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朵朵科技客服发布时间: 2021-11-29 13:56:09235 次浏览
甲骨文中的永城
甲骨文中的永城
盛朝新
商代的永城在甲骨文中称作永(邑),在《中国县级以上政区历史名录中》中列为攸国的城邑之一。它是商朝武丁时期东南边境的方国,称为“永方”,是永族的聚居地。在甲骨文一期即武丁时期有这样的记载:“己丑,其永方,唯今来丁。”(《甲骨文合集》33189片),东晋文学家干宝曰:“方,国也”。“永方”即是永国,方国即商代的部族。类似的方国在甲骨文中大量存在。永国是商朝王族的附属国族,属于商王嫡系支脉之一,与攸国为邻,因地处商朝边缘地带,与东夷人方相邻,而且交界处犬牙交错,人方曾一度占领永国,役使永族人与商朝作战。因此早期卜辞有商王“伐永”的记载(见《甲骨文合集》28038片),在《小屯南地甲骨》中也有记载,但商王收复了永国,然而人方却一直在永国的外围,威胁着商朝东南边境的安全,所以商王帝乙和帝辛屡次征伐人方,途径“攸侯喜鄙永”。此时的“攸地之永”失去武丁时期的相对独立性,被攸国兼并,成为“攸侯喜的一个边鄙之邑”(见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323页)
商朝武丁时期的卜辞就有永国向商王贡赋的记录,其中有农畜产品,人口等。如:
永入十(《甲骨文合集》18911片)
丁丑卜,争,贞来乙酉眢用永来羌自元(《甲骨文合集》239片)
呼口永共(贡)牛(《甲骨文合集》8940片)
戊口卜,贞令永取牝(《甲骨文合集》4909片)
乙未卜,宾,贞令永途子央于南(《甲骨文合集》6051片)
丙申卜,贞令永(《甲骨文合集》4911片)
惟令永(《甲骨文合集》31678片)
这些卜辞说明永国为商王纳贡及被使令的情况,其中"永途子央于南”,标注了“永”在商朝南部的位置,和“攸地之永”是吻合的。甲骨文记载的方国有数百个,但位置在商朝东南部的“永”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永方或永邑。陈梦家考证,“攸地之永,即今永城。”(见《殷墟卜辞综述》306页)
甲骨文一期中还有商王派人来永国开垦田地的记录,并在永国开辟“圣田”。学者们统计,甲骨文一期至五期,在商朝的四周边境商王总共设置11块圣田。在永垦田和设置圣田卜辞如下:
口丑卜,我,贞.........在永耤于............(《甲骨文合集》21595片)
戊辰卜,宾,贞令永圣田于盖(《甲骨文合集》9476片)
上句中“耤”是开垦,耕种的意思,“我”是贞人。下句”宾“是贞人,为商王占卜在永设置圣田的情况。
盖为永族或永国内的地名,圣田就在盖建立的。什么是圣田呢?甲骨文专家认为,圣田就是商王的土地国有制的具体实施形式。商王派人到附属国族内垦田,目的就是将附属国内的良田或部分土地直接转归为商王所有,由商王直接控制。圣田多出现在甲骨文一期,三期和四期中,设置圣田在甲骨文一期的多在商朝西部地域,在永国设置圣田是东南部方国中比较早的一个。为什么要在永国设置圣田?这可能跟商王朝跟永国的关系有关,目的是为了保护和掌控永国的地域,巩固边境,强化统治。甲骨文三期四期中的圣田大多在商朝东南,正好与商代末期帝乙帝辛征伐东夷的路线相符合。永国较早设置圣田可能显示商王与永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从商王祖庚,祖甲时期的二期甲骨文开始,永国境内出现了“永行”,“戍永”等军事组织。如:
辛未卜,行,贞其呼永行有遘(《甲骨文合集》23671片)
戍永其遘捍(《甲骨文合集》8083片)
惟戍永令,王弗悔(《甲骨文合集》1008片)
戍永...........于义.........立有........(《小屯南地甲骨》4197片)
甲骨文研究专家指出,行是指商代的一种军队组织或军事编制,一般指百人组成的军队行列。学者罗琨,张永山先生在《夏商西周军事史》中论证,行是商人基层作战单位,在战争中以三个军行分左中右组合编队,即左行,中行,右行,合在一起称作大行。从甲骨文中出现地名加行的情况分析,一般皆指大行。“永行”应属于大的军事编队。“戍永”的戍在当时是一类正式的职官名。戍官的职责就是常驻当地保护地区安全。在甲骨文中还出现跟军队驻扎永国有关的卜辞:“.........永阜”(《怀特甲骨》1458片),王国维和郭沫若考证“阜”就是“師”,師的意思是当时军队旅途住宿之岗丘。据研究,这个字的本意就是屯兵之高埠,商代的邑和屯兵之地皆选择高台之地,几乎全在在河岸,因为商代的道路大多依河流而修建。陈梦家考证沿河而斜行可避免多次横穿河流,省去许多麻烦,顺河流而行,即可泊舟水运,亦可陆上行走,水陆兼行,而且军队途中取水做饭,饥渴饮水,洗刷,渔猎,都很方便,有时还能以水拒敌或攻击。商代湿润多雨,军队驻扎河边必须选择高台之地,以防水患袭击。古代兵书《司马法》记载“凡战............兼舍环龟”,环龟就是指地形象龟形中央高而四周低的高丘。永城古老的浍河沿岸龙山文化和商周遗址“环龟”高丘非常之多,自西向东依次有:黑堌堆遗址,王油坊遗址,造律台遗址,江堌堆遗址,萧竹园遗址,明阳寺遗址,葛庄遗址,朱园遗址,困龙寺遗址,胡道口遗址,丁楼遗址,费亭侯遗址,曹桥遗址,孙许庄遗址,浍河头遗址共15处,其密集程度和安阳商王朝王畿之地殷墟故址洹河流域一带古遗址群非常类似,这些龙山文化遗址普遍兼有商代遗址,这显示出商王朝与永城关系的密切联系,是商代历史演绎的见证。
