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玉岭发布时间: 2021-12-01 08:58:57221 次浏览
顺永城市芒砀路往南过沱河大桥,不远处即是永(城)宿(州)公路。从永宿公路再往西南方向大约1000米的距离,便是焦州湖遗址。
湖以城名,因历史上那里曾是焦州城邑。《史记·周本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这个“焦”或许就是指现在的侯岭街道及周边地区,而焦州城就在焦州湖遗址那个地方。可是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沟渠志》却记:“焦州湖,在县东南十里,俗名二郎湖。”为什么没有记载焦州城,偏偏记载了焦州湖呢?查遍其他史书,有关焦州城的记载非常鲜见,其中原因,恐怕与焦州城存在的时间短暂有关。但永城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关于焦州城的神话传说,却成为最有力的旁证:
古时焦州城内有一个孝子,其孝行感动了神仙。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告诉他:“焦州城很快就要陷落,如果你看到东城门外的石狮子眼睛红了,赶快背起老娘出城逃命。天机不可泄露,这消息千万不能外传。”孝子醒来,梦中的情景历历在目,方知是神仙点化。谁知孝子的心肠好,不忍心看着全城人遭殃,就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别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全城的人都知道了,人们天天去看石狮子。城中有一个老财迷,想趁此机会大捞一把,于是他想了一个歪主意,暗地里用红颜色将石狮子的两眼染红,然后在城里走街串巷吆喝:“石狮子眼睛红啦,赶快跑啊!”人们听说后,纷纷扶老携幼四处逃命,孝子也在其中。老财迷见此光景,知道机会来了,就到各家各户去偷东西。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谁知此时石狮子的眼睛真的红了,全城的人都跑光了,只有老财迷抱着一大堆金银财宝,随城一起陷入地下,被活活砸死,从此焦州城就变成了一个湖。
焦州城邑是塌陷的,还是地震造成的?因年代久远,史书上没有记载,始终是一个谜。但焦州城变成湖却是事实。据老辈人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在焦州湖那里还有大约3平方公里的水面,后来逐渐干涸了。古时,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界所发生的种种奇异现象不能科学地认知,只好借助于迷信,于是就有了神仙与孝子的故事。出于同样的原因,后来人们在陷落的湖中筑台建了一座二郎庙,祈求二郎神保护百姓平安。这就是焦州湖后来又被称为二郎庙湖的原因,“二郎湖”即是简称。
说来奇怪,祖祖辈辈居住在那里的人,每逢二郎湖上大雾的时候,总隐隐约约地能看到水中有一座城池。正是这种海市蜃楼现象,千百年来给当地留下了一条经久传诵的歇后语:二郎庙湖上大雾——现城(成)。民国时期永城籍诗人侯良佐还亲临其境,留下一首《二郎湖畔吊焦州》,也留下了一个佐证:“后人无处觅焦州,唯有二郎水一湖。大雾迷漫现幻影,遥望城堡近却无。”
这就是焦州,无论是它的传说,或是诗人的触景生情,都好像是虚无的、缥缈的,但又是真实的,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故事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明·甲辰版《永城县志·城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城围一千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三尺,有四门,春秋置谯邑而筑,岁久多圮。”
这个记载的“谯邑”城池在哪里呢?就在现在的永城市西城区那一带。这段记载至少说明焦州古城在春秋之前就消失了。“春秋置谯邑而筑”,说的是后来筑谯邑的时间。那么“焦”和“谯”又是什么关系呢?当地有一个代代相传的传说:焦州城陷落后,那些逃出去的人非常感谢那个孝子,是他危难时救了大家一命。人们感念他的救命之恩,所以又在焦州城遗址不远处筑了一座城,把“焦”改成了“谯”,既有不忘故土之情,又有颂扬孝子多“言”之意。这传说充满了人情味,也符合中国人知恩图报的人文情怀。明《永城县志》的记载澄清了一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古时“焦”和“谯”是通用的。可惜春秋时永城境内所筑的那个谯邑,因“岁久多圮”,明代时已成废墟。
为什么叫焦州?是颇有一番讲究的。“焦”,在《说文解字》上的本义是烧烤鸟。鸟在古时是东夷民族的图腾,古焦州的地理位置恰好处在东夷部落的范围内。当然东夷民族的分布是很辽阔的,包括现在的豫东以及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部分。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很多地名以及河流的名称都和鸟有关,如商丘,就是出自《玄鸟》一诗:“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如果把“焦”字拆开,“隹”古文读“zhùi”,指短尾巴的鸟。由此推断:淮南、淮北、睢阳(商丘)、睢州(睢县)、睢溪等地名均和鸟有关。古老的淮河和睢水,也可能是因鸟而得名的。学者王惠德在《鸟图腾的滥觞》一文中说:“鸟之所以成为东夷人的崇拜偶像,作为图腾,同样是由当时人类具体的经济生活条件决定的。鸟的存在,离不开水泽和草木,因鱼虾、草木籽粒和虫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鸟类食物圈。这种共生的关系,是在适当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当然与适宜鸟类的生存环境相同,这是夷人尊鸟、尚鸟并以之为图腾的根本原因……”
