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斜地、冯寨的传说,刘竹园的由来

作者:发布时间: 2024-06-01 08:17:552179 次浏览

在陈集东南约四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张斜地。据当地传说,这一地名是因当年穆桂英在此大败辽将耶律斜而得名。 北宋年间,辽军犯我边境。辽军名将耶律斜率领的一支劲军,一路斩关夺隘,已突破古睢水,驻扎在丁集一带休整。宋廷急令穆桂英率军抗辽。 穆桂英统率大军过了陈集,在一个小村前休息时,无意间发现,这个村的大门多是朝向东开。仔细辨认才发现,原来这里坑塘连片,沟河弯弯曲曲,位于众多坑塘中间的这个村,因坑塘错落无序的缘故,乍一看就会让人认错方向。 这一发现,让穆桂英不禁大喜过望、计从心来。于是急令大军就地扎营,并派军

张斜地的传说


在陈集东南约四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叫张斜地。据当地传说,这一地名是因当年穆桂英在此大败辽将耶律斜而得名。

北宋年间,辽军犯我边境。辽军名将耶律斜率领的一支劲军,一路斩关夺隘,已突破古睢水,驻扎在丁集一带休整。宋廷急令穆桂英率军抗辽。

穆桂英统率大军过了陈集,在一个小村前休息时,无意间发现,这个村的大门多是朝向东开。仔细辨认才发现,原来这里坑塘连片,沟河弯弯曲曲,位于众多坑塘中间的这个村,因坑塘错落无序的缘故,乍一看就会让人认错方向。

这一发现,让穆桂英不禁大喜过望、计从心来。于是急令大军就地扎营,并派军士以帮老百姓修房屋的名义,在村中设屏障、挖壕沟、放暗器。

一切部署完毕,穆桂英披挂率队杀向丁集。

以逸待劳多日的耶律斜听说宋军女将穆桂英率军杀来,急忙整军迎战。两军大战一上午,耶律斜发现宋军斗志渐弱,不禁大喜,心想:早听说穆桂英能征善战,想不到也不过如此,我何不乘势掩杀,直捣宋都!于是,命令大军拼命厮杀。却不想,这是穆桂英用的诱敌深入之计。

见辽军已经中计,穆桂英命令众人且战且退,将耶律斜大军引入以那个小村为中心的迷魂阵中。

耶律斜杀得正起劲,突然不见了宋军踪影,急命辽军进村搜索。

哪知辽军进村以后,个个迷失了方向,在村里转来转去。一会儿,不知从哪里射来的乱箭,把一队辽军射杀;一会儿,一队正在村内行走的辽军突然连人带马跌落于深坑之中,随后乱石飞下……

耶律斜已知中计,急命辽军撤退,但辽军怎么也找不到出村路口,只能被动挨枪中刀。

耶律斜费尽力气带出一批人马,刚出村头,正撞上穆桂英在此等候。恼羞成怒的耶律斜挥军大战,却见穆桂英帅旗一挥,宋军人马快速闪开,辽军前部猛冲的马队一头扎进泥坑里,后面的辽军收马不及,后马踏到前马身上,辽军互相踩踏,狼哭鬼嚎。此时,大队宋军如神兵天降,直杀得辽军血溅坑河。

最后,耶律斜只带着几十个浑身污泥的散兵冲出重围,在宋军喊杀声中不敢回丁集营地,一个个涉过古睢水,像落汤鸡一样向北逃窜了。

这一战,穆桂英轻松大胜,威震敌胆,逼辽军北退300多公里,宋辽边境从此稳定多年。

大战过后,穆桂英重谢当地乡民,拨军费对被战争毁坏的村庄修整一新。因在这里居住的村民多姓张,便称这里为“张斜地”。

千百年来,虽斗转星移,穆桂英巧计破辽军的故事仍在张斜地人心里留下永难磨灭的印记。

随着党的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张斜地处处呈现一派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冯寨的传说


据说这是一个发生在明末清初的真实故事。

永城古城内有一冯姓富商,在城内开了一家酿酒作坊。40多岁时,他的妻子生下一女孩,取名冯贞。

冯贞自幼活泼,爱说爱笑,见谁都主动打招呼,不仅父母爱如掌上明珠,左右街坊邻居谁见了都想抱一抱、亲一亲。

冯贞长到18岁时,虽生得美丽,却患上一种怪病,身上长满红紫斑块,溃烂溢脓,奇痒无比。医生有说是麻风病的,有说是狼疮的,求遍了城内医生,久治未愈。

听一个街坊朋友介绍,这种病只有传染给下一个人,病人才会好。或许给她找个婆家,慢慢病就好了。

病急乱投医,冯富商救女心切,只好信其言为真。

于是,经人介绍了一个家居古城北约4公里小白河西岸村庄的小伙子。

小伙子长得高大英俊,言语不多却彬彬有礼,冯富商夫妻见了非常满意,便约定让冯贞同小伙子见面相亲。

冯贞知道父母是为了救自己,但如果真像街坊所说,将病传染给小伙子,岂不是有意伤害人家?万一小伙子被传染后不能治愈,再有个好歹,岂不要受煎熬?思来想去,这种转嫁灾难、故意害人的事,冯贞一千个不愿做。

