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朵科技客服发布时间: 2021-11-29 13:56:59230 次浏览
1_范仲淹永城庄田考探
范仲淹永城庄田考探
盛朝新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曾在永城立碑,这件事记载在范仲淹的家书《与朱氏家书二通中》,该家书曾被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收录于《晦庵先生文集》(即《朱熹文集》)中,朱熹为什么要把范仲淹的家书编入自己的文集里?原来这与范仲淹的家世有关,范仲淹的生父是范墉,苏州人,曾任徐州军节度掌书记官。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亲就因病去世,范仲淹的母亲谢氏改嫁给平江府(吴县)推官朱文翰,当时范仲淹随继父和母亲生活,改名朱说(音悦),朱文翰是山东邹平县人,按族谱记载,是朱熹的同宗先祖。范仲淹后来成为达官显宦,名彪青史,朱熹引以为荣,认为范仲淹是朱氏家族抚养长大成人的,而且是以朱姓考中科举进入仕途的,朱氏家族对他有哺育之恩,范仲淹与朱氏家族有难以割舍的情缘,所以收藏了范仲淹的家书,以彰显朱氏家族的荣耀。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家书:
“三哥秀才,自别倾汤倾喝,雅况如何?永城庄田暨宁陵家计作何擘画?八叔员外,五哥应相助也。大朗宅上安吉,王郎家应往陈州,襄邑卜居,亦甚相近,还照应得否?足下本约来此修学,还遂志否?如果起得,但见本府进奏官即知在此。公人客旅便次,八九程可达,更宜从长。吕秀才托伸意,或起离未得,即师问吕君亦可,日新衰门,如此宁不忧惧。永城志文立碣,亦可向西屡见也。秋凉,希多爱,多爱,四郎看恤伊,令早读书,因早读书,因人,千万示信,不宣。”
此信中出现“永城庄田”,“永城志文立碣”,显示范仲淹与永城的关系非同寻常。“永城庄田”即是范仲淹在永城的职田。北宋官员的俸禄制度实行官佃制,就是朝廷按官职大小分给的田地,这块田地官员可以派人耕种或出租,由此获得的收入就是做官得到的薪水。永城庄田是范仲淹什么时候分到的呢?这要从范仲淹的中举和任职说起,范仲淹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广德司理参军,主要职责是在广德县掌管讼狱,审理案件,为九品小官,按这个级别只能分到二至三顷地。此时范仲淹的职田分到了永城,永城为梁宋东南的门户,县城跨汴河之上,北有睢水,南有浍河,水陆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范仲淹的永城职田是范仲淹仕途中最早得到的一块土地,范仲淹的职田为什么会分到永城呢?是偶然的巧合还是人为的原因?据史料记载,宋代官员的职田的位置可以根据官员的愿望申报,报经皇帝批准,职田可划拨在自己的祖籍地,也可划拨在自己任职的地方,一般说来,京郊或大的城市附近的土地,皆为达官显宦所占有,级别低的官员的职田都被划拨在偏远之地。据史学家考证,范仲淹作为初登仕途的九品小官,职田分在永城是范仲淹根据自己的愿望申请的结果,原因跟永城朱氏家族有关。范仲淹任广德司理参军时,姓朱,叫朱说,他的同窗好友,一同登榜考中进士的朱贯是永城棫村集(茴村)人,朱贯见于茴村宰相林遗址出土的明代古碑的记载,该古碑为永城博物馆馆长李俊山先生在茴村进行考古工作时所发现,虽然碑文仅残存100余字,但却透漏出大量的历史信息。从碑文记载来看,棫村集应是汉唐以来永城朱氏家族的聚集之地,是唐朝宰相朱敬则和孝友先生朱仁轨的故里。棫村集北临睢水,南离汴河不远,亳徐古驿道穿镇而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范仲淹要求将职田分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能够得到朋友朱贯所在的朱氏家族的照应和帮助,范仲淹将职田交给同母异父的朱氏三兄弟即家书中的三哥,四郎,五哥耕种,朱氏兄弟在这里得到永城朱氏家族的帮助,解决了耕种职田产生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永城职田是范仲淹的母亲和朱氏三兄弟的生活来源和依靠,永城庄田的重要性位列首位,没有永城庄田的收入,“宁陵家计”就无法擘画,所以这成为范仲淹家书中开篇点题的重要问题。