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庄的故事
位于演集街道北约1公里的时庄村,从古至今,演绎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很早以前,时庄村因在李楼村南,且李姓较多,叫前李庄。
前李庄的人不仅吃苦耐劳,还头脑灵活,地里庄稼长得好,家家户户都做小生意,是方圆数十里有名的富裕村。
“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伙土匪盯上了前李庄,经常到前李庄抢劫。前李庄人为了自卫,自发组织了护村队,日夜巡逻,一发现情况便鸣锣为号,听到锣声,全村男女青壮持农具上阵,土匪几次骚扰,都无功而返。
这年,永城连续大旱,沟河断流,地里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水井多已干枯,远近村民陷入食无粮、饮无水的困境。
“饥寒生盗心”,土匪又打起了抢劫前李庄的主意,并从外地纠集了另一帮土匪联合抢劫。
土匪进村后,很快同护村队发生交锋,土匪人多势众,前李庄村民便利用熟悉村内地形的优势,同土匪进屋串巷“捉迷藏”。但村民寡不敌众,土匪占了上风,他们决定旧恨新仇一起清算,将村内所有值钱的东西一扫而光,然后放火烧庄。
千钧一发之际,一彪人马突然从村外杀入。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手里持有兵刃,且个个功夫了得。土匪见状,哪敢恋战,纷纷四散而逃。
此时天已大亮,全村男女老少倾巢而出,团团围住这彪人马。这时,本村一时姓青年从这彪人马中走出,指着一位身材高大、赤面美须的大汉向乡亲们介绍:“这就是名震四方的关将军。”
原来,这时姓青年跟随关羽南北征战多年,昨晚接到其哥哥的急报,禀明关将军,关将军便亲自率队,星夜赶来救援。
几名老者急忙拿出一些干粮招待关将军一行,并说:“实在对不起关将军,因此地大旱,井已干枯,大伙儿已连续几天没饮水做饭了,故无法好好招待将军。”
关将军心中为百姓着急,将手握的青龙偃月刀刀把向下,用力向地上一顿,大喝一声:“似此如何是好!”刀把顿地之处,竟戳出一个深坑,坑上面的土竟湿润起来。
村民喜出望外,连说:“关将军真乃神人,您这一戳恐怕正好戳在了水眼上。”
关羽定睛细看,喜出望外,马上命军兵顺坑深挖,很快有水流自下涌出,成了一口水质甘甜的土井。
村民们将从井中提出的水,首先让军兵饮用,军兵们心痛征战的战马,便先用水喂马。
为感谢关将军之恩,村民们便把那口井称为关公饮马泉;大家都说是时家兄弟请来关将军,才使前李庄免遭大劫,便把庄名改为时庄。
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庄人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在这块深藏故事的土地上,又演绎出新的故事。
他们挖出深埋于泥土下的故事,利用祖宗世代传承的“好脑壳”,精心谋划,巧妙设计,变废为宝:将废弃多年的破瓦片,经过匠心独运的排列组合,成了古风浓郁的黛瓦墙;用在破墙下躺了多年的老石磨,嵌入墙壁再配以名人书法,变成了一道独具风格的文化墙;把早已掉瓷烂沿的旧水缸倒立排列,稍加点辍,便成为艺术气息浓厚的国风图……这一番变戏法似的打造,引来了一批批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进村落户,引来了一批批慕名而来的学习者、参观者、旅游者。
这个数千年烟火缭绕、男耕女织的纯农业村,摇身一变成为时庄文化艺术村,一代代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转身变成西装笔挺、走南闯北的文化经纪人。
短短几年光景,时庄村已嬗变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河南省美丽乡村、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新时代的时庄人,正在用他们点石成金的妙手,让时庄持续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