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人物志:孙荪{著名文学家 散文家 文学评论家 书法家}

作者:发布时间: 2023-10-17 07:51:452061 次浏览

孙荪,原名孙广举,河南永城人。中共党员。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

  孙荪,原名孙广举,河南永城人。中共党员。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书法家。

图片

        1965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文艺理论教员、校报主编、院办公室副主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干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理论研究室主任、所长、研究员,河南省文学院院长,河南电影制片厂厂长,河南省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等。现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顾问,河南省文学院名誉院长,河南省文学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学学会第二、三、四届副会长。主要专业为文艺批评兼作散文。

        图片

        196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让艺术的精灵腾飞》、《李准新论》,分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论著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论著奖、河南省文学艺术奖等。散文集《鸟情》、《瞬间解读》中的一些篇章如散文《云赋》等被选作中学、大中专教材及《中国新文学大系》等选本,成为中国久负盛名的散文精品。《鸟情》获河南省儿童文学一等奖,省政府优秀图书奖。主编《中国人的奥秘》丛书、《朋友散文》丛书。

            图片

图片

      作品还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首届优秀论著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论著奖、河南省首届、三届、四届优秀成果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政府优秀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等。个人获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等称号。

附1:孙荪作品《云赋》

小时候在农村,二八月看巧云,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快事。每逢这样的机会,天上美景总是引起童心的好奇和遐想。要是那天上的棉山粮垛能落入人间仓库,那数不尽的羊群马队能赶到乡村的圈栏,那无数的瓦块能送给百姓盖房,该多好啊!可这些念头像多变的云朵一样,来得疾,去得也快,自生自灭了,那美丽的天堂离人间究竟太远太远了。

  后来,我常想写一篇云赋,但却一直是想想而已。直接触发我拿起笔来是在一次旅途上、飞机中。那是六月底的一天,时令正值仲夏,我买好了上午十时从北京飞往中原的票。可是不巧,天不作美。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不知是谁在往下扯这大幕似的,天空比往常低多了。在我动身前往售票大楼的路上,觉得脸上有凉丝丝的雨星飘来。抬眼一看,那灰色的天幕像浸透了水一样,沉甸甸的,越坠越低,颜色也由灰变乌,更阴暗了。眨眼工夫,像有狂风从天幕后边猛吹似的,只见这里那里涌出一大团一大簇的乌云来。有的如有首无面的凶神恶煞、有眼无珠的妖魔鬼怪,有的如乌龙青蟒、黑熊灰猩,奔跑着、追逐着、拥挤着、翻卷着、聚拢着,好像在执行着什么攻城掠地的庄严神圣而又刻不容缓的使命,大有非把敌人逐出国门并踏为齑粉不可之势。"心为物役",我的思绪也禁不住随着乌云狂奔起来。忽然,"吧嗒"、"吧嗒"的声音把我的思路打断了,我看见黄豆粒大的雨点冷不丁地东一颗西一颗地摔下来,砸在水泥地上,炸开一个个小小的水花。不一会,雨声就由"沙!沙!沙"而"刷!刷!刷",雨丝由断而连,由细而粗,雨下起来了。

  我知道糟了!今天的班机怕要误了。果不其然,当我们坐车到达机场时,广播里正在告诉旅客:飞机不能起飞,请耐心等待。我们只好在候机室里恭候上苍开颜赏脸。这时的天空,像乌云已经牢牢控制了局势的战场一样,紧张愤怒的情绪已经变得比较轻松,因为暴怒而显得乌黑的脸膛也变得稍微明朗了些,乌云也在趁机会歇歇脚、喘口气,再也不那么急急地奔驰了,带着重重水汽的云在徜徉,或在低空和雨帘中轻轻掠过。幸运得很,那天上苍还算给面子,夏天的雨来得猛,去得快,只不过一个多小时,雨停了。

  大概乌云是以雨为矢同太阳作战的吧,那雨一停,太阳可就要反攻过来了。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几小时以前乌合起来的兵马,现在是丧魂失魄,溃不成军,大有不堪收拾之状了。只见狼奔豕逐。顷刻间纷然瓦解,无影无踪。太阳卷土重来,君临上界,天晴了。

  整天艳阳高照,也许不觉得太阳的妩媚。雨过天晴之后,特别是旅途遇雨又天晴,太阳也像换了新的,光华格外灿烂。天空和万物都像新洗过了,空气就不用说了,像新充了更多氧气。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什么神仙画家从天庭跑过,信手运笔,轻轻抹在青山之旁,蓝天之上。又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若飞,若停,吸之若来,吹之若去。这时候,你鼻翼翕动,只觉洁净清爽,沁人心脾,纵目四望,只觉耳目一新。