史载范仲淹无论是设立义庄还是兴办义学,都有依托宗族势力发展的特点,那么作为范仲淹早期的职田更有这样的特色,茴村朱氏与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应是同宗,范仲淹在朱家生活了二十多年,对继父朱氏家族不可能没有一点感情,况且范仲淹获赐第一块职田时还姓朱,尚没改姓,在自己初入仕途,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依托朱氏家族发展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也当在情理之中。朱贯的事迹出现在茴村出土的明代古碑中,为探索范仲淹与永城朱氏家族的关系,为揭秘范仲淹的庄田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另据伊川出土的范纯诚墓志铭记载,经范仲淹做媒,朱贯的孙女嫁给范仲淹的侄子范纯诚为妻,这可能是范仲淹建立在“永城庄田”之上的又一段姻亲关系。
范仲淹的庄田在茴村什么地方呢?2015年夏季茴村东面堌上村发现宋代古墓群, 笔者在该村调查古迹,在与村民交谈时,意外发现堌上村千余人大都是范姓,而且附近还有一个小范庄,据该村老人介绍,他们祖上在开封,后来从开封迁居永城。虞城范姓和他们是同宗,现在其辈分用字皆一致。堌上村一位老者说,他们世代相传,是守地的,就是耕种老祖宗留下的田地。解放前保存着一部家谱书,书里有记载,可惜家谱在解放前的战火中烧掉了。老人一席话,透露出一个重要的线索,联系有关史料,我感到范仲淹的庄田可能就在这里。在此祖祖辈辈种地的范姓村民,应是耕种范仲淹庄田的范氏后裔。此村北500米处即是睢水故道,这与虞城范仲淹后裔,宁陵范仲淹同母异父的朱氏兄弟以及范仲淹家族生活的京都开封皆可以通过睢水和汴河往来,同时这里还有亳州到徐州的古驿道穿过,想当年范仲淹在亳州当官,如果管理田产,到达此处亦十分便利。
北宋天禧元年(1017年),范仲淹调任亳州做官,向宋真宗上书,说明家世,申请改朱姓为范姓,得到批准,从此朱说变成了范仲淹。此时范仲淹以朱说的身份管理耕种永城庄田已经三年了。范仲淹家书中的“三哥”是谁呢?据《朱氏支谱世表》记载,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初娶初氏,生两个儿子,后娶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又生三个儿子,朱文翰共有五个儿子。家书中的“三哥”“四郎”“五哥”均是范仲淹同母异父的朱姓兄弟,当时这些朱姓兄弟都在宁陵生活,所以书信中出现“宁陵家计”。那么“永城志文立碣”是怎么回事呢?要考证这个问题,需要仔细分析范仲淹这篇家书写作的时代背景。首先来看这篇家书写作的年代,由于书信无年月,只能根据书信内容分析,据《宋史.范仲淹》记载“(范仲淹)举进士第,为广德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范仲淹初入仕途就将母亲从山东邹平接到宁陵居住,为什么安置母亲到宁陵呢?原来范仲淹同母异父的“三哥”在宁陵经商,家境富裕,范仲淹将母亲接到三哥家里是为了能够得到很好的照应,书信中谈到了诸多事情,但并没有谈到范仲淹母亲的只言片语,范仲淹是著名的大孝子,为什么没有关爱母亲的话语呢?这说明范仲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由此断定家书的年代应在宋朝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之后,因为范仲淹的母亲是在1026年病故的,从家书中“三哥”要去范仲淹那里修学,“但见本府进奏官即知”分析,范仲淹当时应是在京都开封做官,这也说明范仲淹的母亲已经过世了。“进奏官”是北宋京城进奏院的官员,进奏院设立在京城,是地方政府各州府县在京联络办事处,主要职能是负责地方官员朝见皇帝和办理官民其它事宜。家书中,范仲淹告诉三哥,来京城找自己,先去“本府”设在京城的进奏院见进奏官,以便寻找和联系。为什么不能直接去找呢?宋代等级制度森严,对于各种官员的会见皆有规定,即使是官员的亲戚也要规定办事,违反规章,私自会见,官员就要受到处罚。范仲淹在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曾在京城先担任秘阁校理,后担任府学试题官,官品四级,属于高级官吏。按照规定,会客必须经过进奏院。此封家书就是范仲淹在京城担任高官时所写。从家书中的下一句去京都“八九程可达”来看,应是从朱氏兄弟居住的宁陵算起的,从宁陵到开封,无论是泊舟汴河还是沿驿路而行,都正好是八九程的距离。
