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永城历史上的名门望族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1-05 08:17:063949 次浏览

永城地处中原腹地,历史底蕴十分丰厚。永城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不仅出现了像华佗,赵先顺,侯镜如等名人{可参看本号2022年4月21日文章《河南永城历史10大历史名人》},也出现了诸多像孔氏家族,桓氏家族,朱氏家族等诸多名门望族。

永城地处中原腹地,历史底蕴十分丰厚。永城是人才辈出的地方,不仅出现了像华佗,赵先顺,侯镜如等名人{可参看本号2022年4月21日文章《河南永城历史10大历史名人》},也出现了诸多像孔氏家族,桓氏家族,朱氏家族等诸多名门望族。

朱氏家族

在今永城大茴村有一处庞大的陵园遗址,俗称“宰相林”,这便是著名的朱氏陵园。这里埋葬着朱仁轨,朱敬则等人,是一处世代受人敬仰的地方!历史上朱氏一族,人杰辈出,堪称名门望族!埋葬在此的俩位先生,更是以仁德至孝,清廉爱民为世人称颂,被当时皇帝恩宠赞赏,荣耀风光异常!

朱仁轨:

朱仁轨(624—699),字德容,唐代永城人。以贤孝,友善著称。他饱读诗书,勤俭持家,教育乡邻子女,德高望重,享誉四方。他一生至孝,侍奉父母无微不至。且善待兄弟,兄弟四人,仁轨居长,家庭团结,五代同居,一百多口人同在一起吃饭,上下有致。各守勤谨,互相礼让,从无是非。

朱仁轨纯孝之至,父母去世之后,他悲哀至极,不穿锦缎衣服,不吃荤菜,以致感动神灵,有赤乌白鹊等灵瑞之鸟在院子树上栖居。隋文帝仁寿二年,皇帝听河南道观察使察奏之后表彰了他的德行,赐予他家门前“六阙相对”,荣耀异常。

朱仁轨不但贤孝,而且人品道德高尚,最大的特点就是“忍让”。他虽然兄弟四人大都做官,但经常教育家庭成员,礼让为先,孝梯为本。他教育子侄有一段著名的话留芳史册:“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岂以小忿结怨于民耶?”说的是朱家有一少年在外受人无端欺辱,回来向长辈(朱仁轨)哭诉,要求惩治对方。朱仁轨听后,问道:“他为何要欺辱你?”少年答道:“他要我给他让路,我不让他,他就打我!”朱仁轨笑答道:“他要你让路,你给他让开不就没事了吗?”于是召集子侄们教育一番,便说出了上面那段有名的话。其意思是:一生都给别人让路,也不过冤枉一百步路程,一生都不跟别人争夺田界,也不会失去一块土地。不要因为一点小的事情就和邻里乡亲结怨,那有什么好处呢?

朱仁轨的事迹,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圣历二年,因其“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弟为友,被皇帝恩准谥其曰“孝友先生”!


朱敬则:

朱仁轨弟弟。字少连,今河南省永城市人。 唐朝大臣、政治家,史学家。他好学,重节义,爱助人。唐高宗时,任右补厥。

后来,官至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宰相},治理国家事务常以用人为先决条件。他性情直爽,犯颜敢谏,深得皇帝信任,他勤于政务,品德高尚,为官清廉,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其为秘书监,谥号为元。

图片

宰相朱敬则

一代伟人毛泽东读唐史时,看到朱敬则的事迹后。大加赞赏,在《朱敬则传》旁用粗笔批注道:“朱敬则,政治家,史学家,年七十五。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据史书记载,永城朱氏,世代居官,显赫异常。朱敬则的祖父,父亲,弟弟都是大官:

祖父:朱憎宁(字子须,隋朝濉州太守);

父亲:朱操(字道濡,唐朝开封府仪同);

兄:朱仁轨(字德容,官太子洗马);

弟:朱玘(官著作郎礼部尚书)、朱瑉(官太子典膳);

永城大茴村朱氏陵园,俗称"宰相林",埋葬着朱仁轨、朱敬则等人,世代受人敬仰。元代永城县令张思立,明代文林郎朱景贤先后为朱仁轨修墓立碑,撰文铭记。据说宰相林占地一百余亩,地势开阔,气象恢宏,千余年来一直有人看管,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陵园苍松翠柏,肃穆庄严,石碑石桌林立,正中两座大墓高约三米,当地人称为“金头公”“银头公",即是朱仁轨、朱敬则之陵墓。

朱氏“二公"的后裔继承了光辉风范。除留一部分仍居永城、萧县、徐州一带外,大批族人南迁至河南南部、安徽、江西、福建等地。入婺源一支有朱文公朱熹;入睢阳的一支有元代大画家朱德润;入皖的一支有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八大山人朱布等。

历史上的永城“二朱"一门贤孝,其高风亮节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