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善后张”的由来
被人称为“孝善后张”的高庄镇后张庄村,祖辈传承这样一个家训:“百善孝为先,行孝不怕天;孝子人称赞,不孝万人嫌。”在这个村里,尊老爱幼、孝敬长辈,已经成为世世代代的后张庄村人的自觉行动。本村小伙子同邻村姑娘结婚,老人们把的第一道关就是姑娘的“口碑”,看姑娘是否对爹娘及长辈孝顺;邻村人以能娶到后张庄姑娘为荣;村里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最醒目的建筑是村文化广场中心的“孝善亭”。据说,在明朝后期,后张庄仅是一个只有几户张姓人家的小村子。村里有一户人家三世同堂,80多岁的老太太腿脚不便、双目失明,儿媳妇便把老人单独安排在一间小房子里,身边为其放一个瓢,每餐送饭时将饭倒进瓢里,吃完饭洗刷以后再放在其身边,如此反复。时间久了,老太太久不洗澡,身上难免有异味,儿媳妇有些不耐烦,每次将饭倒进瓢里转身就走。送的饭时多时少、时凉时热,也不问老人家有没有吃饱。有时为图省事,老太太吃饭的瓢甚至两三天才洗涮一次,老太太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老太太的孙媳妇娶进家不久,发现了这一情况,便主动帮老太太定期洗澡,每餐帮老太太送饭、洗瓢。孙媳妇害怕老太太吃不饱,便对老太太说:“奶奶,哪次送的饭要是不够吃,你就用筷子敲瓢,我听到你敲瓢的声音再给你送。”就这样,老太太临近暮年,又享了孙媳妇的福,心里高兴,身子骨又硬朗起来。一次,孙媳妇给奶奶送过饭因事到邻居家串门去了。老太太不知,瓢里饭喝完后感觉味道不错,还想再喝点,便用筷子敲起瓢来。儿媳因孙媳妇进门后对老太太的照顾比自己尽心,感到丢了脸面,又不好意思为难她,只在心里憋了一把火。此时听到老太太的敲瓢声,顿时火不打一处来,几步走到老太太门前,讥讽地说:“哟,平时唱得不怎么样,这敲得还不错呀。供你吃,供你喝,你还想干啥!”此时,孙媳妇正好从外面回来,便接着婆婆的话说:“就是,奶奶,你吃过饭敲啥?你要是把这只瓢敲烂了,今后我婆婆用啥?”婆婆闻听此言,羞愧难当,细想,儿媳妇说得很在理,我现在这样对老太太,以后,儿媳妇也这样对我呢?马上转变态度:“娘,您老人家可是没吃饱?我再给您加饭。”从此以后,婆媳俩争相伺候老太太,一家人和和睦睦,其乐融融。渐渐地,这个村孝善之风日盛,远近乡邻赞不绝口,齐称后张庄为“孝善后张”。家和万事兴。“孝善后张”为帮助老年人充分享受现代化生活,乐享晚年,全村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全镇率先建成卫生户厕52个、卫生公厕1座,栽植围庄绿化植被40余亩,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游园40余处和四季花香的村文化广场1处,还自建了村级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如今的“孝善后张”,平展的马路通到家家户户,路旁、村旁点缀了许多小花园、小绿地,有村篮球场、图书室,处处鸟飞花艳、欢声笑语,已然成为“高庄镇乡村振兴示范点”。

苏平楼的由来
在永城西南、豫皖交界的地方,有一个苏平楼村。说起苏平楼村名的来历,至今值得深思。相传在明末清初时,这个村有一户苏姓人家,生有四个儿子。孩子长大后有三个在外做买卖,渐渐攒了些余钱,父子四人便聚在一起商议:咱们有钱了应该为同族人作贡献。于是,他们决定在自家先建一座两层小楼,多余的钱再建一处苏氏宗祠。说干就干,弟兄四人各有分工,备物料、找泥瓦工、请木工……紧锣密鼓地行动起来。楼房动工时间不长,当地里保便找到老苏,一番寒暄恭维后,突然说:“我家老母亲过世三周年的日子就要到了,想请亲邻好友共同祭奠一下,但时下手头紧张,能不能周转我10两银子?”