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发布时间: 2025-09-26 08:46:391353 次浏览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让这个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居于独特地位。但创造了诸多灿烂文明成果的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他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坎坷曲折,但他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先贤智者、仁人志士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种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让这个文明古国在世界范围内一直居于独特地位。但创造了诸多灿烂文明成果的中华民族,绝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民族。在上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他经历过无数艰难困苦,坎坷曲折,但他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先贤智者、仁人志士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种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今天我们谈文化自信,谈“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我们为什么会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依据之一便是中华文化其独特的价值观所产生的提供给人精神动力和灵魂慰藉的力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主流,对世代普罗大众产生日用而不觉的价值影响。 南怀瑾先生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了形象比喻。
儒家思想:入世的规矩 他将儒家比喻为粮食店 ,世界上什么都能推翻,都能打倒,唯有粮店不能打倒,人人离不开,故而儒家思想构筑了社会意识的根基。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食粮。为什么有这种说法?我们要看儒家讲求什么。 儒家告诉我们个人的价值要在社会责任的肩负中体现。纵观上千年,能够流芳百世、名垂千古的人,一定不是为自己获取多少财富、谋取多大职位之人,而是那些心怀天下,为苍生鞠躬尽瘁之人。如启迪民智,让人们的思想有安处的先贤哲人、鸿儒巨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心忧天下、心系苍生的良臣猛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中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观念支撑着一代代中国人在民族遇到重大难关时,可以在大我与小我之间,摒除个人私利,展现世间大爱,抒发重于泰山的爱国之情,书写一曲曲英雄壮歌。这种价值观念可抵岁月漫长,可经时光流转,成为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的价值支撑。 尤其是在近代日本铁蹄踏上中国国土,对中华民族进行亡国灭种的屠戮时,为抵御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无数军民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如共产党将领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在作战中以身殉国,国民党将领佟麟阁、赵登禹在抗战中先后阵亡,再加上数以万计的普通官兵、百姓的艰苦抗战,中华民族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牺牲。台儿庄战役前夕,川军第二十二集团军师长王铭章面对日本三万兵力,以三千军士死守滕县时,说:“我们决定死守滕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九歌·国殇》)“面对侵略者的屠刀,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人人抱定必死之心。成千上万的英雄们,在侵略者的炮火中奋勇前进,在侵略者的屠刀下英勇就义,彰显出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生命诚可贵,但无数中华儿女为抗击敌寇,信念如炬,九死未悔。“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儒家思想中,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观念,在上千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内化为整个社会的道德准则和价值共识,支撑着这个民族在攻克一道道难关中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
道家思想:出世的智慧 南怀瑾将道家比喻为药店,身体不舒服时,就会需要它。“道家是清凉散,热毒(欲望)太重时吃一点。”“老子教我们放下,庄子教我们飞翔。”道家思想的作用是医治人的精神创伤。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阐述,杨朱对道家思想的形成和完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张探求内在自我安身立命的境界,以摆脱社会的束缚,偏向于个人人性的追求。认为只有重视人类本有的自然性,人才会快乐,才能“全性保真”。老子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他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庄子的逍遥游,是论幸福的方式。反对礼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会道德,认为人与人是不同的,普遍道德会压制人的自然本性。万物各有其本性,本无所谓高低,只要各自充分而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就是同等幸福的。