据郭沫若,陈梦家等考证,商代东南方国之间,存在一条西北至东南的主要干道,大致沿着安阳,原阳,商丘,永城,宿州至淮河流域。因永城扼守主干道的边境,所以商代自祖庚时就有驻军把手。甲骨文学者孙亚冰考证,商代青铜原料自江南输入中原的道路有三条,其中最东边的一条就是从安阳,原阳,商丘,永城,宿州,蚌埠至皖南。商朝征伐东夷淮夷的一个主要原因,不仅仅出于扩张疆域的需要,同时还要争夺珍贵铜矿资源,确保青铜原料运输的安全。所以商王亲自率领部队多次向东南进军攻打东夷和淮夷,每一次攸地之永都是必经之地,由此可以看出永邑地理战略位置的重要。
甲骨文三期即商王廪辛,廪丁时期,商王曾巡视天下到达永国,在永国亲自参加田事活动,并在永国设置“奠”。如:
既桒,王其田永(《甲骨文合集》29382片)
辛己卜,王其奠元暨永......................在孟奠。王弗.......................羊。大吉。(《小屯南地甲骨》1092片)
................................永師奠(《怀特甲骨》1458片)
什么是奠呢?在甲骨文中“奠,壤”两字总是相连,与土地有关。据学者林欢考证,奠是商王巩固强化势力扩张的一种仪式。一般先在势力比较稳固的地区进行垦田,形成一定基础之后,举行置奠仪式,置奠之后,土地所有权名义上仍归诸侯或方国所有,但实质的治理掌控权,已成为商王所有,商王置奠是以武力作为后盾的,具有威慑作用。商王在永国置奠,进一步强化了边境地区的统治,形成一个向东夷人方辐射扩张势力的基地。从卜辞中可以看出,在永国置奠是商王预先就筹划好了的,当商王巡视天下,行至“孟奠”(今睢县)时,就向卜师占卜了:“辛己卜,王其奠元暨永..................在孟奠,王弗.............羊。大吉”(《小屯南地甲骨》1092片),这句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问卜师,在下一个地方元国和永国设置“奠”吉利吗?得到的结果是吉利。可见在永国置奠是商王预先制定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在《商代方国示意图》中,元国标注在芒砀山地区,与永国是近邻(见《商代地理与方国》473页)。
甲骨文中还发现一些以永字为名的贞人,1936年春季安阳殷墟发现一个未经扰乱的储满龟甲的圆坑,考古学家惊奇的发现了17088片甲骨文,经鉴定属于武丁时代,即甲骨文一期卜辞,其中十分之九是宾组卜辞,据陈梦家先生统计和研究,该卜辞中最常见的卜人共有15人,而其中占卜文字最多的有九人,名为“永”的卜人位居第八位,在武丁卜辞中出现了100多次(见《殷墟卜辞综述》176页)。如其中一条卜辞:
丙子卜,永,贞自今至于庚辰其雨(《北京大学续编甲骨文》4卷11章3页)
另外还有骨臼记事刻辞后的落款名字,如:
奠示十屯又一,永(《甲骨文合集》6527片)
戊申卜,妇息示二屯,永(《甲骨文合集》2345片)
这些“永”,据专家研究,依据商代国名,族名,地名,人名皆相同的特点,可能皆为永国之人在商朝为官者,其中永族的贞人其他官员在武丁时代的中央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卜辞中有“永”在商朝西部活动的记载,如:
..............比呼侯遘..........永比口侯..........九.........(《甲骨文合集》5618片)
辛卯卜,贞令周比永止,八月(《甲骨文合集》1076片)
贞遘暨永不其获鹿,允获(《甲骨文合集》1076片)
其中遘,周都是商朝西部的方国,这说明永族中有参与商王朝领导活动的做官者。1969年陕西的蓝田县曾发现过著名的西周青铜器永盂,有铭文123字,是周王分给名字叫永的官员的赏田时所铸造。该器物是否与商代东部的永家族有关,跟永国永族有没有渊源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甲骨文一期至五期中,永国始终与商王朝保持友好关系,而且曾协助商王征伐其他敌对国家。卜辞中有“小臣永”帮助商王征伐大方,如:
惟小臣永克有,永王(《甲骨文合集》27878片)
乙巳卜,惟小臣永克有(《甲骨文合集》27897片)
小臣是什么意思呢?据研究小臣是商朝的一种高级官吏,主要管理占卜,祭祀,田猎,征伐,以及农业耕种的官员,小臣永可能就是自永国或永族的官员,在卜辞中类似的还有小臣鬼,小曾儿,小臣周,小臣缶等等。永国协助商王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帮助商王帝辛征伐人方。永族的助战,保证了商王帝辛征伐东夷的大获全胜,根据卜辞十祀征人方的材料,依据周祭规律和天干地支排列的时间顺序以及与地名的关系,专家们计算出商王征东夷用了281天,商王帝辛在“攸侯喜鄙永”停留了18天,然后班师回朝。卜辞中永是征人方的转折点,自“攸侯喜鄙永”之后皆是“来征人方”,即征人方的回程。
