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大运河南堤的秘密

作者:发布时间: 2022-08-31 07:58:563655 次浏览

永城段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代叫广济渠,宋代叫通济渠,又叫汴河。北宋末年,永城段隋唐大运河随着北宋的灭亡逐渐废弃。   永城大运河北堤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在永城西保存着豫东地区最完整的大运河北堤,但没有南堤。南堤在哪里呢?其实,南堤就在永商南路或永宿公路下。永城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曾对大运河进行勘探,发现大运河南堤被公路占压。在古代修路的时候,古人将驿道修在南堤上,当时是运河水路和堤上陆路并行,唐宋古籍对此也有记载。北宋之后,大运河废弃,大运河南岸的驿道依旧继续使用,老百姓称为官路,直

永城段隋唐大运河开凿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唐代叫广济渠,宋代叫通济渠,又叫汴河。北宋末年,永城段隋唐大运河随着北宋的灭亡逐渐废弃。
  永城大运河北堤至今仍然可以看到,在永城西保存着豫东地区最完整的大运河北堤,但没有南堤。南堤在哪里呢?其实,南堤就在永商南路或永宿公路下。永城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曾对大运河进行勘探,发现大运河南堤被公路占压。在古代修路的时候,古人将驿道修在南堤上,当时是运河水路和堤上陆路并行,唐宋古籍对此也有记载。北宋之后,大运河废弃,大运河南岸的驿道依旧继续使用,老百姓称为官路,直到建国后变成公路。
  古代为什么不将驿道放在北堤上呢?主要原因是北堤深受黄河洪水南泛的影响,影响行路的安全性。唐宋时期,每一次修筑运河大堤都重点加高北堤,以阻挡来自北方的洪水。通过解剖大运河南北大堤地势发现,大运河南堤堤坡内的土较厚,北堤堤坡外土较厚。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差别呢?考古发现,唐宋时期特别是北宋时清理河道淤泥时,河床内南半部分的淤泥是堆放在南面内河坡上的,而北半部分淤泥是堆放在北堤外河坡和堤顶上的,由此导致南堤内河坡增厚占压河道,将河道北挤,北堤则不存在这种现象。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大运河发现的沉船都位于河道南侧,就是因为这些沉船位于北宋清淤的南堤下。北宋多次清理河底淤泥,并没有将这些沉船清理掉,主要原因是沉船不在河道内,被南堤压在下面了。那么沉船又为什么在河道南部边缘沉没呢?这与大运河处于北半球有关。地球北半球旋转而形成的重心偏移导致河水冲刷南侧河道,造成河底南侧存在水沟,而沉船的发生和位置往往与水流冲击有关,结果沉船就侧翻于河底南沟中,宋代清理淤泥将南河底沟掩埋,沉船得以保存。宋代实行“木岸夹河,扼束水势”,将河道变窄,通过增大水流冲击,有利于通航和快速排泄泥沙。这种做法将沉船掩埋在河的南边,使得沉船得以遗留,同时扩大了南堤的宽度,导致有些沉船位于南堤下。
  调查表明,永城大运河的北堤和南堤的表层土壤都是北宋的遗存。北宋土层下压五代土层,五代土层下压唐代土层,唐代土层又下压隋代土层。不同朝代的土层就是不同朝代整修大运河形成的。调查发现,隋代利用蕲河开挖大运河,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开挖的土方就地堆放形成大堤,而蕲河真正的自然大堤在运河大堤外100多米处,形成堤外有堤的格局。至今,永城西隋堤遗址一带仍然可以看到堤外堤的现象。
  此外,在蕲河的自然堤上分布着一些古文化遗址,以汉代遗址为多,这是古人滨水择高而居、躲避洪水的见证,体现了永城古代聚落分布的地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