比如小鸟的幸福就是枝头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迁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实现了自己的自由,那他们是等同的幸福。逍遥游的第二个层次是高级的幸福。因为万物都不可能真正“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万物都受到各种制约。所以,更高级的幸福只能是与天地融合,即天人合一。这个境界,超越了万物的区别,超越了人与世界的区别,人本身已经感受不到,完全融入天地中,于是获得永恒的幸福。 道家、儒家的价值追求、精神取向不一样,但二者总能在不同的境遇和角度下完美结合在一起。孟子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的更多的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儒家强调要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表达的更多的是道家的出世精神,超脱精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当他处于年轻状态时,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他更有可能是儒家思想的奉行者。当他遭遇打击、磨难、坎坷时,他更有可能是道家思想的奉行者,归隐山林,保持自身的高洁品质。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文人很幸福,往往得意的时候是个儒家,失意的时候是个道家。”不信你看苏轼,年轻时考科举、做文章、争功名、反王安石变法,活脱脱一个执着有为的上进青年,想的都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晚年他历经政治浮沉,手捧一卷《庄子》,心中一颤,“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落笔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儒家和道家,一个入世,一个出世,看起来互相矛盾,却在多少人心中共存共生。在不同的际遇下,用不同的价值观,启迪人们获得内心的宁静,这就是文化的作用之一,满足人的精神诉求,让人的灵魂有一安处。
佛家思想:超越生死的解脱 南怀瑾将佛教比喻为百货店。大量的禅宗经典著作,包含各种人生思考和人生智慧,琳琅满目,随人所需。百货店百货俱全,不管能不能去买,不能否认,里面的东西对于我们的人生是必须的。佛家讲求慈悲为怀,讲求众生平等,讲求缘起性空,讲求明心见性,讲求因果报应......其终极目标是引导人寻求人生的大智慧,实现超越生死的解脱。 佛家与道家又有一些相通之处,都在引导人们获得一种放下的智慧。 红楼梦中,有两个灵魂人物,出场不多但贯穿整本书的始终,负责点化众人。他们点化甄士隐(在与女儿英莲玩耍时,道英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点化贾雨村(在做林黛玉的家庭教师期间,溜达到智通寺,看到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点化王熙凤和贾宝玉(赵姨娘央马道婆做法,使王熙凤和贾宝玉陷入魔魇,受二者医治)、点化林黛玉(在黛玉三岁时,警示她:若要好时,除非从今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点化薛宝钗(为治疗薛宝钗胎里带的热毒,为其提供一个海上方和一包药引子制冷香丸)、点化贾瑞(在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致使贾瑞病重之际,送贾瑞风月宝鉴以作警醒)。可是,这些人,生活在俗世之中,或为情所累、或为功名所累、或为钱财所累,都有一股痴念,有哪一个人能够明了放下的智慧,只能是一步步前行,接受自己的宿命。说到这,就能知道这两个人是谁了,一个是癞头和尚,一个是跛足道人,一个代表佛家,一个代表道家。曹雪芹经历过人生的大富大贵,也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穷困潦倒,最终看透这一切,“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佛家思想、道家思想给人以灵魂慰藉的作用,引导世人理性看待尘世中的名望、利益、情爱等等。 佛教讲求因果报应。拿王熙凤举例,在林黛玉初入贾府时,对王熙凤的描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恍若神仙妃子”,可以想象当时的王熙凤是多么的骄傲、踌躇满志,高贵绝美,精明能干,可是她又是什么样的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作者将机关算尽与误了卿卿性命之间建立因果联系,何尝不是与佛家因果报应学说的对照。王熙凤因为自己的弄权、嫉妒、狠辣,手上沾了多少人的血。因为自己的贪财傲慢,弄权铁槛寺,间接导致金哥与守备公子这对有情人殉情;因为自己的骄傲狠辣,间接导致贾瑞惊恐郁结而死;因为自己的嫉妒算计,间接导致尤二姐吞金自尽。所以,这样的因就种下了这样的果。可是当刘姥姥两次进贾府打秋风时,王熙凤对这个老妪进行了更多的照拂,结下了一点善缘,这点善缘让王熙凤的女儿巧姐(金陵十二钗之一),在贾府败亡,舅兄欺负时,“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被刘姥姥救出,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结局。很难说因果报应是世间的绝对法则,恶人不一定有恶报,但是人们信奉因果报应,它就会成为一种价值观,就会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道德秩序,让人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引导人们多多行善,这是实现人的内心的富足所需要的,同时这种观念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尤其具有独特作用。 对于人、对于社会,粮店、药店、百货店缺一不可。对于中国人精神品质的形成而言,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标识的构成而言,三者在不同层面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变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都在继承着、发扬着、践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其优秀的价值观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独特的精神动力和灵魂慰藉的文化力量,是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