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描写女子时,常常提到粉汗,也就是美人出汗时,粉和着汗水的样子。如唐诗有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粉汗宜斜日,衣香逐上风。”元稹《寄吴士矩端公五十韵》:“筝弦玉指调,粉汗红绡拭。”元稹《生春二十首》:“柳误啼珠密,梅惊粉汗融。”白居易《和梦游春诗一百韵》:“朱唇素指匀,粉汗红绵扑。”孟郊有句:“斗草撷玑珵,粉汗泽广额。”再如宋词有贺铸《木兰花》:“罗襟粉汗和香浥,纤指留痕红一捻。”周紫芝《菩萨蛮》:“翠蛾懒画妆痕浅,香肌得酒花柔软。粉汗湿吴绫,玉钗敲枕棱。”吴文英《醉蓬莱·七夕和方南山》:“冰销粉汗,南花熏透。”
粉是古代女子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品种,粉也称“胡粉”,按照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内篇》“论仙”记:“愚人乃不信黄丹及胡粉是化铅所作。”胡粉实际上就是铅粉。《太平御览》引张华《博物志》:“纣烧铅锡作粉。”宋代高承《事物纪原》说周文王时妇女在脸上加铅粉,战国时期女子已经用粉傅体,《韩非子·显学》有:“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马王堆一号墓中出土的妆奁内有个漆器小粉盒,还有残留的铅粉。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胡粉。胡,餬也。脂合以涂面也。”汉代张衡《定情赋》:“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神而无光。”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弗御。”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载:“夫铅华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
古代绘画中的仕女很多加重了脸部的粉,并在脸颊位置稍稍加淡淡红晕,如唐代《簪花仕女图》、宋代《蕉荫击球图》、元代《杜秋娘图卷》中的女子面部。还有一种称为“三白脸”的画法,就是在额头、鼻子和下巴的位置都加重了粉,这样可以使脸显得更为立体。很可能从北朝到明代的女子化妆,都在使用这种涂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