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中的太丘

作者:盛朝新,商丘党史方志专家,河南商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商丘殷商文化研究会会员,永城汉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永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永城市芒砀山景区文化顾问。曾参与郑大历史学院永城夏商文明考古调查,参与永城王发布时间: 2025-03-25 08:25:151269 次浏览

永城的太丘在甲骨文中称为“犬”或“犬方”。著名学者郑杰祥在《商代地理概论》中,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考证了卜辞“犬”的地望在豫东商丘的永城太丘。在四个古地名犬丘中,永城犬丘居于最东部,向西依次是山东曹县犬丘,陕西兴平犬丘,甘肃礼县犬丘。永城犬丘可能是历史上犬族西迁的起点之一。犬族为秦族的一支,犬族的西迁过程其实就是秦人迁徙的缩影。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均认为中国西部的秦人源于东夷部族,东夷犬丘当为秦人的发源地,其它的为徙居地。《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史载颛顼曾都于商丘,其侄帝喾高辛氏

 永城的太丘在甲骨文中称为“犬”或“犬方”。著名学者郑杰祥在《商代地理概论》中,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考证了卜辞“犬”的地望在豫东商丘的永城太丘。在四个古地名犬丘中,永城犬丘居于最东部,向西依次是山东曹县犬丘,陕西兴平犬丘,甘肃礼县犬丘。永城犬丘可能是历史上犬族西迁的起点之一。犬族为秦族的一支,犬族的西迁过程其实就是秦人迁徙的缩影。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范文澜均认为中国西部的秦人源于东夷部族,东夷犬丘当为秦人的发源地,其它的为徙居地。《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 ,史载颛顼曾都于商丘,其侄帝喾高辛氏亦都于商丘,活动于古睢水沿岸,与同位于睢水的太丘相距不远。   犬在卜辞中有三种意义,一为祭祀牺牲之用品,二为犬官之官职,三为方国之名称。犬方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一期即武丁时期的卜辞中,最晚出现在甲骨文四期即文丁时期的卜辞中。   甲骨文中犬方一直是商王朝忠实的附属国族,在卜辞中犬方没有反叛的记录。犬又有犬夷,畎夷和犬戎之分。历史学家余太山在《古族新考》中指出:“犬人的故地在东夷近于鲁,故有犬夷之称。后来西迁者被称为犬戎,卜辞所见的犬方即犬族之一部分。”永城太丘接近于鲁地,与专家考证的地点吻合,为犬族故地。古文字犬通畎,此地即东夷九夷中的畎夷的源流地之一。畎夷在东夷的另一个聚集地是山东曹县犬丘,距此不远,应为犬人的一支。历史学家研究,秦族与商族的关系特别密切,它们有共同的始祖传说,皆为玄鸟,有共同的鸟图腾。史载夏末商初犬族曾随秦族和商族一块参与西征夏朝,犬族秦族的一部分西迁至陕西,山西,后又迁至甘肃,西周建立后,守护西部边陲,与其它少数民族相处,后成为犬戎。甘肃清水县李涯遗址秦公大墓出土的各种陶器的造型风格具有浓厚的殷商文化特点,考古学家梁云说:“考古表明秦人其实就是殷商民族的一支,秦人墓葬与殷商墓葬几乎完全一致,这从考古实物找到确凿证据,印证史书记载的秦人来自东夷,与殷商同源的正确性。”而永城犬丘作为犬族和秦族故里的一部分,与商丘很近,处在殷商文化的核心区域内。   与西部犬戎游牧部落不同的是,太丘商代犬族居于古睢水中游之滨,这支犬人为犬族西迁的留守部分。犬方属于商朝东南部重要的农业生产耕作区,商王非常关系这里的农业生产,卜辞有:   辛卯卜,犬受年,在十月(郭沫若《殷契粹编》885页)   辛酉卜,贞犬受年,在十月又一(《甲骨文合集》9793页)   这两句的意思都是在秋季为犬占卜农业收成,祈求丰年。