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从节气上来说,清明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视位而置定的。每年四月五日前后太阳到达黄道15度时,开始的一日为清明节。旧俗在清明前一天 (一说前两天),禁火寒食。这一风俗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贤臣介子推。这一天叫寒食节,也叫禁烟节。当时,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人们还带食品到介子推墓前野祭、扫墓。晋国当时为诸候盟主,这些风俗很快传到其它各国。挂柳枝、扫墓、踏青,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禁火:旧时汉族节日禁忌。流行于全国各地。清明节前一天(或前两天)为寒食节。是日起禁火3日。
扫墓:祭扫坟墓,是祭祀死者的活动,以示对死者的缅怀、崇敬之情。此俗源起较早。《文选·辨命篇》有“严每扫墓以望丧”之语,后世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汉、白、苗、蒙古等许多民族多于清明节前举行扫墓活动。届时,前往墓地,剪除杂草,培上新土,致祷词,并献上花圈、花束或摆上祭品,烧化纸钱。现在扫墓一般可分为集体或家庭、个人的祭扫,前者多为祭奠英雄、领袖,后者多为悼念家人亡友。
踏青:岁时风俗。指寒食、清明期间的郊野春游活动。宋代踏青之风极盛,开封、临安等地居民,不分贫富,届时均乘寒食、清明祭扫坟茔之机,携带枣糕、炊饼、乳酪、稠饧等食品及酒,倾城而出,车马繁盛,几塞城门,故张耒有“寒食清明人意间,春城士女出班班”之句。在“四野如市”的郊外,“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人们或群聚园圃,或泛舟湖上,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并盛行蹴踘、秋千、斗鸡等娱乐活动,王禹偁《清明》诗:“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即写此盛景。踏青游赏之人往往直至日暮才返归城中。又四川一带有“踏青节”,《壶中赘录》载:“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皆往四郊游赏。此俗至今尚存。
青团:江南地区清明时节的传统风俗点心。 将艾青(或麦苗、青菜叶)捣烂取汁,加入糯米粉和粳米粉 调合的面团中,在打匀中加适量碱水护色,再包入豆沙馅 后蒸熟而成。成品青绿色,圆正光滑,具特殊清香,软糯 肥甜。原用于祭祀。
插柳:清明节习俗。是日,小孩须早起,折松柳枝回家,松枝插于门框上,持柳枝于墙旮旯、屋角、门后等处抽打,再插至屋檐上。还有些地方在小孩头上、狗脖子上戴柳条编的圈。据说,这样做可以引回介子推的灵魂,亦可避邪。插柳之俗最早始于唐代并沿袭至今。
清明戴柳:清明前两日谓之寒食,人家插柳满簷, 青蒨可爱,男女亦咸戴之。谚云:“~”。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4月4日或5、6日,民俗有扫墓活动。絮:内充棉絮的冬衣。指气候暖和了还不把棉衣换成夹衣,这样娇气懒惰的人,到老都不会成为有用的人才。
清明前扫墓挂纸钱,证明孝心厚重;清明后扫墓挂纸钱,说明孝心轻薄。指祭祖要赶前,不可落后。
〔例〕“~。”清明前后半月,吴俗皆有标插坟墓者,以纸钱飘挂,古称寓钱,非金亦非铜。其曰金曰铜者,系乎其人之孝思也。挂在前,孝思厚而足贵,其钱非金而是金也。挂在后,孝思薄而不足贵,其钱非金而是铜也。(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