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36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考古工作者李景聃、韩维周、赵青芳等来永城考古发现发掘的造律台古文化遗址,以及此后曹桥、黑堌堆以及王油坊等龙山文化遗址证明,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在这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据《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历史名称录》记载,商代的攸国境内已有鄪邑、爪邑、酂邑、棘邑、犬邑、芒邑、朝郏邑、永邑八个城邑。其中的“永邑”在历史中先后以谯邑、马甫城等名字出现,而最终以永城的名字延续至今。据《尚书·禹贡》记载,我们今天生活的永城这一带先是属于徐州之域,战国后期归属豫州。夏代,永城地区北边属于蚩尤部族,南边则属于九夷之地的徐夷,到了商代则为“攸地之永”。攸国位于商朝国域的东边,是商王武丁封给自己的儿子子攸的封地。在郭沫若等人所著的《甲骨文合集》中,释义第36484片甲骨文字为“在正月,王来正(征)人方,在攸侯喜鄙永”。甲骨文研究专家李学勤的《殷墟文字缀合》载:第189片甲骨上的文字是“正月癸卯,来正人方,在攸侯喜鄙永”。专家研究,所谓“攸侯喜鄙永”,就是攸侯喜的攸国边境上的小城永邑。因此,这个多次出现于殷商甲骨文中“攸地之永”的“永”字,则当之无愧成为后来永城之名的肇端。有关资料表明,永城在西周时属焦国。焦国为神农氏后裔所建立,是西周时期重要的诸侯国。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隋大业六年,于马甫城东三里,割彭城、睢阳置县,遂名永城,属谯郡。武德五年,移于马甫城,属谯州,即今理是也。贞观十七年罢谯州,以县属亳州。”所谓马甫,应该是从“马铺”一词变化而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商周古道的基础上修筑了徐亳古驿道,马甫城作为当时的驿站,也位于这条古驿道上。到西汉时,川流不息的驿道带动了服务、仓储、租赁等各行业的产生和汇聚,马甫逐渐成为人口稠密的集镇,后又壮大为城邑。马甫城的繁荣是在隋代开凿大运河之后。大运河的通航使永城变成了水陆交通枢纽,马甫城不仅有陆路驿站,还修建了运河码头。沿着运河大堤而建的驿道西起于长安,经洛阳、开封、商丘、永城、泗州、扬州、杭州,直达福建泉州,被时人称为“汴泗之通轨”,其重要性和繁华度可想而知。于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城市就应运而生了。公元610年(隋大业六年),出于经济和军事的需要,隋炀帝听从杨素等大臣的建议,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从此,永城一名再也没有更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