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义上来说,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 理占优势以及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形成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 文化体系,是黄河流域文化特征和文化集结的总汇集。黄河文化是黄河 流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 括一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规范、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以及由 此而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等。而狭义上的黄河文化,则为历史学意义上的文化。
黄河文化从地域范围来看,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黄河 文化在空间上只包括黄河的干流区,就是传统上所指的青海、宁夏、甘 肃、四川、陕西、内蒙古、河南、山西、山东数省区。广义上的黄河文化,除 了于流流经区外,还包括了支流流经区,支流流经区的范围要大得多,包 括北京和天津两市及河北、江苏、安徽等省份的一些地区。因此,广义上 的黄河文化是一个以上游的三秦文化、中游的中州文化、下游的齐鲁文 化为主体的文化,如三晋文化、巴蜀等亚文化层次构成了庞天文化体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凡是黄河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地区,都应该纳入黄河文 化的体系。这是因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地方共同体群中发现的文化 规则的聚合。因此,在选择和确定黄河文化的生存空间时,不能单纯地 按照地理概念来界定黄河文化区,而应该取决于它们所共享的、并不为 相邻共同体所拥有的文化性质。例如,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四省区,除少数地区为农业文化区外,基本上为游牧文化区,因此在论述时应加以注意。
从黄河文化最为稳定的或者最为核心的方面去考察,黄河文化是属 于一种小生产和封建宗法制的农业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社会组成 形态的自然经济型文化,一种借助行政权力支配社会来确保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结构的文化。
黄河文化是一个由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黄河 文化""黄河文明”就是生活居住在黄河两岸、黄河流域的中国古人创造 出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明。 黄河文化时间空间的跨度很大,内容非 常丰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在这一流域生成和发展起来的 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所谓文化,广义上是指人 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 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又作 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伴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存在民 族性,以及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等特征。当代社会在 运用"文化"这一概念时一般会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历史性、群体性和 影响性,如华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吴文化等。黄河文化也是如 此,是中华民族及其流域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黄河水事及其相关实践活动 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黄河流域及沿黄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在6000多年前, 黄河流域就已经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年前,黄河流域内形成 了以最为强大的炎帝、黄帝两大部族为中心的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后来,黄帝在部落战争中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了其他部族,形成了华夏族 (也就是汉民族的前身),黄帝也因此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就已经出现了文字刻画符号和铜器。到了商代,开始出现甲骨文,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出现铁 器冶制,这标志着生产力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夏朝到北 宋 ,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时间绵延3000余年,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均名列中国“七大古都”,著名的诸侯国都星罗棋布。诸子百家、四大发 明、唐诗宋词、中医中药等林林总总的文化科技成果,大都产生于或发展 成熟于黄河流域。北宋以后,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但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整个沿黄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
黄河流域悠久的文化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名胜古迹以及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支撑了中华文化的主体与脉络。黄 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文化及黄河精神内涵的 表述应该体现国家 意志、全民共识,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好妄下定论。这一观点也在很大 程度上体现了现代学人对黄河文化的尊重及对相关研究的慎重。
黄河精神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有学者高度凝练了治黄过程中的黄河 精神内涵,认为黄河精神是一种抗争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和宽容精 神。黄河精神体现了抗争精神,黄河造就了华夏文明,但频繁的泛滥迁 徙给沿黄居民带来了深重灾难,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前仆后继地同洪水的 抗争,锤炼出具有抗争精神的黄河流域人民。黄河精神体现出了奉献精 神,黄河水浇灌着中原大地,哺育着中华儿女,在历史文明的发展长河 中,黄河流域一直作为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中心舞台,先人们在 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其中大部分受到了黄河文化的影响。此外 黄河还解决了各大中城市缺水的现状,引黄济津(天津)、引黄济青(青 岛)、引黄济烟(烟台)等水利工程,为这些严重缺水的城市送去20多亿立 方米的黄河甜水,这就是黄河的奉献精神。黄河精神体现出敬业精神,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人的传说,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华儿女,用其执着又敬业的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黄河精神体现了宽容精神,我们的先祖 由于对自然认识的局限,或是对黄河流域自然资源无节制的索取,伐林造田、填海造田,自然环境空前浩劫,稀有动植物一度灭绝,当黄河三角洲列出动植物保护区,人与自然开始和谐共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黄河文化由中华民族创造,内容十分丰富,充分 体现了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黄河文化以黄河的水事 实践活动为载体,是河流给人类的灵感、启示和体验,也是河流价值的实 现;黄河文化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二、显性与隐性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黄河文化的买质就在于它的气质、精神和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的缔造是 与中华民族的发展相辅相成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旗帜和宝贵财富。黄河作为一条自然河 流,给予了人们生活体验和生存启迪,随着历史不断地演变,在黄河流域 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人的反复体验与启迪过程中,将自然与人文、理念 与实践、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相融合,根据黄河的环境条件、物质现 象、制度理念,形成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 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等。例如,我们熟知的“黄河母亲 ”雕像,作为一尊 雕像,它只是物质现象,由于它所传递的信息与黄河文化“母亲河”相融 合,它便体现出具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价值观念——黄河哺育中华儿女。于是,“黄河母亲”的雕像便成为黄河文化组成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