步地进行完满。
李伯谦的第一个问题,等于否定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夏起于公元前2070年的年代表;第二个问题,否定了夏统一万国的历史事实,他认为的夏的地域不足夏的十分之一;第三个问题,否定夏是国家社会这个事实,否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论断;第四个问题,等于否定了史料,言史料却要用考古证明史料中的世袭制,是故意制造麻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第五个问题是个不置可否的糊涂问题,夏的范围及社会形态都不知,就提出通过考古厘清夏族与同时期的其他部族关系,未免太滑稽了。这五个问题的提出,充分表明他们对夏文化一无所知,对夏文明一无所知,对夏的国域一无所知,对夏的社会形态一无所知,对夏对后世的影响一无所知,对夏与历史、与现在、与未来、与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意义一无所知,虽然没否定夏,也等于是在告诉人们夏的存在可有可无。可以肯定的说,他提出的这五个问题通过考古再研究千万年也没有答案,依然是五个一无所知的问题。这一点,人们只要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下就知道,一个世纪的考古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400多名专家,搞了20多年没找到文明的影子,反把真正的文明深埋。首席专家王巍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成了最高学术成就,大有一锤定音之势。文中界定文明的第一个条件:“生产力获得发展,出现社会分工。”这一点虽没错,但考古很难验证。第二个条件:“社会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出现王权。”“王权”“阶级”“杀戮”“贫富分化”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存在,有千万年的历史。第三个条件:“出现都邑性城市”,都邑的出现比考古发现要早的多。第四个条件:“国家的产生是文明形成的本质特征。战争、刑罚和杀戮等暴力行为成为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国家的产生是为了消灭战争,建设文明。其把增加杀戮,释放野蛮这种非文明界定为国家产生的特征,国家岂不成了南征北战的杀人魔鬼。况且5000多年前是部落时期,还没有出现国家这一社会形态。 整篇文章从论点到论证,只看到了社会在发展,物质在丰富,差距在加大,杀戮越来越成为常态,几乎看不到半点文明。以“王权”“阶级分化”“杀戮”“战争”为标志来认定文明的起源,其本身就缺乏文明,把这样的社会称之为文明,文明岂不成了匪文明?没有生命的“数字文明”“文字文明”,对西方文明没有任何抗御力。这样的文明与真正的中华文明相距千山万水,很难在世界文明中拥有话语权。如今,中国人说中华文明最伟大的底气也没了。 无奈之下又转向了文字研究,2020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科技部、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总体规划,启动实施该工程。该工程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并提出力争经过5—10年努力,立足于出成果、出人才、可持续,建成若干高水平研究平台,形成老中青结合、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和担当精神的研究队伍,产出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果,提升中华文化价值引领力。 这里面也存在诸多不妥之处:其一,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的研究已够全面,能突破的几率为零。其二,从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于时代很难,达到预期目标的几率为零。其三,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夏禹时期,《禹王碑》在焉,把甲骨文认定为最早的文字,殷商之前的文化、夏文化为零。其四,只有夏文字能打开中华文明的宝藏,为文明传承创新、为改造中国及世界提供理论支撑,与《大禹谟》《洪范》《山海经》等夏文化相比,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的价值为零。由此可知,此工程与其它工程一样,只能以风声大雨点小而不了了之。 名人可以出错,国家不能有错。历史观、文化观、文明观有问题,不但每个人的身份认同就会出问题,还会影响判断,得出许多错误的观点误导社会。宣传是议论的风向标,2023年12月9日,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发布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项目研究认为,大约从距今约5800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以丰富的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大地5000年文明。提出古国时代大约为距今5800—3800年前后。距今3800年以后,进入王朝时代。 王朝建立有4100多年的历史,非3800年以后。研究者以“二里头遗址与三星堆遗址”确立王朝时代与事实不符,国史被弄丢了300多年,等于否定了夏,否定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起于公元前2070年”的结论,也与报告中以“国家”界定文明起源的论点不符。 教育是国之未来,历史教科书开篇之论就是,人由猿进化而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阶段,最终形成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物种起源》中没有一个确凿的证据能确立进化论的科学性,反而从各个方面都能推翻进化论,达尔文自己对生物进化也持怀疑态度,中国学者却深信不疑。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让整个人类失去了自我。夏非奴隶社会,周也非封建社会,秦更非历史上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统一。教科书给学生们的第一印象是进化论是科学,得出古人愚钝、粗野,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文明却是一头雾水。这是在传播邪说,破坏中国的历史文明。 2022年新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说,“古史传说不是直接史料,大都是后人的追述,还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实证从部落到国家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夏朝的历史至今还不太清楚。教师教学用书也说:“关于夏朝国家的文字记述是后世的追述”,等于说夏是部落社会,夏还没有文字。却不知夏不但有文字,而且是中国文化、文明的奠基者,离开了夏中国的一切都无从谈起。教科书强调“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等于明确认定夏还不是“国家”社会。却不知“聚族而居”是历史的常态,从原始部落社会到国家社会,老百姓都是“聚族而居”,秦汉以来的历史也多如此。“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即夏、商对地方的管理是“内外服制”,没有实现“按地区划分它的国民”,这是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是要说明夏商都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社会。“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讲的是影响范围,而非疆域范围,说明商朝的势力范围还不确定。“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是说西周才有了实质性的国家形态。如此等等模棱两可的错误解读,夏商周文明变得不知为何物了。
