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砀山中的黄土山虽然不大,却发现了三座汉墓,黄土山二号汉墓位于山的北麓,为西汉梁国某一位梁王王后之墓,出土了85件青铜器,其中不少青铜器刻有“文宫”二字。据史学家研究,“文宫”是汉代京都长安皇宫内宫殿名称,那么在黄土山汉墓中为什么会出现“文宫”青铜器呢?
黄土山二号墓开口向北,属于大型石崖墓,其总面积在100余平方米,有西汉诸侯王陵主要标志的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其后室还涂有朱砂。该墓比西汉晚期的窑山一、二号墓及僖山一、二号墓的规模要大很多,符合西汉中后期梁国的发展情况。西汉汉武帝统治后期,梁国被缩减,社会经济实力缩小,在芒砀山修建的陵墓也随着财力的不足而变小。
据研究黄土山汉墓青铜器铭文“文宫”中的“文”,是指宫殿的名称,汉代长安城皇宫的每一座宫殿都有名称,如未央宫、长乐宫、桂宫等等,“宫”指宫殿。关于“文宫”青铜器的来历可以参考徐州东洞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明光宫”铭文。考古专家判断,“明光宫”铭文青铜器出土于女性墓葬,为楚王王后陪葬物。该墓还出土有“明光宫赵姬钟”等青铜器,专家认为此青铜器是赵姬从长安城明光宫嫁至徐州做楚王王后所携带的陪嫁品,赵姬死后就陪葬在楚王王后墓中。明光宫明确记载于《汉书》中,它始建于西汉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至建国元年(公元8年)被王莽废除,存在了100余年。文宫未见于《汉书》的记载,在当时其知名度没有明光宫高。
黄土山二号墓陪葬“文宫”的王后应与“明光宫”王后类似,“文宫”王后是从京都长安文宫嫁至梁国做了王后,“文宫”青铜器为其陪葬品,该青铜器原是其生前实用之物。黄土山二号汉墓专家判断为西汉中期以后,这与徐州东洞山楚王墓基本处于同一时代。考古专家根据“明光宫”铭文断定墓主为西汉楚元王后裔第八位楚王刘延寿。从黄土山二号墓“文宫”铭文以及墓葬结构研究判断,该墓很可能为梁国第十位梁王刘遂,他是梁孝王的第五代孙。据《汉书 诸侯王表》记载:“初元四年,夷王遂嗣,六年薨。”谥号“梁夷王”,在位时间从公元前45年至公元前39年,做梁王仅有七年时间,但是其墓室的修筑应是从当王子时就开始了。其父刘定国谥号梁敬王,在位长达40年,刘定国的墓葬很可能在芒砀山中的南山,刘定国之父刘无伤的墓葬很可能在铁角山,刘无伤之父梁平王刘襄的墓葬很可能在夫子山。从已经发掘考古的墓葬看,梁国诸侯王陵占据芒砀山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较早的诸侯王首先选择在位置较好(风水最好),山体高大,石质较多的山头修建陵墓,时代较晚的后期梁王选择受到限制,只能选择剩下位置较偏和较低的小山作为陵墓。黄土山较小,石质也差,窑山更小一些,僖山比黄土山大,但位置较为偏僻。黄土山二号墓规模大于窑山和僖山,应比窑山和僖山要早,这是当时梁国尚未完全衰落的实力决定的。
“文宫”青铜器另有一说,有学者认为也有可能是西汉梁国睢阳王宫内的文宫,根据《史记》的记载,西汉诸侯王的官制与朝廷基本相同,宫殿的设置也是模仿京都长安皇宫的布局。梁国国都睢阳王宫也可能存在一座文宫,黄土山二号墓的墓主就在文宫内生活,文宫青铜器为其日常使用之物,后来随着主人死亡陪葬了。“文宫”是宫廷用具的标记,汉代人视死如生,王侯们幻想到阴间里继续使用这些器具,享受荣华富贵。“文宫”铭文是汉代宫廷历史的忠实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