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为何生生不息

作者:发布时间: 2022-03-26 15:06:345076 次浏览

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国学中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继承的一点。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万众一心,克服种种困难,中华民族得以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有真正所谓的精气神,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我们。

第一个关键词“自强不息”,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为什么是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因为我们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觉得,自强不息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国学中最值得我们尊敬和继承的一点。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能够万众一心,克服种种困难,中华民族得以始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才有真正所谓的精气神,任何艰难困苦都难不倒我们。

前段时间我们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为什么我们的志愿军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在武器装备落后甚至衣服都穿不暖的情况下,跟在二战中刚刚打了胜仗的强大的美国甚至是联合国军打,能够让他们这么震撼?在我看来就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有这种精神,我们甚至可以以弱胜强;有这种精神,我们可以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走向辉煌之巅。所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精神。今天,我们仍然要秉持这种精神,用自强不息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个关键词“和谐”。中国人从来是强调和谐的,我们认为和谐会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表现在很多方面,除了“修齐治平”讲和谐,不同文明之间的相处也要讲和谐。在世界文明冲突中,不同宗教思想的冲突是比较突出的。亨廷顿讲,世界文明的主要冲突是“西方文明”“儒家文明”“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但在中国,在和谐思想的指导下,不同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学术思想是可以和谐相处的。比如说佛教和儒教可以和谐相处。我的老师杨明照先生是研究《文心雕龙》的,《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他写《文心雕龙》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同文明和谐相处的例子。

为什么这样讲?刘勰从小跟着释僧佑在定林寺整理佛教经藏,换句话说,他对佛教很熟悉,后来他写《文心雕龙》却完全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讲的都是原道、征圣、宗经,征圣就是孔子,就是儒家,宗经就是儒家的经典。到了晚年,他又去当了和尚。在刘勰这个人身上,完美体现了佛教、儒家思想的和谐共处,没有冲突。我们很多著名的文人学者,从陶渊明到李白、苏东坡,他们都能够儒释道共存。可以说,儒释道共存在中国是常见现象。

和谐思想让我们受益不少。比如说印度来的佛教,我们吸收了,把它中国化,成了中国的宗教——禅宗。这是一种文明互鉴的创新。禅宗不是印度的佛教,但是没有印度佛教就没有禅宗,这种文明交融带来的文明创新,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你想想,儒释道三大主干,如果少了释这一支,我们中华文化就没有那么精彩。

所以在全球疫情仍然严重的今天,全世界要倡导和谐,不要到处去“甩锅”,到处去批评别人,我们人类要和谐相处、互相帮助。这恰恰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个特点,和谐包容,文明互鉴。

第三个关键词“世界大同”。《礼记·礼运篇》讲“大同之世,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在我看来也应该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大家都要共同为这个世界作出贡献。我们今天讲“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就有世界大同的意义,而这也恰恰是我们中华文明最值得肯定的东西,世界大同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大精髓。

自强不息,一个民族才会生生不息,不断强大;和谐包容,我们才有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世界大同,人类才有辉煌灿烂的明天。这三点都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也同样值得中国人、值得全世界人民学习、铭记与践行。这就是我们中华文明对世界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