夏商周与五帝的最大不同是,五帝之时的冲突是部落与部落间的冲突,如黄帝打败炎帝、蚩尤部落,尧舜之时与三苗之战。夏商周以来的战争有两种:一是以下伐上,即以有道伐无道,汤伐桀、武王伐纣以及之后多数朝代的更替都是如此。二是以上伐下,即讨伐不服叛乱者,是中央政权与地方之间的冲突,而非部落之间的冲突,如启征伐有扈氏。成汤打败夏桀后,告诫诸侯国君,一定要勤勤恳恳为黎民服务,否则“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始,周天子的地位严重下降,而有诸侯国与诸侯国之间的战乱。以上伐下为“征”,而无敌国之间平等的“战”。故《孟子》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者。”西汉武帝建元三年,淮南王刘安上书谏征闽越称,“天子之兵有征而无战”。三国曹魏明帝时期,散骑常侍钟毓劝谏曹芳伐蜀,也称“王者之兵,有征无战”。五帝与三代以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战争模式,可完全证明夏商周已全面进入国家管理状态,回答教科书中相关的所有不确定。
教科书对文明与国家的解读,尤其是对夏、商、西周的阐释,几乎没有文明的影子,只有封建迷信思想与压榨人民的统治制度,这与历史事实完全不符。很难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伟大与优秀,不知文明的源头在哪、为什么能渊源流长?找不到什么样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能让中华文明生机勃勃。中华文明里有伟大、勤劳、智慧的祖先,这些文字里没有;中华文明里有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格,这些文字里没有;中华文明里有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些文字里没有;中华文明里有和谐统一、刚柔并济的特质,这些文字里没有……教科书中的文明只有浮尘眯眼,苍白而无力。给学生灌输这些模糊、偏面、空洞、错误的文明史,对树立正确的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百害无一利! 如此这样有问题的错误观点在人们推崇的学说中可以找出千千万,不计其数的错误导致许多部门的工作杂乱无序,许多行业的运行低水平发展,失去核心、主题,在无关痛痒方面大做文章,只能适得其反。错误虽多,但其最终指向只有一个,失去了正确坐标。 中国的版图、文化、文明、伟大皆源于禹,学术界对此所知甚少,甚至质疑禹的存在,才会把一切都搞乱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夏文化研究做过两次重要批示,指出“夏代史研究还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河南省委特成立“河南省夏文化研究中心”,做了大量工作,虽掘地三尺也没找到夏文化的大门,对夏文明更是一无所知,距完成中央赋予的使命相差甚远。 只有正确才不会走弯路,只有伟大才能通行天下。文明通,则万事通。二十年来,为拨乱反正不但要推倒古今名人史学观、文化观、文明观,还要复盘、拼接、还原历史本貌,写成《禹功九州》;为解决中国的问题不但要研究历史,还要解读现实,写成《文明研究》;为解决世界问题不但要读懂中西文明,还要展望未来,写成《文明与和平》。“夏禹文明三书”驱散了万里阴霾,回答了所有重大历史问题,填补诸多的史学空白,最重要的是用夏禹文明解决了中国及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难题,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会在人类文明史上掀起一场伟大革命,对世界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 寻遍四千年世界文明史,只有夏禹文明是天下互联的普世文明、万象和谐的生态文明,其宽广博大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一致,体现着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代表着人类对于政治的最美好的理想和最终极的诠释,超越了历史维度、意识形态、政治制度、发展水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差异,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普遍诉求,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致,是能化解时代危机之文明,人类文明的兴衰与未来,都可从中找到原因与解决方案,古往今来之社会研究、文化研究、信仰研究、文明研究所存在的各种无法解决的难题、无法逾越的天堑,对夏禹文明而言易如反掌、如履平地。
西方文明已强势压倒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中国只有打造能领先世界的学术品牌、能改变世界的文化品牌、能引领世界的文明品牌,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叠加的时代站稳脚跟,承担起以文明救乱世的历史重任,带领人类走向世界大同。夏禹文明的发现,让西方学术不值一提,让西方文化相形见拙,让西方文明黯然失色,中华文明必将迎来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只有读懂大禹,才能读懂文明,读懂历史,读懂文化,读懂中国,读懂世界,读懂未来,回答好所有问题,解决好所有问题。以文明救乱世是人类未来的唯一之路。夏禹文明之谋不在于一域而在于天下,之志不在于一时而在于永远。夏禹文明不只是伟大,高不可攀,而是如神一样的存在,化育众生。这样的文明被淹没在历史碎片里,是人类的重大损失。中国要引领世界,只能靠夏禹文明。唤醒夏禹文明,必给世界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选择正确与错误的结果是天差地别。要做好这些事很难,提高人类文明素养是一项十分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抛弃过去的错误观念,确立新的史学体系、文化体系、文明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央、国务院、中央精神文明办、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国家语委、文化和旅游部、发改委等部门在文化发展、文明建设方面若不能改变工作重心与工作方向,只能与高贵的夏禹文明擦肩而过。 高配人生熠熠生辉,低配社会物欲横流。学术需要百家争鸣,对与错,历史是最好的裁判。不当之处,敬请谅解。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世界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