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_芒砀山“上御钟”的历史秘密

作者:发布时间: 2021-11-29 13:58:33201 次浏览

2_芒砀山“上御钟”的历史秘密

  芒砀山“上御钟”的历史秘密




                                                                                                                              盛朝新



         “上御钟”是南山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据考古资料介绍,该汉墓为南山一号墓的陪葬坑,位于南山一号墓的东南57米处,1993年7月当地群众在推土时发现,永城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俊山率领永城文物考古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该陪葬坑为一东西向长方形石坑,长3.85米,宽1.7米,距地表1.5米。发掘时墓坑上的盖石板和坑内石条均已被移动位置,坑内放有5块凿制规整的石条,其中一块阴刻有“二月”的文字,陪葬坑的底部,东端并列放置一件铜钟和铜壶。铜壶高30厘米,上口直径10厘米;铜钟高40厘米,上口直径20厘米,肩腹部阴刻“上御钟常从盗者弃”。另出土两枚五铢钱,钱中“五”字皆清楚,而“铢”字模糊不清,钱的外廓浅而窄,边缘上曾加工修整,有明显的刀削痕迹,圆度很小。据专家推测,此钱很有可能是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开始铸造的赤仄钱,所谓赤仄钱就是用赤铜为钱廓造的钱,赤,红的意思,仄,边缘的意思。赤仄五铢大兴于元鼎二年以后的汉武帝时代。

        由于历史上芒砀山多座汉代王陵被盗,出土的青铜器并不多,而此汉墓出土的青铜器形制较大,尤其一件带有文字,显得尤为珍贵。据悉,“上御钟”是目前芒砀山已发现的汉墓中带铭文字数最多的青铜器。

        "上御钟常从盗者弃市”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上”是指帝王,《广雅  释诂》说:“上,君也”“上,犹天子也”这种说法古已有之,如《吕氏春秋  察今》有“上胡不法先王之法”此“上”即君王的意思。到了汉代,“上”的用法更加普遍,如《史记  高祖本纪》有“上自往东击之”之“上”指刘邦,《史记  孝武本纪》有“其明年,上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此句“上”指汉武帝。类似的称呼在《史记》、《汉书》等古籍中比比皆是。在古代臣民皆不能也不敢直接称呼帝王名称,“上”是表示对帝王的尊称和避讳。“御”指皇帝使用的器物,古代皇帝使用的东西都要带御字,皇帝本人作为也要带御字,如御用、御赐,御驾亲征等。“常从”是为皇帝服务的宫廷人员。《汉书  礼乐志》记载:皇宫中有“常从倡”,“常从象人”等,东汉学者应劭在《汉官仪》中说:“主天子物曰尚”古代尚与常是通假字,常从即尚从,即为皇帝管理物品的官员和一般人员。“常从”在宫中侍奉皇帝,皇帝外出巡游,也要跟随。因为常从经常接触皇帝的物品,免不了有盗窃之事。为杜绝利用职务之便偷偷摸摸,皇帝命令管理宫中事务的官员将惩罚律令刻于铜器之上。“盗者弃市”就是凡偷盗物品的人就要杀头。“弃市”是古代的一种死刑,古籍《释名 释丧制》记载:“市死曰弃市,市众所聚,言众人共弃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繁华闹市中杀死,然后放在那里,让大家都能看到偷盗者的悲惨下场,起到震慑犯罪、以敬尤效的目的。弃市在古代很常见,历代史书均有大量记载。

      考古专家推测,“上御钟”铭文很可能是汉代法律中的一条,皇宫中不可能随意将一句威慑的话刻入贵重的青铜器。由于年代久远,目前已看不到完整的汉代法律,“上御钟”以铭文的形式完整地保留了一条汉律,这在汉代铜器中并不多见。1984年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曾出土一些竹简,上有西汉“贼律”和“盗律”的记载,但没有偷盗御用之物如何治罪的内容,而芒砀山汉墓“上御钟”铭文,填补了汉代法律条令的空白。“上御钟”铭文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惩罚皇宫内部人员的律令,说明汉代很可能还存在着宫廷版的内部法律。

