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又名旉 ,字元化,沛国谯人,精内、外、妇、儿、针炙各科,尤擅长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麻醉后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反映了我国医学于公元2世纪,在麻醉方面和外科手术方面已有相当高的成就。并创“五禽戏”提倡锻炼身体、增强民众素质,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动,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
华佗“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常行医民问,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后因不从曹操征召被杀,所著医书《青囊经》尽失。后传《中藏经》,查为后人托名而作。关于这位杏林高士、歧黄圣手的做事,由于《三国演义》小说的流传和电视剧的热播而名闻天下,妇孺皆知。但是,华佗是何方人氏?故里何处?一直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有人说是安徽毫州市,有人说是河南永城华佗村……我市汉文化研究会数年来为此论题作了深入研究,翻阅了有关典籍,走访了专家学者,考证了地理实物,作出如下探佚。不当之处,请师友正之。 一、华佗故里“毫州说”源于当时区域范围持华佗故里“毫州说”者,根据有二点:一是说“史书有传”。《三国志·魏书·方技传》里说:“华佗,沛国谯人。”《后汉书·郡国志二》记载:“谯属沛国,刺史治”就是说谯是刺史的治所,谯的区域在当时相当大。由于古今行政区划的变异,瞧郡只是一个大的区域概念,华佗村距谯治所(毫州)30余里,当时属谯郡是无可争议的。根据当时区域图来看,现属永城市的新桥、马桥、裴桥、洪福、龙岗均属谯,而华佗村是龙岗乡的一个村庄。所以,华佗村当时是属谯郡。而谯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说是谯人。但是现在以上几个地方已属河南省永城市,所以华佗村现在也应随之归属于永城市辖区。这是历史沿革的结果。于是华佗也应随着区域的变迁而称之为永城人。 二是说毫州西北隅有“华佗庙”(现名华祖庵)。查明代《归德府志》、清代《水城县志》可知,该区域有四座华佗庙。其一在商丘县西关,其二在毫州西北隅,其三在永城县崇法寺西侧,其四在永城县华佗村。众所周知,庙为旧时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地方。如宗庙(也称家庙)、土地庙、火帝庙、孔庙等。那么这四座庙宇都是什么性质的庙呢?根据行政区划可知,商丘原为归德府,谯郡后名毫州,水城是县治所,三处均为府州县治所所在地建庙。华佗一位拒不为官,为何在府、州、县的治所安庙呢?可见是后人敬仰先贤哲人而立的庙宇。而华佗村古往今来都是偏僻小村,从无任何治所在此,这就说明此处为家庙。其次根据庙制来看,此处不是官庙。(1)大凡官庙都拥有庙地。这部分土地一是由封建政府拨给,二是信徒捐献。由庙内主待负责出租或自行耕种,将所得用于祭祀活动或僧众人员生活。(2)设有香火管理人员——庙祝。该村的华佗庙即无庙地,也无庙祝。而是由本族族长负责,由族人共同出资,用于修缮管理。族中重大事情的决策,往往在家庙进行。所以,此地应是家庙,是祭祀先祖之地。由此看来华佗村应该是药圣华佗故里。今永城市龙岗镇香火旺盛的---华佗祠永城市龙岗镇华佗村华佗祠 二、华佗故里在永城有据可查。
其一是有宗庙(家庙)为证。经调查,华佗村东头原有一座匾额为“华祖庙”的古建筑。该庙坐北朝南,有前后厅和东西厢房。前厅石柱上阴刻楹联为:“医德无私、常愿寰区消疾苦;神庥广布,故教世人免沉疴。”厅内塑有神医华佗全身彩像一尊,腰悬药壶,肩荷药锄,足登麻鞋,捋须远望。后厅石柱上也有一联是:“默向人间施药饵;不教世上患膏肓。”厅内坐式铜像一尊,高约80公分。院内还有石碑数通,深井一口,药碾一盘。本世纪30年代,一场罕见的暴风雨使该庙倒塌,泥塑尽毁,后殿铜像由本村关姓人家收去供奉多年,后由县卫生院驻村工作队的一位同志和时任高级农业社社长关开玉一同把华佗铜像上交到县东关路北老文化馆。其碑被抬到村西北角造了座石板桥,现只有庙基尚存。按其庙制特征,是宗庙(家庙)无疑。 其二是华佗村“华佗生日香火庙会”年年不断,问病求药者络绎不绝。华佗死于公元208年,生年不详。当地群众把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当成华佗的生日。每年此日该村便逢香火庙会,方圆百里的药商、医家、群众纷纷来此交易药材,问病求药。近年该村一关姓男子患肝病晚期,夜梦华佗祖师传授用癞蛤蟆肚内填药物烧熟而食之方,病人一月而愈,此事卫生部门有访问录为证。此外,该村内外遍生药类植物,尤其是蔓陀萝花年年盛开,千载不衰。根据我国《药典》记载:“曼陀萝原产西域,后经丝绸之路传人中原。”其他地区并不常见,唯独该村连片成方、规模很大。老人们说:“这里当年是华佗祖师的药圃。”曼陀萝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果皆可人药,是制造麻醉剂的原料。华佗栽植此物想必就是用来制作“麻沸散”的原料。 其三是华佗村关姓与华姓的传说。去华佗村,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该村仅有关姓而没有华姓。这是什么原因呢?一是《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载:华佗给曹操治病期间,华佗?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太祖大怒,使人往检,……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曹操欲灭其儿族,家人闻讯四散而逃.有一男孩跑到今夏邑县济阳附近的关楼,改姓埋名,娶妻生子,繁衍数代后,返回故里华佗村定居,未再改姓华。这是一种传说。二是说该村东头姓华西头姓关。抓捕华氏家人时,一男孩被关家藏了起来,为了躲避再次被抓,便以关姓为己姓,繁衍至今。这虽然是传说,可是1958年确有一山东男子自称是逃出的华氏后裔,来故里寻根拜祖,时任高级社社长的关开玉接待了他:他见无华氏后人,便在村东头庙基前祭祖后洒泪而别。另外,湖北电视台《走访三国遗迹》电视摄制组在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作者熊召政率领下到华佗村实地拍摄华佗遗迹;广东省电视摄制组来该村拍《乱世神医》片断。《商丘地区卫生志》根据馆藏史料和对华佗村的考查,认定该村是华佗的故里。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历史上的华佗村曾属谯,所辖区域内的人都可以称之为谯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区域的沿革,华佗村今属永城市,而不再属安徽毫州市;再依据祖宗庙制、社会活动遗迹、遗物考证等,现属永城市的华佗村应该是神医华佗的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