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4-06-05 08:27:582208 次浏览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由实践到理论、由弘扬到共识,在新时代视域下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精神标识的具体精神样态,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意蕴。科学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议题,把握好核心要义及其在精神谱系发展中的定位问题是科学推动和有效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赓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的核心要义及精神定位体现在五个方面:坚持真理、坚定信仰是精神谱系发展的思想基础;为了人民、不负人民是精神谱系发展的价值根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精神谱系发展的意志支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是精神谱系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历经苦难与辉煌所铸就的精神财富,代表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的精神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8页。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发展是动态的、历史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与特性,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成为党领导人民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规律,深入分析与总结其中蕴含的核心要义,及其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整个过程中的精神定位,可以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赓续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与重要启示。
中国共产党是在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中,推动民族复兴事业不断前进,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真理的力量”(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99页。,它指导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与方向。而真理的力量一旦在人的精神意识中扎下根,便会上升为一种信仰的力量,成为一种思想指引。
真理是信仰之基,马克思主义真理“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3)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2月1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马克思主义被引入中国,深刻改变了旧中国的发展格局,同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发展,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同时,坚定信仰才能更好地发展真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能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越坚定。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人类的科学真理,是符合人民大众利益的真理,正因如此,才能被人民所追随,并成为坚守的信仰。坚持真理、坚定信仰赋予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的实践首要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自觉统一。
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人在认识真理、掌握真理到信仰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伟大事业。为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崩溃局面,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寻找救国救民的良方,诸如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互助主义、实用主义等许多救国思潮轮番出台,但都没有在中国大地上立得住脚。从《共产党宣言》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到《新民主主义论》,从“阶级斗争学说”到“与劳工为伍”,从《新青年》《共产党》《向导》到《新中华报》《解放日报》《共产党人》等,共产党先驱循着真理探索斗争方向。从《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新民主主义论》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等,正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4)《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才逐渐找到前进的方向。闻一多作为民盟成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毛泽东的文章以及《新华日报》等资料视若珍宝。他读了《新民主主义论》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纲领恍然大悟,并感叹道:“读了这些书,对中国的前途渐渐有信心了。”(5)《闻一多纪念文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65页。可见,信仰的坚定,来自对理论的信服。自从中国共产党人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之箭射中国革命之的,便学会了如何在坚持真理中发展真理,在坚定信仰中解决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余年实践探索历程中坚持真理、坚定信仰的过程蕴含着理论与精神的转化规律,即理论只有上升为精神需求,才能再转化为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所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理论作为精神的精华,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将理论内化为一种信仰的过程,信仰一旦确定,便会转化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基于科学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真理上升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再转化为指导具体实践的力量。这一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真理性认识合乎实践主体的目的,便会内化到精神意识中。所以,坚持真理、坚定信仰内含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便确立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7)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4页。。为了人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是对人民群众的责任与担当,二者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精神立场。
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对人民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宗旨的体现和党性的彰显。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也是崇高的道德要求和精神立场。为了人民就要牢记“人民的利益,即是党的利益”(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页。,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标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实践行动的最高标准。不负人民就要对人民负责,这是强调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的高度一致性。所谓对人民负责,就是“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就要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免得害了人民,引起人民的损失”(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9页。。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还强调对人民负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承担这种责任与担当就不可避免要作出牺牲,而在人民利益面前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毛泽东在纪念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曾指出,“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10)毛泽东:《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同时,毛泽东强调对人民负责还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特别指出:“我们党员忠诚的自我批评精神,对自己及对领导机关的错误所采取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态度,以及遵守党的纪律的精神,都是对人民负责的精神。”(1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0页。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才能赢得民心、赢得胜利。中国共产党人一路形成的精神谱系,都是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理论与实践之问。
为了人民、不负人民的精神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将其一以贯之地贯穿到伟大奋斗之中。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之初就发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11页。的誓言。苏区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特别强调要“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13)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抗日战争的硝烟战火之中,更加深刻认识到“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14)毛泽东:《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节选)》(1942年12月),《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实现人民的彻底解放,中国共产党百万雄师不负人民重托,彻底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为了人民、不负人民的精神是革命的根基与立场,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减租减息”到“平分土地”,从“拥军爱民”到“精兵简政”,从“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到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赢得了人民的信任与支持,实现了“唤起工农千百万”到“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地将党的为民精神应用到实践之中,并不断丰富其思想内涵和工作导向。历史实践证明,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强大底气和坚实根基,而中国共产党矢志遵循并践行“为了人民、不负人民”的精神,是党百年屹立不倒的根本所在。
革命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产生。为了人民、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没有这一科学奋斗目标,就不能产生正确的精神取向。人民立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取向,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实践的根基所在。建党精神的“践行初心、不忘使命”、井冈山精神的“依靠群众求胜利”、苏区精神的“一心为民、无私奉献”、长征精神的“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延安精神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这些革命精神形态蕴含的人民价值立场,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中精神立场的折射。基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崇高价值与根本标准,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1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页。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历经各种斗争总结出来的经验与规律。
