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孙五子楼、夏棠林村、浑河集的由来

作者:发布时间: 2024-05-18 08:04:032165 次浏览

孙五子楼”是一个村名,在马牧镇南约4公里处,位于马牧镇、酂阳镇、酂城镇三镇交界处。许多人可能会疑惑,孙五子楼村应该同孙五子有关系吧?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孙五子,才有了孙五子楼,有了孙五子楼,才有了孙五子楼村。

孙五子楼的由来

□ 刘正良

  “孙五子楼”是一个村名,在马牧镇南约4公里处,位于马牧镇、酂阳镇、酂城镇三镇交界处。许多人可能会疑惑,孙五子楼村应该同孙五子有关系吧?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孙五子,才有了孙五子楼,有了孙五子楼,才有了孙五子楼村。
  孙五子何许人也?
  这要追溯到明朝中期,朝廷统一组织北民南迁,一孙姓小伙子随父母从山西迁到永城,众人被安排到马牧南。因一起来的人多姓孙,一开始将安定他们的地方叫孙小庄。
  孙姓小伙子到马牧不久,经媒人介绍娶了一个当地姑娘为妻。婚后半年,媳妇就怀孕了,小伙子喜出望外。媳妇第一胎生了个儿子,小伙子高兴地花钱请“高人”为儿子起了个提劲的名字叫“招财”。招财不满2岁,媳妇又生一子,“高人”为其起名叫“进宝”。“进宝”1岁刚过不久,媳妇又生一个“带把的”,“高人”又为其赐名“来运”。来运刚会走动,第四个儿子拖着“小尾巴”又来了,“高人”收了钱,又在纸上写下“高升”2个字。
  小伙子便同媳妇商量,咱“招财”“进宝”“来运”“高升”占齐了,要啥有啥,可不能再生了。媳妇说:“听你的,说啥都不要了。”
  由于当时不懂得避孕,两人的计划落空了。高升刚过2岁,又给小伙子送来一位小男子汉。这下小伙子高兴不起来了,也懒得再请“高人”起名,便随口叫“五子”,称为“孙五子”。
  孙五子刚出生不久,小伙子就去世了。
  小伙子过早去世,只留下妻子带着5个孩子艰难度日,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孙五子5岁时,跟着招财在村头玩耍,邻居家的小姑娘手拿1个热馒头从跟前走过,孙五子可怜兮兮地追出很远,直到小姑娘走远了,他还直愣愣站在那里,一边遥望,一边吧咂着嘴巴。
  他的母亲刚好从此处经过,跑到儿子跟前,抱紧他嚎啕大哭。哥哥招财见状,也难受地双手抱住母亲和弟弟。
  孙五子却突然挣开母亲和大哥,一抹眼泪,大声说:“娘,今后,我一定让你天天吃白馍馍,过上好日子。”
  从此,孙五子像换了个人,成熟了许多。他很少再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反而对大人们的事情格外注意起来。凡遇大人们在一起说话,他都瞪大双眼,专心致志地倾听。大人们每做一件事,他都仔细观察,并虚心向他们请教
  孙五子15岁那年,他不顾母亲和哥哥们的劝阻,只身一人外出讨生活。
  一去十多年,孙五子终于回来了。他给母亲和4个哥哥买了很多衣服和美食,并对母亲说:“娘,我要在咱村给您建一座楼。”把母亲和哥哥们惊呆了。
  孙五子并没吹牛,在他的努力下,为母亲和哥哥在孙小庄建了座气派的楼阁。此楼阁为传统的木砖石结构,设计独特,建筑典雅。楼内设有多个厅堂和房间,用于举办家族聚会、祭祀和娱乐活动。楼外建有庭院和花园,独具美感。
  楼阁建好后,全村群众对孙家另眼相看,并把这座楼称为孙五子楼。后来,人们逐渐淡忘了对孙小庄的记忆,把这个村叫为孙五子楼村。
  如今,数百年过去,孙五子早已故去,他亲自建造的那座孙五子楼仍挺立原地。
  带着孩子去一趟孙五子楼村吧,不仅能欣赏到独特的传统建筑,更要给孩子讲讲孙五子的故事。

