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4-08-15 08:17:522260 次浏览
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学习语言和文字,也不仅仅是学习阅读理解和表达,文字只是工具,文学只是表相,文化才是它的根本。
,就是一个人侧立的样子,那一撇不是人的脚,而是人的手,到了西周的金文,它就演变成了这样:
,到了秦朝的小篆,它又演变成了这样:
,到了汉代的隶书,就已经完全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写法: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绝大部分都是经过简化之后的,但是很多字我们依然可以从它们身上看到象形的影子。
,就是一驾车的样子,左半部分是车身,右半部分是驾套,车字的上下两横其实是它的轱辘,这就叫“象形”,看到它的样子,我们就能想到它取象的事物。
,就是一个人倚在大树旁休息的“现象”。后世把这种字形结构叫做“会意”,看到字的形态结构就能领会它的意思,会意其实是一种更大的“象形”,比如我们经常见到的从、林、伐、困、岩、旦、苗等等,看到这些字,我们就能想到它们所指代的现象或事物——这就是它们最原始的“意思”。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社会便有了文明的颜色。中国古人开始用文字记录他们身边发生的日常,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的方式越来越成熟,慢慢就有了诗歌、散文等各种文体。中国的文字意境本来就很优美,用这些文字描绘美好的画面、编织动人的故事,可以给平淡的岁月增添斑斓的色彩,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希望,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转学到了我们镇上,新的语文老师长得很清秀,声音也特别甜美,我赶上的第一节语文课是讲老舍的《趵突泉》,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一下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脑海里出现了汨汨外冒的泉水和叮咚悦耳的水声,还有一串串像珍珠一样浮起的水泡,我立刻就萌生了去看趵突泉的想法。上大学的时候终于有机会去了一趟济南,我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专门跑去看趵突泉,远远迎接我的是巨大的轰鸣声,像我们老家浇地时柴油机发出的声响一样,我清楚地记得看到泉水的一瞬间,我脑子里浮现出了一个词:渲染,眼前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池塘,原来文学就跟绘画一样,把生活中的事物给美化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济南的山,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真的山。在我的印象里,山应该是苍翠巍峨、清逸隽秀的样子——看来是我文学读多了,眼前的山石如此真实,比想象中多了好多尘土,山草丛丛点点,树下堆着枯枝败叶,一级一级的台阶倒是尽显古朴,踏上去感觉好真实,心头的幻想总算落了地。当我离开的时候,远远回头望去,不见了枯枝和尘土,山还是像书上描写的那么秀美,看来文学也不完全是虚构,它就是那样一种观察事物的视角,“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文学和书画作品一样,原本就是“高于”生活的。
与现代的文学作品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古时候的,古时候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安宁的气息,一种人与天地自然融合的意境,这是现代的文学作品里没有的。
偶尔翻开《诗经》,读到一篇《鹿鸣》,便深深地被这几千年之前的画面所吸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就是鹿鸣的声音,一群鹿儿呦呦地叫,在山野间吃着蒿草。看到屠呦呦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首诗,她的长辈一定是读过《诗经》,然后从这里给她取了名字,这个名字可能冥冥之中也注定了她今后的人生走向,许多年以后,屠呦呦因发现了青蒿素,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而提取青蒿素的原材料,正是那群鸣鹿在山野间吃的蒿草。
嘉宾这个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后面的意思是说,我有一批好宾客,品德高尚而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们纷纷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嘉宾畅饮乐逍遥,几句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周王室宴会群臣宾客时的状态。这些文字很耐读,而且越读就越有韵味,不像现在的文字,看一遍人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过去诗歌就是让人反复吟诵的,感受着那种古朴的气息,人的内心慢慢就安静下来了。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简洁的几个字勾勒出南北朝时期的北国风光,天高地阔、富饶壮美的辽原景象好像就在眼前,耳边好像还传来呼呼的风声,这里远离了硝烟和战火,远离了南北的对峙和政权的更迭,文学总能在最动乱的时期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慰藉。
文化这个概念更大。
提到文化,很多人可能就会想起唐诗宋词,想起明清时代的小说名著和现代的诗歌散文——那都叫文学,文化和文学是两个概念。《系辞》①里说:“物相杂,故曰文”,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横竖交错的线条就构成了“文字”,文字的错综排列就构成了“文章”,各种文章杂揉到一起——语言文字与现实、思想的交织融合就构成了“文学”,或者说,文学就是使用语言文字描述现实或表达思想的学问。
那什么叫文化呢?文化这个词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把“文”的本义进行推广,就是指各种交错的纹理或现象,日月星辰、昼夜寒暑等自然现象的交互往来就叫“天文”,天文就是自然的现象和规律;政治经济、家庭社会等人与人之间的纵横交织就叫“人文”,人文就是人类社会的规律和现象。孔子在为《易经》写彖辞时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就是说,通过观察天文,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文,来教化和治理天下,所以就叫“文化”,这就是文化一词的来源。
那我们今天也在说文化,这个人有文化、那个人没文化,今天这个文化跟过去那个“文化”有什么区别吗?有区别。过去人们观察到高山为谷、深谷为陵,上下是交互往来的,于是人们在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馁;人们又观察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福也是相互往来的,此中还蕴含着彼,于是人们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寻找机遇;人们还观察到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自身的气机也是如此,于是人们与时俱进、与时消息。过去人们是将“天文”、“人文”运用到自己身上,改变自己的身心行为,这叫“文化”,如今人们说的文化其实更多地是指知识。
按照现在的说法,一个人有知识是否能代表他有文化呢?不一定。
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通常都是具体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是人们对特定事物的观察和思考,随着学科的分支越来越细,人们关注世界的点也越来越小,这些点可以指导人去改造外面的物质世界,但是对人的身心很难再起到化育的作用了,很多人学历很高,但是品行反而很低,所以有知识未必有文化。文化是人对天地人文的思考,一个人越
上一个:文化的三阶层
下一个: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