      “上御钟”外形与铜壶无异,据考古资料介绍,该钟与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铜钟非常相似。学者孙机认为:“汉代所说的壶和钟实是同型异名之器物,不过钟又代表一定的容量,亦为量器。”(见孙机《汉代物质文化图说》)这种钟主要是用来盛酒的,《说文解字》说:“钟,酒器也” 钟不仅是酒器,也是礼器。“上御钟”铭文是在铸造好的铜器上刻制的,据曾参与考古工作的李俊山先生介绍,此铜钟出土时有修补痕迹数处,表明它曾经使用过,不是冥器。

       关于铜钟的铭文,还有考古专家认为,是陪葬时才刻制的,不是在皇宫中使用时刻制的。汉代喝酒讲究礼仪和氛围,这么一条恐吓的语言刻在酒器上,与酒礼的欢快气氛格格不入,使人雅兴大失,是不太可能这样刻的,而且也没见类似的汉代御用之物刻上律令。“上御钟常从”是表明该铜器的荣耀的身份,说的是生前,“盗者弃市”是对偷盗者的严厉处罚,说的是对盗墓者的态度。该钟属于哪一位梁王目前尚不清楚,根据一同出土的赤仄钱推测,该墓墓主应生活在汉武帝时期,而“上御钟”青铜器可能要早一些,作为梁王家族墓的高级陪葬品,应与梁孝王有关。

       梁国是西汉早期最富庶的诸侯国,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之子,汉景帝的胞弟,又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加之平定七国之乱有功,汉景帝对他格外看重。据《史记  梁孝王世家》记载,梁孝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皇帝“赏赐不可胜道”,“珠宝玉器多于京师”,梁国得到极其丰厚的赏赐,这件“上御钟”不排除是其中一件,它是来自皇宫中的。梁孝王刘武再显赫,也不敢谮越自称“上”、“御”,因为这都是皇帝专称,所以“上御钟”可以确定来自皇宫是无疑的。梁孝王刘武死后“藏府余黄斤尚四十余万斤,他财物称是”,这件上御钟很可能是刘武传给子孙的东西,被后世梁王给陪葬了。它没有放置于主墓室内,而是陪葬坑中。

    陪葬坑也叫从葬坑,这种现象在商周时代就已广泛流行,秦始皇的陪葬坑规模就很大,众所周知的兵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坑中出土的。汉代陪葬坑承袭秦制,西汉阳陵景帝的陪葬坑规模都很大,数量达24座。芒砀山诸侯王墓的陪葬坑与皇帝无法相比 ,数量较少,规模亦小。目前保安山王后墓仅发现两座陪葬坑。据考古专家介绍,芒砀山陪葬坑与西安汉代阳陵有所不同,比如王后墓陪葬坑都是生活实用器具,不是明器。“上御钟”也是 作为实用物,出现在南山汉墓陪葬坑中。这意味着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的含义非常明显。

    考古专家阎道衡在《关于西汉梁国王陵的若干问题》一文中考证,芒砀山汉墓陪葬坑的实用器物,不排除是后人祭祀时埋入的。在汉代人的观念中,视死如生,非常迷信神灵,认为死过的人同活人一样,都需要定时饮食,因此后人对墓上的祠堂,寝园,即祖先神灵居住处,都要按时供奉酒食,一年还要按春夏秋冬四季举行多次的祭祀活动。祭祀大典时,王室百官,乘车满载酒肉,粮食和其它用品祭祀先祖。《后汉书 祭祀志》记载:“(祭祀时)太官送用物,园令,食监典省,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枕,具盥水,陈严具。”从芒砀山汉代王陵陪葬坑埋葬的成捆的布匹、生活酒器、容器和实用车马器等出土情况看,很可能是后来的祭祀坑。“上御钟”应是某位梁王祭祀用品的一种。

     

   “上御钟”折射一段汉代梁国和皇宫中的历史状况,该铭文为研究汉代梁国历史、祭祀制度和汉代律令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