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3-12-26 07:59:363194 次浏览
华佗村的由来 在龙岗镇区北约3公里处有一个华佗村,它是东汉著名医学家神医华佗的故里。
华佗村的由来
华佗(约公元145年—公元208年),字元化,沛国谯县人,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后汉书·方术列传》《三国志·方技传》《华佗别传》等对华佗均有记载。
史书中记载华佗为“沛国谯郡人”,清乾隆《亳州志》记有“华佗故里在城东北45里处”。华佗村位于亳州东北方向,距亳州约23公里。《春秋》杜预注:“谯国有龙亢县。”谯国即现在的亳州,龙亢即现在的龙岗镇。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现隶属河南省永城市的龙岗、酂城、新桥、马桥、裴桥、卧龙等地,多次归属谯郡。直到民国时期,龙岗仍属于安徽亳州。
华佗的先祖曾是官宦之家,到了华佗爷爷这一辈开始衰落。华佗生于农家,长于乡村。他见当时战乱不断,水旱频仍,流疫时发,身边常有人死于饥饿和疾病,顿生忧国忧民之心,决心学医救民。
恰逢当时龙岗有一位医术兼备的“白神仙”,在当地小有名气,便主动向其求学。后来,只要听说哪里有名医,他便只身前往讨教。长此以往,他的医技渐精,在周边渐有名气。
一次,他在给一位病人治病时,发现病人家的一只大山羊吃了几口曼陀罗的花和叶后,很快便躺卧于地,失去了知觉。华佗受到启发,后多次试验,终于研发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麻醉剂——麻沸散。
当地有一位村妇,多年来肚子肿胀、四肢无力,多方医治无效,已骨瘦如柴,奄奄一息。万般无奈之下,慕名来投华佗。华佗用麻沸散对其麻醉后,从其腹中取出一个10多斤重的大肉瘤。肉瘤去处后,她逐渐恢复了健康。从此,华佗名声大振,其治病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魏王曹操患头痛病久治无效,便派人请了华佗。华佗诊断后,一针止住了曹操的头疼。曹操大喜,强留华佗在宫中做其侍医。
华佗一心治病救人,且长年游走江湖已成习惯,不甘屈居笼中,浪费青春,便托故返回故里。
曹操多次催华佗返回,华佗均以各种理由拖延。曹操又发头痛,派兵将强行找回华佗。华佗为曹操临时止疼后,对曹操涚,要想根治,需破颅取出病灶。疑心很重的曹操因华佗多次抗命,怀疑是受了敌方指派来加害自己,便将华佗打入大牢,导致华佗屈死狱中。
远在荆州的关羽得到这一消息后,怕曹操继续加害华佗家人,为报刮骨疗毒之恩,急派精兵从华佗故里接走华佗的亲人。
公元220年,曹操、关羽相继离世。在关羽处的华佗之子便返回老家。为报答关羽临危救助之恩,继续沿用关姓,并世代传承至今。目前,华佗村人仍以关姓居多。
华佗之子到家后,靠华佗言传身教的医术为人治病,逐渐成为当地比较有名望的医生,后在乡邻的帮助下,在村里建了华佗庙。
华佗庙建于村东,占地约8亩。大殿正中央,有座半米高的华佗坐姿铜像,像身面色金黄,双目炯炯有神。大殿门东侧立一通华佗家人恭立的高大石碑,上面详细记载了华佗的生平事迹。门西侧有一淘药井,井水甘甜,至今村里人病了都喜欢取此井水煎药。
华佗庙建好后,方圆数十里内村民闻信前往祭拜,并到淘药井内取水。前往华佗村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全国各地华姓、关姓族人蜂拥而至,华佗庙内香火缭绕,人头攒动,求医求药卖药的纷至沓来。
华佗庙的影响大了,外地人只知有华佗庙,逐渐村随庙名,便成为华佗村。
上世纪四十年代,华佗庙遭军阀砸毁。华佗村人冒死藏下的华佗像,于1958年10月交永城文物部门管理,但石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毁。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华佗村人集资又新建了一座小型的华佗庙。
华佗虽早已逝去,但其对华佗村人的教育和影响却代代传承。如今,提起华佗,华佗村人皆称为“华佗爷爷”;华佗村人或有一手养生、疗病绝技,或家藏多个土单验方,一个华佗不在了,千百个“华佗”站起来了;华佗当年栽植的曼陀罗,曾有10多年不见踪迹,刚进入新世纪,它又奇迹般地在村里长了出来。
如今,在华佗村,天然生长的野生中草药遍地可见,农民又自发种植了大量的白芍、白术、牡丹、桔梗、薄荷、金银花、菊花等中药材,一年四季药香四溢,种药材、卖中药已经成为华佗村人的一条致富路。
丰庄的来历 大王庄的故事
丰庄的第一次红火,要从丰庄村名的由来说起。
很早以前,这个村因由赵、丰两姓村民组成,叫“赵丰庄”。
元朝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永城大水,大水过后,绝大多数庄稼树木均淹泡而死,田野一派萧条。
县令张思立下乡察访,却见赵丰庄的连片枣园仍青枝绿叶,一派生机。
第二年,永城又遇大旱,许多庄稼旱死。张思立下乡察访又经赵丰庄,见那片枣林仍充满生机。