“永城志文立碣”应是范仲淹书写的碑文,“石碣”或为范仲淹所立。结合有关史料考察,此碑所立可能跟三个事情有关,一是范仲淹曾在永城创立义田,二是范仲淹曾在永城创办义庄,三是范仲淹曾在永城设立义学。据史学界研究,义田,义庄,义学都始于范仲淹的首创,范仲淹是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奠基人,其创办的目的都是救助贫穷的同族人并由同宗同族扩大至其它穷人,使贫困者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范仲淹的创举,始于其老家苏州吴县,后扩展至其生活过的其它地方。在范仲淹的永城庄田,虞城庄田,宁陵庄田皆有义举。既然在永城志文立碑,虞城,宁陵也立过碑,所以家书中说“永城志文立碣,亦可向西屡见也。”“向西”指的就是沿汴河或睢水永城西部的虞城和宁陵。由此可见,在梁宋之间范仲淹救济的范围之广,赈济的人数也应该很多,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体察百姓疾苦为民分忧的精神,这和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是一致的。
范仲淹立碑包含有三个含义:一是范仲淹的义举感动了当地的政府和官吏,碑是由地方政府或乡绅立的,以志表彰和纪念。二是范仲淹的同族人感恩戴德铭功立传。三是范仲淹自己立的,将置办义庄和义学的意义以及规章制度刻于石上,以起到赈济有章可循和率先垂范作用。据史载,范仲淹的义举成为当时不少官吏和富豪乡绅效法的榜样,由此带动了大批士大夫官僚和乡绅积极参与兴办慈善事业,特别是创办义学重修书院在北宋蔚然成风。江苏吴县曾发现元代《范仲淹创办义学蠲免刻役省据碑》,碑文记载了宋代范仲淹创办义庄义学繁荣的情况。
这封家书中,后半部分谈到了“修学”和“读书”,紧接着便是在永城“志文立碑”,据此分析,永城立碑很可能跟创办义学有关。北宋永城义学的位置在永城那里呢?史书并无记载,但根据有关史料和明清《永城县志》中的“学校志”的记载来看,北宋永城义学可能在明清永城黉学的遗址上。宋代儒学又叫庙学,范仲淹创办义学之时,永城儒学还没有成立,直到范仲淹当上宰相,推行庆历新政时,天下纷纷响应新政,永城儒学才正式成立。这是北宋永城首个官办的正规学校,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1041年至1048年。范仲淹的这封家书写于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这样看来永城义学比永城儒学成立早十多年。史载北宋庆历新政时,多地官办的正规学校都是在民间义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民办转变为官办是范仲淹实施庆历新政推动教育事业转型升级飞跃发展的一大进步,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标志性里程碑。
范仲淹在永城所立的碑,明清永城县志均没有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历史上永城县城多次遭到水灾火灾和战乱,碑体可能已损毁,碑文早已散佚失传,古籍中也找不到范仲淹在永城立碑的碑文,碑文究竟写的什么内容,成为千古之谜。碑体仍不排除存在的可能,也许掩藏在泥土之下,或残断,或破碎,或磨蚀,随着以后永城旧城改造的施工,此碑有可能重见天日,到那时永城将增添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和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盛朝新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 商丘政协文史研究员 永城政协文史研究员 永城汉文化研究会理事 永城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