在三,四期甲骨文中,商王在“攸地之永”设置牧官,如:
戍永.............于义.........(《小屯南地甲骨》4197片)
..............义牧(《甲骨文合集》32982片)
牧是什么意思呢?《尔雅.释地》言:“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商代设置牧的地方多在边境之地,在卜辞里它包含两个含义:一是牧场,二是负责边境行政管理和安全的官员。据专家研究,商代边境人烟稀少,土地多以牧场存在。商王委派牧官最初的本义是管理牧场,但牧官的作用和功能后来改变和扩大,变成了管理地方事物的行政职务。“牧”名义上与畜牧业产生关系,但实际上是商王委派的钦差大臣,管理边境,监督诸侯和方国。卜辞中牧官的活动以负责边境安全较为突出,商王通过牧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永国的牧官并不设置在永邑,而是在永国的义地。
商代永城一带小国林立。据研究商朝的小国非常之多,《续汉郡国志》记载“汤受命,其能存着三千余国,周克商,凡千七百七十二国”。当然那时候国的概念和今天是大不相同的,商代所谓的方国,其实就是一个大的部族或部落或部落联盟。根据卜辞的记载,具体分布在永城一带的方国有:永国,元国,芒国,酇国,危国,犬国,及国,栗国,攸国,人方国等。
在甲骨文中,永国地域内有两个地名比较醒目,一个是盖,商王设置圣田的地方,一个是义,商王设置牧官的地方。这两个地名都消失了,由于地名没有传承下来,又缺乏历史和考古资料,皆成为千古之谜,难以破解。类似的地名在永城附近还有呈,危,召,麦,春,沚,淐等,因同样原因,无法辨识,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商朝末年帝辛(纣王)征伐人方途径永城的几个地点,据陈梦家考证是明显的沿着古睢河两岸,但也到过浍河,其行程线路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弯弯曲曲的线路,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专家们根据甲骨文分析,主要是商王到各地巡视和打猎造成的。据统计商王征人方共有六次田猎的记录,几乎都是在攸地之永附近。如在永邑近邻的“麦”,商王去征人方时,打猎“获牤十又一”,返回时在“元”打猎“获兕一牤二”,在“麦”又“获鹿狐”。专家们研究商王征战和返回途中打猎,应该与战争中的食物补给有关,在粮食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猎取野生动物食用应是很正常的,即使军粮充足,打猎也可以改善生活。
商代永族永国不仅存在于甲骨文中,而且在商代的青铜器中也有确凿的印证。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商代晚期青铜器,名叫“竹宦父戊方彝”(编号分别为09878和09879)。这两件青铜器的形制花纹和重量基本一样,铭文完全一致,是“竹宦父戊,告永”。据专家研究这是商代告族和永族的青铜器,属于典型的商代复合族氏铭文器物。所谓复合族氏就是指由两个国族共同铸造的青铜器,类似的青铜器在商代还有很多。为什么告族和永族联合起来铸造青铜器呢?这可能跟两个国族关系较为友好和密切有关。这两件器物十分珍贵,是目前仅有的商代永族青铜器。
甲骨文中永城商代历史的揭秘,史学大家郭沫若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在其《卜辞通篡》中第一个率先提出并破解酂芒犬三个地名,而后继者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中开创性的破解了攸地之永即今永城的历史迷津,由此开启了永城商代历史研究的全新局面,具有奠基性的意义。著名学者宋镇豪和林欢在《商代地理与方国》中更进一步地诠释了永城的商代历史。随着甲骨文专家的不断深入研究,关于永城的商代历史文化,还将会有更多的新的发现。
(本文参考书目《宋镇豪,林欢,孙亚冰著《商代地理与方国》,饶宗颐《甲骨文通检》,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本文引用甲骨文凡带口字者,皆为无法打出的甲骨文字)
(作者盛朝新 商丘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永城市政协文史研究员 永城市汉文化研究会理事 永城作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