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抵御一切腐朽落后文化

作者:发布时间: 2022-08-22 10:25:054503 次浏览

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全局,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引领人民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八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都有所加强,可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仍相对薄弱,甚至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短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来看,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全局,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引领人民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

党的十八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都有所加强,可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仍相对薄弱,甚至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短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来看,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全局,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引领人民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

  最近,有人著文揭批殖民文化,很有见地,也很受启发。但是,文化建设要将“破”与“立”结合起来,而且“立”应该比“破”更具优先性。用先进正确的文化武装人们的头脑,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空间,就等于树立了评价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那些落后错误的文化才会原型毕露。那么,先进正确的文化是什么呢?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早有回答。例如,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2020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来源:新华社)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讲话是很多的。这就为我们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  

  相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整体而言,应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根”,革命文化是“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旗”。这三种文化的内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完整的。

  党的十八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都有所加强,可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仍相对薄弱,甚至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短板。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来看,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非常迫切、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和全局,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引领人民和社会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有两个必备条件:第一,必须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文化。也就是能够引领人们批判资本主义、认同社会主义、向往共产主义的文化;第二,必须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先进文化。也就是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能代表最前沿和最新发展阶段的文化。

  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存在了五百多年,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模式到中国特色的转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文化;也是具有科学的思想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文化;还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还应该是其中的主体性和统领性部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统领作用,就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文化元素的关系,并使之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民族性,在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科学性,在于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反对一切封建迷信和非科学思想文化;大众性,在于必须是源于人民的实践,由人民创造,又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完成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光荣任务,也才能让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交相辉映,编织出绚丽多彩的新时代中国文化。

  今天,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与破除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相联系的,也是与抵制垄断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势力所推崇的腐朽落后文化相联系的。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了盲目推崇、迷信、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潮,也存在着恢复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级观念、宗法关系等封建腐朽文化的现象。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虚无主义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四个自信”,在思想文化领域纠偏返中、守正创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使国人在文化上的自主性、独立性意识不断增强,大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二)  

  “文化”概念有广义、中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本质上是指人化。例如,一块石头,本来是自然物,但只要有人将其打磨、加工或刻上几个字,这就成为文化或文明成果了,因为它被打上了人的烙印。凡是由人所改造或创造的东西,都可以称为文化或文明成果。因此,广义的文化,也就是对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成果的总称。换句话说,广义的文化也可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分层和分类。

  中义的文化,主要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历史传统,即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念及其文化载体。在我国现时代,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道德、宗教等。意识形态也是系统反映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稳定,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狭义的文化,主要指我国文化行政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如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文化事业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不能把追求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的。文化产业则要以市场需要为主,生产文化商品,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文化事业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因此其生产资本主要由国家或社会提供。而文化产业的资本则由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服务的行业来提供,多种经济成分都可以介入,来源更广,发展潜力也更大。文化事业通常实行公益性管理体制,其机构多为政府部门的附属单位,以行政方式管理,要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调整资源配置,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实行经营性企业管理体制,其机构是企业单位,以企业法人进行经营活动。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在于认真落实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当然,也有PPP模式,即政府、社会、企业的资本合作项目。在该模式下,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参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尽管存在诸多不同,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讨论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不是过于宽泛的广义文化,也不是过于局限的狭义文化,而是指包括狭义文化,又不限于此的中义文化。这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核心内涵只能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并能指引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必须具有时态上的超前性和理想性,性质上的进步性和优越性,作用上的旗帜性和引领性。这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应该包括形成于非社会主义时代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包括源自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来文化,也不应该包括存在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共有文化,而应该是指反映着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及其发展方向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反映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制度特征,又能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态等的健康发展起巨大促进作用。它必然是融入了现代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社会实践,是来源于和服务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文化。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必然会不断产生出许多新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统筹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党的领导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我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运动以来的红色革命文化,是维持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源泉,也是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起点。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离不开对全人类有益文化成果的借鉴。只有以开放的胸怀不断博采众长、吸收各民族文化的积极成果,才能保持自身文化的生机活力和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立足于世界文化发展前沿,不断吸取国外文化优秀成果,保持与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步性与先进性。  

  (三)  

  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虽然有170多年的历史了,但要取得比资本主义更大的优势和胜利还有很远距离,总体上仍然处在被资本主义包围、颠覆的危险环境之中,仍然处在不进则退的吃劲时期。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是引领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精神旗帜,必然是以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创新文化。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先进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必然要求建立与这种制度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人们的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还很复杂,这主要表现为改革开放后,在政治上形成了左派、右派和中间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间派又分化为中左派和中右派。政治立场不同,必然影响到或反映到文化的立场和观念上来,并给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造成造成阻力。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不要提倡和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怎样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问题上,必然会存在不少意见分歧。但是,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不能因为有些人不理解、甚至反对,我们就畏葸不前或主动放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没有一项不是在克服重重困难中向前推进的,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事业也注定是要迎难而上的。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扎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和现实国情,又积极吸取人类与时俱进的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延续人类智慧之光,同时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它必须是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提供强大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

  先进文化是先进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也是中国共产党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文化是不会脱离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生活而孤立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发展状况,对人们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造有直接影响。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是有严格的科学内涵、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坑蒙拐骗的文化,都是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背道而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是有鲜明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化,不应当受固有的文化糟粕和外来消极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身,以宏大的气魄,把人们引向光明灿烂的未来。

  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先进文化具有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特征,是凝聚和鼓励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理想愿望和审美要求,必须对人民群众有陶冶、教育和愉悦作用。如果脱离了人民大众的需要而沦为少数人的贵族文化,那就不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先进文化,也不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无论推进先进文化建设,还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无论发展文化事业,还是发展文化产业,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发展文化的方针和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用科学态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正确处理文化领域的矛盾和问题,保护和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坚决抵制包括殖民文化在内的一切腐朽文化对人们的侵蚀,并要逐步铲除它们赖以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