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
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首诗本是慈禧献给母亲七十大寿的,当时,慈禧由于没有时间参加母亲的大寿,所以就让身边人给母亲送了很多寿礼,并亲自写了一幅书法,令人送去。这幅书法一直保存到文革时期,最后因属于封建糟粕被毁于一旦。
对于这句话,我们今天的理解是:天下的父母为了孩子无怨无悔、尽心尽力的付出,可仍然不被子女理解,甚至被子女嫌弃。
但慈禧的本意是这样的:“可”是值得、应该的意思;“怜”是珍惜、赞叹之意。表示天下父母的仁爱之心值得赞叹!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 · 里仁》
人们总是习惯强调前半句“父母在,不远游”,但孔子强调的是后半句“游必有方”。
子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是义务,但是当有明确目标的时候,也应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只不过你要告诉父母你要去哪里,去干嘛,以及为什么要去?
并不是说让你哪都不能去啊,所以想出去闯闯的小伙伴,不要再拿这句话来为自己开解了,你活在舒适圈,想走出去却又下不了决心,这并不能怨父母啊!
这句话不知道刺痛了多少丁克们的心,难道不生娃真的是不孝吗?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这里的“后”指的是后代的责任,而不是子嗣。
舜没有告诉父母就结婚了,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所以生还是不生,选择权在你手中,没人能强迫你做不想做的事,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自由。
想要行善,先去孝敬父母,这也算是我们做人最基本的原则了。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
殊不知,这句话后边的内容,却有点让人伤心。
孝顺主要是看心,不能看事,若是看事的话,世界上就没有孝顺的人。由此产生:久病床前无孝子这一说法。
虽然这不是绝对,我们有很多对父母尽心照顾,不抛弃不放弃的案例,但也不免有很多人,遇到问题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孰非孰过,在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候不是想的那么简单。
都说遇事要宽容大量,少点得失心。可我们的圣贤孔子并不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出自 《论语·宪问》。
要不是圣人呢,孔子他老人家在几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当别人有恩于你,你当然要报恩,但是当别人打了你,你难道还要感谢他打你吗?
所以遇到事情不要害怕,在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直接面对有过失的人和事,就事论事才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通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老人家,年纪大了容易忘事情,但实质上呢,人家后边还有一句:唯不忘相思。
这句出自白居易《偶作寄朗之》的诗,本来是他写给妻子的情书,放到现在却被我们用在老人家身上,老人家很是委屈,这个锅我们不背啊。
上一个:跟着总书记探寻中华文明|文脉寻踪
下一个:好的人生,需要四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