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茴村汉代星象图解析
盛朝新
2010年冬季,茴村汉墓发现了永城第一幅汉画像石伏羲女娲星象图。图中伏羲女娲头部非常小,身体却格外臃肿硕大,特别是两端衣袖十分宽大,几乎与腰部相近,伏羲怀抱太阳,女娲怀抱月亮,二者左右相对应,太阳和月亮的圆盘状很大,在图中居于核心位置,尤为醒目。太阳中出现一只三足鸟,月亮中出现玉兔执杵。图中伏羲女娲携日月同辉,背后还有北斗七星和祥云缭绕。它究竟要表达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深刻的文化内涵?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女娲是上古神话中的女神,二者都是人首蛇身,传说伏羲女娲结婚,生儿育女,繁衍了人类。伏羲女娲在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如《山海经》,《楚辞》,《史记》,《汉书》等等。据史料记载,伏羲女娲在战国时代开始流行,汉代尤为兴盛。主要表现为伏羲女娲被大量绘制在汉画像石中,成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流行题材。伏羲与太阳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人类始祖的崇拜和对太阳的崇拜,女娲与月亮在一起,表达了人们对女神和月亮的崇拜,二者是一阳一阴的象征,阴阳合一生成了万物,这是古人核心的哲学观念。此图中,伏羲怀抱太阳,还寓意用日规天,女娲怀抱月亮,寓意用月矩地,以定天空和大地,暗示是掌握宇宙的造物主的身份。伏羲女娲同时出现,也是生殖观念的崇拜的反应,虽然二者没有交尾,但有欲合的倾向。因为伏羲女娲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所以二者同时出现就寓意子孙后代繁衍不绝,兴盛不衰,表达了古人朴素的美好的信仰观念。
画像中伏羲怀抱的太阳上有一只三足鸟,是古人对太阳神鸟的崇拜。三足鸟,因长有三条腿而得名,又名金鸟,俊鸟,赤鸟,或三足乌,始见于《山海经》中记载的神话里,是驾驭太阳车的神鸟乌鸦,这源于古人对太阳黑子的认识,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乌鸦,居于太阳正中,驾驶太阳飞行,为太阳之精。《后汉书.天文》记载“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像乌而有三趾。”三足乌成为太阳的象征,是汉代普遍崇拜的图腾。古人认为太阳是万物之阳,也是万物之宗。太阳的崇拜使人们把象征太阳的圆形符号刻画在许多器物上,祈求大吉大利。女娲怀抱月亮是阴性象征,与伏羲相对,寓意日月合璧。伏羲女娲之所以被古人设计成人面蛇身,据专家研究,主要是因为蛇是卵生,生育力特别强,生命力也很顽强,为古人所崇拜,将蛇身置于伏羲女娲下身,寄托了古人祈求强大生殖能力的愿望,同时也隐含引导墓主死后像龙一样升仙的愿望。女娲怀抱月亮中的玉兔执杵是造仙药达到长寿的象征。玉兔为什么要执杵呢?其目的就是捣药造药。据古籍《抱朴子》记载,兔子是长寿动物,让兔子制造仙药是非常理想的选择。山东民俗学家张从军通过研究,认为兔子在古代作为仙物存在,与其在草林环境中的神秘性,敏捷性,灵活性有关。兔子奔跑的速度快,可以成为成仙的载体,兔子是食草动物,可以辨别中草药,因此兔子造药非常安全,兔子的形象又非常可爱,为古人所喜欢,所以兔子成为升仙的元素,成为吉利的符号。
此图中,在伏羲女娲的背后,是一幅浩瀚的星空图。图边饰以祥云,图中有七个琢刻的圆点,应为北斗七星的标记。其中分布在伏羲上方的有两颗,女娲下面有三颗,二者之间有两颗,分别位于伏羲女娲的肩部,腰部和尾部,北斗的斗魁在伏羲处,斗柄在女娲处。类似于这样的星象图,在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山东等地均有发现,但构图与这幅伏羲女娲结合在一起的明显不同,显示出茴村汉画像石星象图独树一帜的创意。北斗七星是古人较早认知并熟悉的星宿之一,因位于北方天空而得名。史载夏商周至秦汉,皆是以北斗确定季节。《史记.官书》记载“(北)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其中”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汉代还把北斗星视为掌管寿命的杀伐之神,又称北斗为”鬼官“,因而汉代普遍流行祭祀北斗星神。在墓葬中刻画北斗七星,是祈求北斗星神保佑死者,平安大吉,并早升仙界,长寿无疆。除此之外,汉代人还认为北斗星神能够保证农业丰收,祈求墓主在天堂常伴北斗星神,以享受富足和尊贵。汉代后期,北斗星被赋予多种神话功能,神通广大,越来越受到尊敬和崇拜。
茴村汉画像石星象图居于汉墓顶盖上,寓意天空,伏羲女娲星象图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科学水平,文化信仰,民俗和风俗,思想观念,是以祭祀人类始祖和日月星辰的形式来消弭灾难,祈求富足平安吉祥,反映了汉代永城地区的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神秘性,多元性,复杂性和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