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祭日】我们从未忘记

作者:发布时间: 2023-12-13 19:53:593050 次浏览

1937年12月13日开始,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13日开始,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

从1994年开始,江苏南京在每年的12月13日举行哀悼仪式,包括撞和平钟、敬献花圈等等。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图片

回顾历史


南京大屠杀指中国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在南京保卫战中失利、首都南京于1937年12月13日(学术界认为开始于12月5日)沦陷后,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华日军于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奸淫、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

图片







图片

幸存者


“(侵华日军)根本不是人,往父亲身上戳了好多刀。如今国家设立国家公祭日,这样的决定太好了,这对他们这些经历了那场灾难的幸存者来说,是个重大的安慰,大家非常拥护。”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王津老人(已故)

“设立国家公祭日,表明国家对这段历史的重视,既是对死难者的尊重,也是对世人的警示。”多年来,夏淑琴老人一直坚持与否定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做斗争,为维护历史公正而努力。尽管她年龄大了,但只要身体允许,她依然会坚持下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

“这是国家强大的表现,举行国家公祭,就是要告诉所有的人,那段地狱般的历史是不容忘却的。”4个亲人被侵华日军残忍杀害,这种心灵上的创伤伴随了杨翠英老人一生。每当这个日子,她都会想念亲人,痛恨日本兵。这样苦难的历史一定不能重演。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杨翠英老人(已故)

图片






图片

国际影响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以立法形式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认为这一做法意义重大。

各国媒体纷纷做出相应报道,坚决支持中国全国人大立法确定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际媒体报道称,中国人大将每年的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为了“表明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图片

上一个:毛泽东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个: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