中国共产党是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形成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敢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的决心与勇气,敢于胜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到底的信心与底气,“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9页。。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是面对艰难险阻无所畏惧的精神力量。敢于斗争是敢于胜利的精神前提,敢于胜利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底气。“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17)毛泽东:《丢掉幻想,准备斗争》(1949年8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7页。,这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内在逻辑的总结。其中蕴含着三层意思:一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彰显了人民军队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敢打必胜的英雄气概。这种英雄气概既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毅,也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韧。二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内含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规律。这揭示了中国伟大事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充满了艰辛与曲折,所有胜利的果实是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革命志士不惧牺牲换来的,革命斗争中无论面对胜利或失败,都要善于透过现象抓住革命发展的本质与规律。三是基于人民群众立场的正义战争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骨气与底气。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是正义的、进步的、求和平的战争,广大人民群众是支持这一战争的基础,所以,中国人民为了获得永久的和平与解放,“便须准备着一切牺牲,坚持到底,不达目的,决不停止”(18)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6页。。可见,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世界和平作为正义的诉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底气。这三层要义从内而外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斗争、不怕斗争的精神脊梁。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从建党之初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掀起过大革命高潮,也遭受了白色恐怖的打击,既有错误路线导致的革命损失,也经受了全民族抗战的洗礼,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立下“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19)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1947年10月10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9页。的誓言,以一往无前的革命勇气和决心,与国民党反动派、同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生死决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保家卫国、反抗侵略;为尽快摆脱一穷二白的贫穷落后状态,带领人民巩固新生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从以苏为师到独立探索,以“不经艰苦奋斗,不苦战,就不能胜利”(20)毛泽东:《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6页。的斗争精神奠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历经曲折坎坷,以敢闯敢干的精神状态破除思想禁锢,坚持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1)邓小平:《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年12月25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7页。的斗争精神,全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回顾党的百年不懈斗争史,郑重提出:“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22)习近平:《依靠斗争赢得未来》(2021年3月1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80页。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将“斗争的烙印”镌刻在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上。在前进道路上,中国共产党既要面临生死较量的阶级斗争、民族斗争,还要有效应对党内斗争,而时刻保持与一切问题与困难作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常态。
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在斗争中走向胜利,“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种风骨和品质,成为党鲜明的特质和特点”(23)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人民日报》2021年8月27日。。这种斗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流体现,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斗争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趋势。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伴随着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新特点,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意识中得以反复强化,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进而转化为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到底的意志与信念。正是这种向死而生、敢打必胜的精神支撑,铸就了党领导人民迈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的现实根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因而具有稳定性与持续性。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伟大事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人自立自强的根本依托,二者相辅相成,是思想路线与方法原则的根本体现。
实事求是是实现独立自主的前提,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这二者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深化认识、总结规律而得出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08—209页。。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必然联系和内在规律,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独立自主就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25)《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7页。。这二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实事求是精神强调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独立自主精神强调了事物内因与外因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要在革命中不断前进,就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也要坚持独立自主精神,具有走自己的路的前进定力和自觉性。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与创造精神,是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精神自觉。
中国共产党在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逐渐深化对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精神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的实际情况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功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但大革命的失败,进一步倒逼中国共产党人反思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而开始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针对红军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首先学会实事求是地了解中国的情况,“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6)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解决了党的军事与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征程上的伟大转折点。此后,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思想逐渐深化,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内涵作了经典表述。从“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27)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28)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年12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7页。,乃至“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2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9页。。从历史的角度切入,透视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精神的逻辑进路,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是自立的前提与基础,依靠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是自立的立足点与落脚点。每当在重大历史关头,实事求是与独立自主精神始终是帮助中国共产党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从挫折中觉醒、不断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作为一种精神要义,它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中得出的科学结论,并逐渐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新局面的思想方法。反之,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上升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核心要义,也是更好指引中国共产党不断面向新的历史条件,展开新的历史实践,解决新的时代难题为旨归。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之时的“开天辟地”,到井冈山精神中的“实事求是闯新路”,再到长征精神的“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遵义会议精神中的“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延安精神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不仅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还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发展的精髓所在。二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之中,对内对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所保持的自信自强的精神状态。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本色,不骄不躁是保持进步的精神定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实践中精神自觉的集中体现。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精神,为我们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风保障。
不骄不躁是艰苦奋斗的内在要求,艰苦奋斗是不骄不躁的必然体现,二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拒腐防变的能力与品质。毛泽东在延安发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的讲话中,特别指出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来战胜诸如“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等不好的东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不能脱离的,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没有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也就不能执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30)
上一个:文化中国里的五千年和新时代 下一个:赓续中华文脉 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