据陈梦家研究,商代卜辞里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没有冬夏季节,所以卜辞里绝大多数占卜农业收成的都是在秋季,实际是占卜来年春季(夏季)的收成。“在十月又一”即十一月,商代早期实行十进位制,凡整数够十的即另写剩余数字。据专家研究,中原地区商代气候湿热多雨,和现在不同,当时的十一月实际相当于十月。上述卜辞中商王亲自为犬方占卜,足见对犬国的重视和关心。   太丘即大丘之意,引人关注的是甲骨文中就有太丘突兀地貌的记载,而且跟商王有关。如:   王其从犬阜(《金陵大学甲骨文》374页)   此句的意思是商王率军驻扎在犬(方)的高丘上。阜的本意即屯兵之高丘,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均释卜辞“阜”为師,即军队驻守的高丘。古代兵书《司马法》有“凡战,兼舍环龟”的记载,环龟指地形象龟形中央凸鼓而四周底下的丘状地貌。古人选择这种地形主要跟两方面有关:一是要占据军事制高点,利用有利地形,出奇制胜。二是要躲避经常泛滥无常的洪水袭击。   太丘紧邻古睢水,附近又有湖沼分布,渔业资源丰富,因而甲骨文中有犬国向商王进贡龟的记录,如:   犬.............来以龟(《甲骨文合集》1562页)   这种龟据专家研究,除供商王王室食用外,还用来专门制造龟甲,刻琢占卜文字。安阳发现的卜辞有相当一部分就刻在龟壳上的,如记载周方,土方,鹿方的卜辞全部刻在圆圆的龟壳上,而这些龟壳都是各地进贡而来的。   犬国还向商王进贡其它东西,如:   甲寅卜,..................犬见禽示七屯,允。(《甲骨文合集》6768片)   卜辞中还有犬人在商朝为官者的签名,如:   ..................二十屯...................示,犬。(《甲骨文合集》17599片)   太丘还有一处商王的田猎之地。卜辞有:   辛卯卜,贞王其田至于犬堡东,谓日无灾,永王。(《甲骨文合集》29388片)   这句话是商王占卜询问到犬丘以东打猎有无祸患,占卜结果平安大吉。   甲骨文中还有商王直接在太丘祭祀的记录,这个祭祀表明闻名天下的太丘社很可能在商代就已经存在了,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卜辞:   今丁酉夕燎犬方帝(《甲骨文合集》14299片)   据陈梦家研究,这是一条武丁时期的卜辞,此句中的“燎”,据陈梦家考证,是商代的一种祭祀方法。其卜辞为象形文字,上是木字,下面是火字,意即燃烧木柴祭祀之意。祭祀时要用牛羊狗等动物,甚至还要用人作牺牲用品,具体怎样祭祀的,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   “ 燎犬方帝”即在犬地祭祀四方之帝。商王特别迷信,每年都要祭祀“帝”,所谓帝即祖宗或天地之神。商代四方之帝各有名称,东方帝叫“析”,南方帝叫“因”,西方帝叫“彝”,北方帝叫“元”。为什么在犬地祭祀四方之帝呢?是不是当时就在太丘设置了神社?《左传》  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人的观念中,祭祀是头等大事,谁掌握了祭祀权,谁就拥有掌控国家的权力。当时祭祀权就是神权,神权与政权合一,祭祀其实是掌握统治大权中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祭祀的地位如此重要,祭祀场所也不是随意选择的,选择在太丘祭祀四方之帝一定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或许跟犬族或秦族甚至商族的族源不无关系。古人祭祀大致有三个目的,一是用祭祀消弭灾难,如旱涝瘟疫等自然灾害,或战争杀戮等人为灾害。二是祈求吉祥和福泽,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丁兴旺,健康长寿等,三是用祭祀报答和感谢神灵的保护和恩赐。   在甲骨文五期即帝乙帝辛时期,犬方之名没有出现,在商王东征人方时,从殷都安阳出发到达商丘沿睢水向东南行进,陈梦家考证“东征人方所经之商,亳,栗,芒在睢水两岸”,“商王自攸至栗回程很明显的沿睢水两岸。”