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酇城会盟考

作者:朵朵科技客服发布时间: 2021-11-29 13:52:11178 次浏览

宋襄公酇城会盟考

 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曾在永城的酇城与诸侯会盟,这件事记载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原文是:“《春秋.襄公十年》:‘公会诸侯及齐世子光于酇,今其地酇聚是也。王莽之鄼治矣。‘“在《汉书.地理志》和《后汉书》中,酇聚是指酇城,酇治也是指酇城。

   酇城临古涣水,历史非常古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酇城造律台包含了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遗迹。在甲骨文学家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中,有商王帝辛征东夷行经酇的记载。附近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山文化王油坊古人类遗址。西安相家巷曾出土秦代”酇丞之印“的封泥。这些都说明了这块土地的古老文明历史和重要地位。

    酇城会盟是一件重要历史事件。笔者翻阅《春秋》,查其中的《襄公十年》,发现在“襄公十年(公元前642年)”里,诸侯有几次会盟,但却没有发现郦道元所说的酇城会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首先我们可以确定,作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作《水经注》这部书,素以真实和严谨著称,为写作这部地理著作,郦道元不仅查阅大量史书,而且走遍天下,作了具体的翔实的考察,绝不会凭空臆想,杜撰子虚乌有的历史事件。现在在《春秋》里找不到酇城会盟,说明《春秋》这部古书自北魏以来近一千五百余年流传的过程中,已经发生某些字句的遗失和改变。郦道元看到的《春秋》版本,应该比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字更全面,字迹更清晰,更接近于原汁原味。所以说酇城会盟一定是历史是真实存在。而且不排除闻名天下的酇台有可能就是春秋时期诸侯的会盟台。

    探讨并考证酇城会盟,离不开《春秋.襄公十年》里历史的记载。笔者仔细研究了春秋时期诸侯间斗争的历史,特别是宋国宋襄时期的历史,发现《襄公十年》中有一段文字与酇城会盟有关,很有可能这就是那一段被遗失“酇”字的文字。请看这句话:“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夏,五月甲午,遂灭逼阳。公至自会。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晋师伐秦。秋,莒人伐我东鄙。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伐郑”。在这段文字中,记载的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的春天,诸侯先是在“柤”地(今江苏邳县西)会盟,秋天诸侯又会盟,但地点没说。这个地点经考证有可能是酇城。据历史学家研究,春秋时代诸侯会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会盟地点都选在离国都偏远的地方进行,比如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九次与诸侯会盟全都在距离国都稍远的地方。边境小城会盟已经成为春秋诸侯会盟流行的时尚和习惯。酇城当时是宋国西南部的城市,西与郑国相邻,南与楚国相邻。据研究那时诸侯会盟全部都选在水陆交通中心,酇城滨临涣水,有东西南北方向的古驿道交叉穿城而过,诸侯无论是坐船还是骑马都能很快到达,交通非常方便。酇城会盟的主要证据还有:一是郦道元所记载的襄公十年酇城会盟原来就应该是出自《襄公十年》这段文字。二是根据当时宋国郑国等诸侯斗争的历史,会盟伐郑选在酇城应是很合适的地点。三是酇城会盟后诸侯与宋国军事斗争的地名涉及到“犬丘”,“萧”等酇城附近地名。说明会盟地作为边境地已经成为交战的区域。

   酇城会盟的政治背景是什么?酇城会盟究竟是由谁来倡导的?酇城会盟后诸侯列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酇城会盟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是什么?本文依据有关史实,试作探讨,并试图揭开这一掩埋了近三千年的历史秘闻。

   酇城会盟时期,周王朝已经衰落,周王室徒有其名。诸侯列国斗争纷乱。宋国作为中原东部大国,国势正蒸蒸日上,由于对郑国构成威胁,郑宋两国的摩擦日益加剧。同时,宋国东北部的齐国也进入乱局。宋国此时要以国际政治领袖的身份出现。据《史记》记载“襄公八年,齐桓公卒,宋欲为盟会”。齐桓公是当时的霸主,他死后,因为太子们争夺王位,爆发了内乱。《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桓公病,五公子各树党争立。及桓公卒,遂相攻。”齐桓公生前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怕自己死后儿子们争位,就将自己选定的公子昭准备托付给宋襄公,作为储君,以备不测。齐桓公死后,大臣易牙,竖刁等人废掉太子昭。立公子无亏为君。太子昭面临杀戮之危,慌忙逃奔宋国。

    宋襄公见齐国动乱,太子昭投奔自己,感到大有作为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出手。恰好就在这个时机,周襄王派人来通知开会,地点在宋国南部的酇城,会议拟定议题是如何出兵攻打郑国的问题。因为郑国曾首先蔑视并反叛周王室,周王曾多次会盟诸侯协商攻打郑国。宋国与郑国有仇,所以宋襄公积极参加会议。在酇城会盟前夕,宋襄公还通知各诸侯国商议联合伐齐的事宜。但酇城会盟,大的诸侯国并没有参加,这些大国认为,宋襄公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妄图主导当盟主,同时又认为,宋襄公太仁义,近乎迂腐。对此大诸侯国不予认可和信任。也不愿商讨伐郑的问题,更不愿联合出兵伐齐。因此酇城会盟的只是一些小国。除宋国外,只有卫国,曹国,邾国等几个小国会盟。

    酇城会盟公推宋襄公为盟主,对于如何伐郑,没有达成共识,因为郑国势力较为强大,宋国东北部的几个小国并没有与郑国结怨。对于如何伐齐,意见比较一致,达成了宋卫曹邾四国联盟会议章程,一致同意出兵伐齐。会后宋襄公立即返回宋都商丘,从商丘统领四国联军,浩浩荡荡杀向齐国。齐国的贵族对流亡到宋国的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害怕以宋国为首的四国联军,就把国君无亏和大臣竖刁杀了,赶走了易牙,以作内应。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成了齐孝公。

     酇城会盟,首次在诸侯“第三世界”国家的范围内确立了宋襄公的盟主地位。同时平定了齐国的内乱,恢复了齐桓公御定太子的君主地位。初次显示了宋襄公驾驭诸侯,统帅军队,运筹帷幄,指挥有方的能力。树立了威信,增强了实力,扩大了影响,改变了东周列国的政治布局和形势发展。酇城会盟的时候,宋襄公执政才八年,正是酇城会盟这一小步,奠定了宋襄公图谋霸业的一大步。

      酇城会盟带来了齐国的革命,诸侯为之震惊。宋襄公认为自己已有实力和能力称霸诸侯了。于是又想到再次发起诸侯会盟,以尽早把自己的盟主地位确定。酇城会盟后,宋襄公在同年秋季又搞了盂地会盟。周襄王十一年,宋襄公又在商丘北部亳城发起一次会盟,扣押了滕宣公,又邀曹国,邾国两国在曹国南部会盟。而后命令邾文公把鄫国国君当作祭品去祭祀,以此威胁东夷臣服,但没能如愿。

     周襄王十三年,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在齐国的鹿上会盟,遭到诸侯暗算,后来因在与楚国的战争中施行仁义而导致泓水之败,从此霸业难成。由此看来,酇城会盟是宋襄公最为成功的会盟,而此后由于形势错综复杂,酇城会盟成功的模式难以推广,宋襄公以会盟模式驾驭诸侯,借机兴兵,雄霸天下的梦想难以实现。

    酇城会盟毕竟为宋襄公雄霸天下记录了浓重的一笔,并由此奠定了宋襄公的历史地位,所以历史意义非常重要,成为历史文化中闪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