怎奈父母爱女心切,任冯贞怎么说,就是不改主意,她的母亲甚至以死相逼。

眼看约定相亲的日子就要到了,心烦意乱的冯贞趁夜深人静时躲到自家存酒的库房内发呆。

忽听房上一阵异响,房梁上盘动一条巨大的白蛇。

白蛇伸头欲饮大缸内白酒时,一头扎进了酒缸里。

冯贞害怕大蛇出来再伤了自己,急忙抓过缸盖,压在酒缸上,并找重物压在缸盖上。

冯贞一直呆坐到天亮,突然想起听人说毒蛇毒性很大,可快速将人毒死。“我不如就此一了百了,免得再去伤害别人。”冯贞自言自语道。

她打开酒缸盖,竟发现缸里大蛇已死,酒色变得殷红而略显浑浊。

她不顾一切拿起身边的酒瓢,狂喝了两瓢,感觉头脑发沉,便强撑着身子,回到自己房内,躺在床上等死。

早上见冯贞迟迟未起床,父母知道这两天她在生闷气,没去惊动她。

中午,相亲的小伙子就要到了,父母见冯贞还没有动静,急忙推开了冯贞的门。只见冯贞安静地躺在床上,母亲以为冯贞想不开寻了短见,嚎啕一声,扑向冯贞。

这一扑,冯贞竟睁开了双眼。

父亲一见,喜出望外,原来,冯贞不仅安然无恙,平时病态惨白的脸颊也泛出红晕。

从此,冯贞的病就逐渐痊愈了。

冯贞成亲后,用酒泡毒蛇的方法,帮许多与自己类似的病人重获新生。

冯贞聪慧好学,由此成为在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医,加上父亲的帮扶,很快成为小富之家。

这年,永城土匪横行,打家劫舍。冯贞便自己出钱,帮老家打了一圈寨墙,建了高大的寨门,村民日夜轮守,躲过了土匪流寇的骚扰。

村民们为感谢冯贞,便将这个村改称为“冯寨”。


刘竹园的由来


很多年以前,在马桥东南约4公里处有一个小村,村里住着5户人家,却分成刘、李、孙三姓。5户人家虽都不富裕,但孙姓人家由于是远近知名的轿把式,家里有喜轿和响器出租,日子比其他户殷实。

李家有个姑娘叫李毛娇,刘家有个儿子叫刘铁栓,孙家有个小子叫孙宝库,三个孩子都生于同年。

十六七岁时,毛一头乌发又密又长,白皙的面颊红晕如脂,一双大眼睛亮如秋潭,是十里八村有名的美人胚子。铁栓、宝库两个孩子也都长得高大威武,英俊帅气。不同的是宝库能言善语,铁栓不善言辞。

两个男孩同时爱上了毛娇,善良的毛娇一时乱了主意。他们三人从小青梅竹马,毛娇既舍不得宝库,又不愿拒绝铁栓,伤了谁的自尊心毛娇都会心生愧意。

这样相持一段时间,宝库的爹亲自上阵了,他让宝库娘有事没事常同毛娘接触,经常将针头线梳等女人家常用的东西送给毛娘,并让宝库帮李家干农活。最后,宝库爹直接找到毛爹承诺:只要毛嫁到孙家,孙家的生意就交给宝库打理,并从现在开始准备,为宝库建最好的新房……

宝库爹这一番操作,让本来平衡的天平开始向孙家倾斜。铁栓心急似火,毛也心存无奈。

正当孙家准备公开定亲送彩礼时,毛却病了,茶不思,饭无味,整个人日渐消瘦,多名医生诊断为肝炎。

“听说肝炎病很难治好,还传染人,咱们要把她娶家来,今后的日子咋过,对后代子孙也有影响。”宝库爹同宝库和宝库娘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宝库无助地看着母亲,一脸阴云地低着头走开了。

从此,孙家对这门亲事降温了,宝库很少再去约毛见面。

李家顾不了那么多,集中心思为毛看病。

那时的日子,李家勉强顾得住生活,但是买了几副汤药,就拿不出治病的钱了。毛的爹娘私下里常常叹息、落泪。

见爹娘为难,主动说:“爹,您别发愁,我这病能治就治,不能治就是天不留我,您就当没生我这个闺女……”

话没说完,母亲抱住毛就哭。父亲说:“这事不要你娘俩操心。”说完,便独自一人出去了。

第二天,铁栓找到毛说:“别难过,我爹说了,就算卖了俺家的牛,也要帮你治病。这些钱你先用着。”说完便将钱硬塞给毛,转身离去。

从此,铁栓陪着毛南北治病。

后来听说龙岗有一位华佗的后人医术高明,铁栓又陪着毛找到这位医生。

渐渐地,毛有吃饭的欲望了。

渐渐地,毛感到身上有劲了。

医生说:“这种病怕生气,更怕生闷气。”

铁栓就想着法子逗毛开心。

喜欢竹子,铁栓千方百计从外面弄来竹子,栽在毛家院前的空地上。一有空就陪着毛浇竹子、看竹子,摘了竹叶吹口哨逗毛开心。

在毛的阵阵笑声中,久违的红晕又回到毛俊俏的脸上。

在毛的阵阵笑声中,这片竹子长成了小竹林。

后来,毛同铁栓结婚了。

后来,人们便称这个村为“刘竹园”。

人说久病成良医,毛在自己治病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治疗肝炎的技术,并把这一技术世代相传。后来,刘家出了多名在当地很有影响的名医,“有肝炎去刘竹园找刘医生”成为马桥周边许多农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