张思立不知原因,请教老农,才知枣树因根系发达、枝干粗糙、叶片窄小、耐旱、耐涝、耐盐碱、耐瘠薄,便鼓励赵丰庄人连片发展。
张思立再去赵丰庄时,农民正在收林下的花生,虽在枣林下,却硕果累累、颗颗饱满。原来,枣树的生长习性更适宜间作套种。张思立问农民,一亩地收入多少?农民告诉他,大枣和花生的收入加在一起远高于邻村农田的收入。
张思立一时高兴,连说:“哪里要找(赵)丰庄,这里就是大丰(收)庄”。从此,赵丰庄更名为“大丰庄”,后简称为“丰庄”。
自此以后,县里支持丰庄连片发展枣林,并号召全县学习丰庄,多栽枣树。丰庄几乎把所有农田都变成了枣林。
这年大枣丰收,偏偏在大枣成熟时下起了连阴雨。成熟的枣子吃不完,又卖不了,无论挂在树上,还是堆在家里,都容易腐烂变质。
不能眼看到手的果实白白坏掉。丰庄人便将接近成熟的枣子摘下来,去了皮、挤出核,放在炕上炕成枣干保存。
炕出的枣干非常甘甜,烧稀饭时放入几颗,满屋奇异的枣香。邻村村民品尝后争相购买,从此便形成了枣干的生产,并冠名为“丰庄枣干”。
丰庄枣干,无皮无核、个大肉厚、橙黄、质软稍韧、香甜如蜜,具有补虚壮体、补血补气、增强免疫力的功效,既可以直接食用,又可佐汤、配餐,制作成上乘佳肴。
丰庄枣干在明清两代均列为贡品,1914年获评美国旧金山万国博览会金奖产品,195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展览会优质产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丰庄人曾精选10斤枣干寄给毛泽东主席,表达丰庄人民对伟大领袖的敬意。事隔不久,竟收到毛泽东主席的回信:收到,很好,建议枣区大力发展。随信附寄现金100元。
丰庄的第二次红火是由于2012年开始启动丰庄未来城项目。该项目占地720亩,建筑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绿化率45%,可安置村民8848户。
这个项目的建成,使丰庄村一次增加数万人,延续千年的丰庄农业村从此成为演集街道下辖的现代化丰庄社区。
王三善(1565年—1623年),字彭伯,永城大王庄人。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兵部尚书,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苏三原名郑丽春,山西大同人,16岁时,因生父去世,随母改嫁到苏家。后遇山西大灾,继父又不幸身亡,苏三随母逃荒至南京。母亲不幸身患重病,为挣钱给母亲治病,苏三自卖自身进了南京葫芦巷的一家妓院,以其如出水芙蓉般的相貌,技压群芳的才艺,很快成为卖艺不卖身的名妓。
一个是名倾朝野的政治家,一个是当时尚处于“下九流”的艺妓,两个人是如何演绎这段爱情故事的?
原来,王三善17岁那年,其父让他去南京讨账。在讨得三万两银子后,王三善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情,在南京城中闲逛。当走到秦淮河畔葫芦巷时,看到一装修夸张的门旁雕刻一副对联:虽是花街柳巷;实乃干净人家。难按好奇之心,竟走了进去。
这王三善也是聪明绝顶、风流倜傥,让人一见难忘之青年才俊。当他和苏三四目对视时,很快被对方吸引,顷刻坠入爱河。
王三善手中正有银子,他不惜一掷千金,一次还清了苏三所欠妓院老鸨的全部债务,并请来能工巧匠,在院内造了一座百花楼,专供苏三做卧房。
为爱智昏的王三善因不计后果,很快便将要账所得的三万两银子挥霍一空。有钱时是爹,没钱时成鬼,妓院老鸨不计前情,设计将王三善赶出青楼。
王三善流落街头。苏三经多方打听找到后,将身上积攒银两全部相赠,苦劝其回家发奋求学。
王三善离开后,任老鸨如何威逼利诱,苏三再不接客。见从苏三身上再也榨不出油水,老鸨便将她卖给山西一沈姓富商为妾。
沈妻因争风吃醋,便设计陷害苏三,并买通官府,将苏三定成死罪。
恰遇已官拜山西巡抚的王三善,问清案情,为苏三平反。但因此得罪了贪官,王三善最终被皇上以与妓女有染、有伤风化为由罢官还乡。
王三善把苏三带回永城大王庄,两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
一次两人在后花园赏花时,王三善看到百花凋零,唯有金菊和鸡冠花争相怒放,便问苏三:“在百花之中,你最爱什么花?”
苏三随口答道:“君看那鸡冠花亭亭玉立,花红耀眼,岂不更讨人喜爱。”
王三善未及思索,脱口说道:“此花虽好看,然其根最臭,有何可爱?”说罢继续前行。
王三善抚尸恸哭,后悔不迭。
终因苏三出身卑微,王三善门庭高贵,苏三死后没能葬入王氏墓林,被埋在了一边。
后来,王三善被朝廷重新起用,官拜兵部尚书,亲率大军云南平叛时,不幸殉国。
王三善死后,其墓冢占地200多亩,建有祠堂。祠堂内有大殿,塑有王三善的坐像,两边武士守卫,另有偏殿数十间。墓地遍植松柏,石人石马组成近百米的神道。
宏伟庞大的尚书林,同孤零零的苏三墓,数百年隔路相望。不知地下是否有黄泉路,为这对有情人提供一条约会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