里保是地方上的地头蛇,以前很少交往,现在当面开口借钱,老苏哪敢得罪,便凑了10两银子给他。里保走后不久,几家亲戚先后登门,这个说为儿子结婚建房,借银3两;那个说闺女出嫁,借银4两;还有的说孙子要举办成人礼,借银3两……有里保借银在先,老苏不好意思拂了众亲戚的体面,硬着头皮,尽量满足借钱人的要求。这天,一个邻居找到老苏,说他媳妇的侄子好不容易谈了个对象,但女方非要5两银子的彩礼,媳妇的兄弟东拼西凑,至今还差3两。孩子的终身大事,请老苏无论如何都要帮忙,好话说了一大堆。但老苏左算右算,手里的银两别说建苏氏祠堂,自家建楼的钱也不足了,便婉言谢绝了。手里的钱不足,老苏只好变卖家产筹资,便把村西的几棵大杨树卖了。老苏主动找到邻居,先道歉,后主动拿出5钱银子高价赔偿。哪知这邻居两眼一瞪:“5钱银子,亏你想得出来,我这桃树已经结果,每年结100斤桃子,30年卖多少钱?我用这些桃核育成桃苗,又卖多少钱?”邻居不依不饶,最后经里保调解,老苏赔了1两银子才算了事。楼没建好,惹来这么多事情,搞得老苏筋疲力尽,真想躲起来大哭一场。老苏左思右想,最后同四个儿子商议:楼不建了,举家迁往外地。苏氏族长了解这一情况后,把苏家各家家长叫到一起。大家反复讨论,最后决定:苏氏不能让别人看笑话,要互相帮助,不能雁过拔毛。在族长的提议下,苏氏各家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把老苏留下的楼房地基建成一层平房。为帮助族人记住这一教训,苏氏家族反复商议,将村名改为“苏平楼”。从此,这一带苏氏族人团结互助,人丁兴旺,英才辈出,发展很快,仅在周边就相继形成苏楼、苏小楼、苏阁、苏枣园等以苏姓为主的村落。葛洼的故事
刚迁入永城时,原计划将葛氏一家安排在蒋口以北高坡地带落户,公文已经写好。发放公文时,官差连喊数声葛氏,因其一时走神,未及时应答,官差生气,用笔一挥,改到了当时这一带最低洼之处。葛氏一家到了分配之地,看到这里北面和东面临河(今沱河),地势还算平坦,便安心在这里居住下来。哪知进入农历六月,阴雨连绵,地里积水很多,当年庄稼淹死过半,收入很少。秋收结束后,老葛头围着自家的地块转了一圈又一圈,最后喊来儿子们商议,想在村西再挖一条沟,这样就可以将积水及时东排了。但儿子们都不同意。有的说:“就咱们这几个人,累死也挖不成。”有的说:“挖了沟,上游张庄(现为张牌坊)的水就会进入咱们村,受淹更重。”老葛头自有主张:“怕引来张庄的水,咱可以挖到咱庄就不往上挖。咱全家都上阵,从今冬干到明春,一定可以将沟挖通。人生来就是出力的,怕出力就别为人!”全家人起早贪黑干了一冬一春,第二年春播前,就把排水沟挖通了。到了农历六月,又下起了连阴雨,葛家地里的水很快排下去了,但上游张庄地里的水存了很深。夜里,老葛头把儿子们叫到一起:“咱不能只顾自家,不想别人,从咱现在的沟头到张庄地里就剩200多步了,只要咱挖通,张庄的庄稼还有救。”几个儿子一听,马上跳了起来:“您没疯吧?咱给他挖通,图啥?”“就图咱们是邻居。你们不干,我自己干!”说着,老葛头独自一人,掂把铁锹出去了。儿子们哪舍得让老葛头一人干,停了一会,一个一个分别操起家伙撵老头去了。刚干到半夜,张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提着工具,打着火把,全都赶来了。原来,张庄人围着积满水的庄稼正发愁时,突然发现葛家人在为他们开沟接水,有人一招呼,全村能干活的都赶来了。很快,排水沟接到张庄地里;很快,张庄的积水也排出去了。当年收了庄稼,张庄人在两村交界处修了一处仿古牌坊,以记葛家人无私相助之德。时间长了,葛家所在的村仍叫葛洼,张庄村因建了牌坊,便改称张牌坊。张牌坊的人建议将这条沟叫“葛恩沟”,老葛头说:“什么葛恩沟!一开始那几个小子都不积极,就叫歧沟吧,让他们记住帮别人就是帮自己的理。”从此,这条沟就叫歧沟,后几经治理、扩展,又称为歧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