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沟教导大队的诞生
为给即将在河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准备,大量培养抗日干部,积蓄力量,1938 年3 月,彭雪枫以新四军第四支队第 8 团竹沟留守处的名义,开办军政教导大队。教导大队参照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模式办学,广泛招收各地爱国青年入学。

竹沟教导大队纪念碑
负责具体筹备事宜的是:大队长方中铎,政治干事 (相当于教导员) 周季方,副大队长赵启民。大队部设在竹沟河东的三间茅屋里,办公室的设备非常简陋,只有向群众借来的一张方桌、几条板凳、一部油印机、一份《新华日报》、几本政治书籍。担任教员的,除了大队干部以外也只有两名辅导员。
招生工作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河南省委所辖有关各省、市、县党的组织进行的。不久,经各地党组织介绍,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以及开封武汉等市,特别是豫西、豫南各县来的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到来,共计 400 余人。教导大队把经过简单口试录取的男女学员编成三个男生中队和一个女生队,任命唐克、郎清荣、郭纶分别任三个男生中队长,高维进任女生队长,每个中队还配备 1名指导员。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军政部不发给经费,不发给军服,不发给一枪一弹。学员们没有宿舍就自己盖,没有军服就穿着自己从家带来的便服出操、上课,没有枪弹就向留守处的战士借用。教导大队就这样开办起来了。
教导大队设在竹沟镇的河东岸山坡上,这里有十几户破旧农居,大部房屋都是没有门窗没有屋顶儿,只有被烧焦的四面土坯墙。这是当年国民党军队以围剿红军为名,实行杀人放火所留下的罪证。如今,学员们主动上山伐木、割草,把屋顶盖起来做宿舍用。学员们大都是青年学生,很少参加体力劳动、因而上山伐木、制草就成了他们参加革命后努力学习的第一课。有了树木做梁檩又有了山草铺屋顶,就盖成了新屋,学生们住进了宿舍。
教导大队的课堂就在竹沟东门外的树林里。没有课本儿也没有讲义,上课的人用嘴讲,听课的人用耳朵听,用脑子记,课后分班复习讨论,夜间还到山里去进行演习。
课程设置和训练课目,除个别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有所改变外,基本上继承了延安抗大和临汾学兵队的教学计划。主要有联共 (布) 党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工作和游击战术等课程。至于教员问题,由于彭雪枫、张震,王国华、岳夏、王子光、程致远等人和大队领导的兼职而得到了基本解决。
教导大队是培养开展游击战骨干的训练机构。军事课比例占整个课程的50%。学习的后一阶段,更是以学军事为主,掀起了训练高潮。除了课堂讲课、作业外,打野外增多了,夜间演习增多了。主要是学习小分队游击战术以体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和“声东击西、集小胜为大胜”等游击战术原则。有时进行野外夜间演习,有假设敌,并以爆竹代实弹,对这些没打过仗的青年来说是比较逼真的。对多数学员来说是生平第一次近似实战的演习。开始不少同学还以为真是打仗呢,这比在课堂听讲搞作业、讲战斗故事要实在得多,收获要大得多。
1938年3 月至9月,教导大队先后开办两期,第一期是 3 月至5月,第二期是7月至9月,两期的大队长都是方中铎,第一期政委是周季方,第二期政委是谭友林。第一期有三个中队和一个女生队,将近 400 人;第二期四个中队和一个女生队,约有 400 人,先后两期共培训了党政军干部800余人。
第一期毕业后,学员大部分分赴华中及河南各地,大大缓解了“各方都缺军事干部”的紧张状况。1938 年9月第二期毕业的学员大部分参加了新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踏上了东进豫东敌后的征途,后来成为新四军第4师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