这段话是可以作为焦州来源的一个重要依据的。如果把上述一系列的历史记载和当地传说系统地进行梳理,关于焦州的来龙去脉就比较清晰了。
焦州城陷落后,这片土地后来被“建成侯国”这个新名称所取代。对于这段历史,《永城县志·建置沿革》记载得比较翔实:“西汉,境内有芒县、酂县、敬丘侯国、建成侯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从《史记·曹相国世家》中所记载的内容说起:“楚怀王以沛公为砀郡长,将砀郡兵,于是乃封参为执帛,号曰建成君,迁为戚公,属砀郡。”
“执帛”是楚国的一个官名。另外一句话尤其值得注意:“号曰建成君”。这个“建成君”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对曹参行为与人品的一个称谓,一种评价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建成”的由来。“迁为戚公,属砀郡”清楚地点明了地理位置属砀郡,也就是今天侯岭这个地方。《史记·曹相国世家》又记:“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事实上,那时刘邦还没有夺得天下,仅为汉王就封曹参为建成侯,是有深意的。把曹参封在自己的家乡附近,说明刘邦对曹参的器重。曹参为了报答刘邦的知遇之恩,跟随刘邦出生入死打天下,后来做了宰相。虽然曹参从未到建成侯国赴任,可是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建成侯的,建成侯国又是以他的称号建立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记:“吕后兄二人,皆为将。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后。”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记录了吕姓两代人被封在建成侯国的原因及史实。
西汉时期的丞相黄霸,汉宣帝时也被封为建成侯。他是河南太康人,生活在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他为官清廉,文治有方。《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记:“霸以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代丙吉为丞相,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为相五岁,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薨,谥曰定侯……霸子思侯赏嗣,为关都尉。薨,子忠侯辅嗣,至卫尉九卿。薨,子忠嗣侯,讫王莽乃绝。”
上述记载的大意是,黄霸外宽内明很得官心民心,他所管辖的地方,户口年年增加,境内安定太平可以说天下第一。五凤三年,他代丙吉为丞相,被封为建成侯,食邑六百户。他为相五年,甘露三年去世,死后谥号为定侯,其子思侯黄赏继承;黄赏死后,其子恩侯黄辅继承;黄辅死后,其子黄忠继承爵位,直到王莽时才废。这和《永城县志》的记载是一致的。据说,黄霸家族后代有一支留在了永城,永城北部的黄姓人家即是他们的后裔。
建成侯国是何时变成侯岭的,史书上同样没有记载,就连当地老百姓也是众说纷纭。一说那里曾是建成侯国,古人取一个侯字,再加上地势高敞,因而得名;一说古时有一只凤凰落在建成侯国的一个高地上,所以叫侯岭。两种说法大同小异。在一亿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中,芒砀山崛起成为沂蒙山的余脉,这条余脉一直从地下延伸到侯岭的柏山,是否因上述原因催生了一个侯岭,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当地侯姓人还有一种说法,明洪武年间他们的先人从山西迁来,因当时那里是水乡泽国,就在古汴河的隋堤上搭屋居住,于是叫侯岭。
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不重要了,问题的根本是一个地区名称的由来,需要经过极其复杂的过程,融合、分裂、交流千变万化。在这种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性特征,是这种最基本的文化特征,才形成了种族的认同。
总之,古老的焦州多次变迁,虽然在历史的纵深处隐逸了几千年,却是十分幸运的——南有浍水,北有沱河,中间柏山相伴,碧水萦绕,涛声入城。它就是这样在历史的波涛声中起起伏伏,沐浴着苍茫烟雨,聆听着岁月的回声。
历史总是充满神秘感的。关于焦州城的传说、关于二郎湖的故事、关于建成侯国的传奇、关于侯岭的轶事,还有那些溅着史河浪花的奇闻,都给这片土地增添了斑斓和厚重。
上一个:永城苗桥发现明代画像石
下一个:1_3_永城茴村汉代星象图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