(见《殷墟卜辞综述》307页)太丘是睢水沿岸重镇,商王是应该经过,为什么卜辞中丝毫没有提到呢?难道当时太丘改名了?或是行经太丘的卜辞残毁消失了?这是一个历史之谜。   从有关商代战争的卜辞来看,酂,犬这一带都曾遭到过方夷的入侵,犬还有伐方夷的记录如:   方来入酂邑,今夕弗振王阜(《燕京大学甲骨》89页)   犬延允伐方(《明义士旧藏甲骨》617页)   方夷成为这一带部族方国共同的敌人,方夷为东夷九夷之一,其居住地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是山东济宁一带的古方舆国,称方夷,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江苏徐州一带的古彭国,也称为方夷。根据卜辞记载,商朝曾与方夷有过断断续续的多年战争,犬国在这一带交战范围内,而且犬国与商朝关系较为友好,帮助商王或邻国征伐方夷是情理之中,当然不会置身事外。   太丘神社是载入多种历史典籍的大事,是古睢水沿岸最具地域特色和最有影响的 宋国国社,据学者们研究它的前身应是亳社或商社,它在商代最初的名字叫亳社,商王成汤时社已存在。“社”字在甲骨文中不存在,王国维说,卜辞中的“土 ”即是“社 ”,陈梦家说:“卜辞所祭某土即某社,如亳土即亳地之社,亳在商丘之南。”卜辞中有不少关于亳社的记载,如:   .................亳土乡.......................(《殷墟文字甲编》2773片)   贞又燎亳土(《殷契佚存》928页)   其又岁于亳土三小牢(《谢氏瓠卢殷墟遗文》)   其又亳土,惠鉊(《殷墟文字甲编》1640片)   贞燎于亳土三小牢,卯一牛,沈十牛(《殷墟书契前编》)   其又亳土(《殷契粹编》22页)   于亳土御(《殷契粹编》20页)   亳土惠小牢(《殷契粹编》21页)   以上卜辞,皆是祭祀“亳土”即“亳社”的。陈梦家论证,这种祭土即祭社,在古籍文献中记载很多,如《诗经》  “乃立冢土”古人注释为“冢土,大社也”,《鲁语》“土发为社”,《公羊传》“诸侯祀土”古人注释为“土谓社也”,《左传》有“后土为社”等等。   亳社在典籍中又被成为“桑林之社”,《吕氏春秋》  “立成汤之后于宋以奉桑林”,《路史》说“桑林者社也”。古籍《帝王世系》《左传》《尚书》均有“商汤祈于桑林之社的记载”,甲骨文中的多次“燎亳土”应该就是祭祀亳社的记录。   从卜辞可以看出,亳社应该是商代的国社,而《史记》  中的太丘社史载是周武王设立的殷社,亦叫亳社,东周春秋时代为宋国神社,其实因时代不同而造成名字的差异,但社址都是一个地方,就是太丘。太丘亦属于古亳之地。周初的太丘社并非周武王创立,而是继承自商朝商汤时代,商汤时代当继承自更古老的年代,其渊源很深,因为甲骨文一期卜辞就有“燎犬方帝”的记载。这个“犬”字点明了祭祀的地址犬丘,《左传》有“郑子然侵宋,取犬丘”的记载,晋代杜预注解“谯国酂县东北有犬丘城”,此犬丘是传承自商代的“犬”,与甲骨文中的“犬”是一脉相承。犬国与商王朝从没有发生战争的记录,犬国农业生产比较繁荣,流传与世的商代青铜器犬父丙鼎和犬方鼎印证了曾经的富贵和权力。1991年安阳殷墟商代墓葬出土带铭文“犬方”两字的青铜爵,为犬国贵族的酒器,犬人贵重的铜器为什么在商代国都的墓葬区发现?犬人贵族死后埋葬在殷都王陵内,可见地位高贵。在西周青铜器师晨鼎铭文中依然有犬人做官的记载,可见犬族并没有随着殷商的消亡而消失,西周时依然存在,但是随着国家大一统的发展,民族融合的加速,犬族很快融入大汉民族的滚滚浪潮中.。   现代考古调查表明,太丘城已被黄河泛滥的泥沙淤积于地下五米深处,古城的北面和东边皆临睢河,古城坐落在一个天然形成的大土丘上,土丘高于周围地表约六米,土丘的面积较大,据推测太丘城的地下占压着一处规模庞大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和商代遗址。如果有朝一日通过考古挖掘,将会揭开远古太丘的神秘面纱,破解许多历史谜团。     阅读 104

上一个:

下一个:甲骨文中的芒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