夏棠林村的由来

□ 刘正


夏棠林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将村庄取名为夏棠林,可见取名者的素养与文雅。  

夏棠林位于马牧镇西南约10公里处。  

既然叫夏棠林,便与夏姓有关。据夏氏族谱记载,永城夏氏自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从山西迁居永城以来,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现已在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发展到5万多人。  

夏棠林是这支夏氏的最早迁居地,迁此不久,便按照祖训在与夏棠林相邻的夏黑楼村西约150米处兴建夏庙,被永城夏氏称为南庙。  

南庙初建占地20余亩,有大殿6间,分东大殿和西大殿。后院有藏经阁,东大殿供奉天神大帝、太元圣母娘娘、土地神、观音大士,西大殿供奉大禹王及永城夏氏太始公夏良胜等。  

到了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夏氏后代夏震升任北京城南兵马司副指挥、七世夏胤被招为郡马后,对南庙进行了扩建,并为南庙取了个寓意深长的名字——夏棠林。  

从建庙之初即在夏棠林起庙会,从每年农历二月初十到三月初十,会期一个月。鼎盛时,来此庙会的人,南至南京和阜阳,北至济宁和洪洞,西至开封、杞县,东至徐州,以夏氏祭祖续家谱带动商业、经济和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南庙被拆,从此庙会冷落,但夏棠林作为村名延续至今。  

今天,夏棠林人乘着政策的东风,发展以大葱为主的蔬菜种植业。在夏棠林人的努力下,该村已经发展为知名度很高的大葱种植专业村。  

夏棠林种植的大葱茎长秆粗,耐贮耐运,甜香辣度适口。每年大葱未出地,拉运大葱的车辆便排队等候在地头。每亩大葱平均亩产1万多斤,收入不菲。  

夏棠林村群众自豪地说:“公务员、高级工,不如俺在家种大葱。”


浑河集的由来

□ 刘正良


浑河集在卧龙镇西北约4公里处的311国道一侧。在浑河集边界处再向西跨一步就是安徽省亳州市的辖区了。  

很早以前,这里住着十多户魏姓人家。  

明朝中期,官府见这里地处豫皖两省交界,又是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重要,安排了一营驻军,就叫这里为魏家营。  

一天,魏家营来了一个男人,说是从山西步行来找儿子的。据他介绍,他5岁的儿子在村头玩耍时不慎丢失,如今已有两年了。为找儿子,他一个人徒步走了4个省的20多个县,至今未见到儿子的踪影。  

魏家营的几个老人见他面容憔悴,便劝他:“你如此找法,找到儿子的希望不大,说不定你从一个地方前脚刚走,后脚你儿子也经过这里,你们父子很难相见。不如你在这住下来,让我们村的全体人员,包括这些驻军帮你找,或许还有些希望。”  

男人听老人们说得有理,便在魏家营住了下来。  

男人姓李名志,儿子叫扎根。魏家营的人听李志介绍了儿子的长相、特点和丢失时的情况,此后无论谁外出,都会带着帮李志找子的任务。他们还在浑河集村头路边设了一个茶摊,茶桌上放着李扎根的画像,南来北往的人只要从此经过,就会了解李志寻子的信息。天长日久,人们便称这里为“找子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子营人还真的把李扎根给找回来了。  

父子重逢,李志哭着给找子营的村民一 一磕头致谢。  

由于同村民处出了感情,李志不愿再回山西老家,带着儿子扎根住在了找子营里。  

扎根聪明好学,很快同找子营驻军混熟了。大家一有时间,就教扎根学习文化。军队移防时,经李志同意,扎根也随军迁移了。  

扎根长大后很有出息,最后当上了吏部侍郎。  

无论走到哪,扎根始终没忘找子营的那些恩人。找子营常年缺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大旱,因缺乏水源,找子营人吃水都要跑十多里外挑水,浇庄稼更是奢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庄稼干旱而死。  

扎根入朝为官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帮找子营人解决水的问题。在他的协调和努力下,最终把安徽亳州境内的浑河经找子营引入了河南永城。  

浑河从找子营村边通过后,既解决了找子营等周边村旱能浇的问题,也解决了涝能排的问题,找子营人都夸扎根重感情、有良心。  

浑河上接古黄河,水里带有大量泥沙,水质浑浊。居于下游的永城人只知浑河水是从找子营流来的,当时,找子营已形成集市,众人都称找子营为浑河集,并一直延续至今。

阅读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