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

作者:发布时间: 2024-03-29 09:33:402216 次浏览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可以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七个着力”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可以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共同思想基础。


一、着力加强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作为上层建筑的思想环节,意识形态具有巨大的能动性空间,能够对经济基础的变革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因此,无产阶级与最先进生产力相联系,必然将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置于阶级意识的影响之下,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集中表达——马克思主义也将发挥主导作用。比如,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列宁坚决批判“合法的马克思主义”、民粹主义和共产主义“左”派幼稚病等思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逐步确立布尔什维克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经济结构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健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多元利益诉求,不同社会思潮竞相发声、激荡交锋,西方意识形态也不断渗透和冲击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为此,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准确研判、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不断指导变化着的中国具体实际,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意识形态基础。另一方面,必须妥善处理好意识形态风险,加强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教育,推动中国人民构建自信自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中提出,必须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强调“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2],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二、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仍占主导地位,进而主导着国际意识形态话语权。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3]首先,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着力推动人的现代化和文化的现代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其次,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动力,积极引导宣传舆论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明水平。再次,必须充分借鉴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世界现代化共性特征,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引领力和国际话语权,加强中国议题设置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明和世界多元文明美美与共。最后,辩证对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和形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信自强,必须巩固社会主义的“思想上层建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能够有效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凝聚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从而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凝魂聚气、强基固本。首先,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从青年抓起,推动意识形态教育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其次,必须加强全过程培育,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潜心文化陶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做好制度保障,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立足实践养成,要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再次,必须针对不同社会群体采取不同培育方式。比如,党员干部要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践行氛围;青年要勇于担负时代重任,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基本遵循。最后,必须加强社会思潮引领,及时引导和调控好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努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总之,我们要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形态基础,为中国式现代化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四、着力提升网络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

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与主阵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能够保证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凝聚思想共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营造风清气朗的网络空间,形成向上向善的网络生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网络意识形态基础。一方面,必须加强网络舆论的宣传引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网络意识形态内容体系,建设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齐抓共管、群防共治的网络意识形态制度体系,建设人才辈出、合作共赢的网络意识形态技术体系。另一方面,必须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既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综合治网格局,筑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阵地基础;又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内容根基;更要敢于亮剑,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提升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战略战术。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在战略定位层面,必须守住意识形态斗争网络主阵地;在目标指向层面,要倡导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国内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舆论氛围和外部环境,为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在工作策略层面,要构建网络意识形态综合治理体系,加强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原则遵循和实践引领。

五、着力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境外敌对势力从未放弃西化和分化中国的战略企图。历史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密切相关,我们一定不能在历史观上栽大跟头、迷失方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修课,必须着力赓续和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四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和清醒剂,在重大历史问题上,我们必须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反对历史观上的虚无主义;必须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对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学习和理解,准确把握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历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定捍卫和忠实践行“两个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