  但那一天,使我最为心荡神怡,思绪飞越的是登上飞机以后看到的云景。我是头一次坐三叉戟飞机。我的眼睛盯着窗外,飞机碰着云了,钻进云层了。不,我们高高地在云层之上了。真有意思:原来我们往常看到的云都是离地面较低的,尤其是乌云。当飞机越过一万多米的高空以后,一幅真正瑰丽的彩云图出现了。谁能想到,几个小时以前,在地上仰望苍天看到的是那样一副面孔;几个小时以后,在你的脚下,却看见了这样一副仙姿。连绵起伏的云山絮岭宛如浮动在海上的冰山。由一色汉白玉雕砌而成的各式各样的宫阙亭榭,高高低低连成望不到头的长街新城。金色的阳光把这些银色的山峦和楼台勾出了鲜明的轮廓。用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几个字来描绘,倒是十分妥帖。还有那用白色的绢绸和松软的棉絮制成的散漫的巨象,大度的白猿,从容的骆驼,安详的睡狮,肥硕的绵羊,伫立雄视的银鸡,或卧、或坐、或行、或止,都在默默地体味这空的仙境中片刻的静美。我也有点像驾着祥云遨游九天的神仙了。但由于老习惯的驱使,我又抬眼仰望天空。啊,湛蓝湛蓝,高远莫测,一丝儿云也没有,一点儿尘也看不见,冰清玉润的月牙,像是"挂"在南天上,可细看,又无依无托,使人觉得好似从哪里飞来的一把神镰突然停在了那里。我心想,这才是天空的真面目呢。人们往往把云和天搅混在一起,其实云层和天空本是两回事。"拨开乌云见青天"之"青",原来是只有站在云头之上才能体会得到的啊。

  这时候,我脑海里忽然涌出许多作家在书中对云的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描写,但一同我眼前亲见的景象相比,却都有点失色了。记得上学时读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诗中礼赞云神"烂昭昭兮未央","与日月兮齐光","龙驾兮帝服,聊翱游兮周章","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我很钦佩屈子"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想象力,但对云中君的感觉终较模糊,有了这一次亲历,云神的形象在我脑中有点根梢了。

  当我结束这次空中旅行的时候,一个极普通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田野里的禾苗因一场夏雨刚过而变得生机盎然。于是,在我脑海里迅速闪过一个念头:无云何来雨,无雨何来五谷丰登、牛肥马壮、新房林立?我儿时的遐想,真还包含着点辩证法的萌芽呢。

附2:《永城赋》 

豫州东门,宋梁故地,中原古邑,千年永城。倚黄淮而望海岱,邻徐亳而联四省。平原以山为贵,芒砀群峰突起,北峙生威;沃野因水而腴,浍包诸流汇聚,南环兴农。
   历史悠久,人文厚重。龙山文化遗址尚在,古城九座胜迹可寻;隋堤柳绿染帆影,崇法寺悠远钟声。地灵人杰,卧虎藏龙。陈胜揭竿起义,魂归芒砀永祀;刘邦挥剑斩蛇,汉兴中国一统。宋明三娘娘功昭华夏,桓家五帝师古今传颂。崇文重教,蔚然成风。孔子游列国避雨夫子崖,传读书安邦之文脉;萧何定大典见证造律台,规依法治国之路径。三百里梁苑安在?汉王陵遗旷世瑰宝;几数番文林嘉会,古酂地降泰斗巨星。
   君子仁人,层出不穷。子罕拒玉,光耀日月;练氏焚券,九州美名。廉吏化盗,陈太丘治下路不拾遗;孝友守丧,朱敬则一门三朝感动。英雄志士,史书有征。华佗研麻沸于龙岗,医术人格如神;曹操练兵马在鄪亭,文蹈武略称雄。抗日英雄鲁雨亭李黑楼殉国,淮海大战解放军陈官庄全胜。尤可贵者,淳朴民风:耕读传家,孝亲尽忠,行善积德,尚义重诚,地偏心宽,争先为荣。贤者力倡,百姓践行,人才所以辈出,百代因而兴盛。
   斗转星移,重开征程。乘改革之大势,取天下之真经,励精图治,科学发展,芒砀凤凰,展翅飞腾。采乌金而成能源之都,创产业以兴面粉之城,高速与高铁交汇,陆路和水运联通,诸业并举,诗书闻名。新村因地域文化出彩,城市同绿色园林共生,宜居宜商,生态文明。二十里日月湖,水连两城,采煤沉陷地,移来人间仙境;数百家名企业,财引八方,产业集聚区,再造明珠豫东。
   永城,永远之城。永争一流,众志成城!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