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上是这样记载鱼山的:“在县北八十里,山前有台,台下有水,昔蒋诩隐钓于此。”蒋诩何许人也?秦末官至渤海太守,后弃官隐于鱼山。有关蒋诩的记述就这么寥寥数字。在民间一些传说片断中,这位隐士曾在鱼山筑草堂居住。
两千多年前的鱼山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它的西北、西面和西南三面山川融结,互为依靠,东面则一马平川,环山流淌着一条古老的河流(现称碱河)。“山前有台,台下有水”,指的是泽。在这三面环山夹两水的自然环境中,大地在阳光下显得生机无边,潮湿清新的空气弥漫在空中,白云在微风中舒卷,空中偶尔或有鸟鸣。鱼山钓台的柳影,湖中倒挂的明月,周围起伏的山峦……这一切都令人魂牵梦绕。
蒋诩被称为隐士,应该是高士。或许他厌倦了官场中那种尔虞我诈的生活,才选中了这钟灵毓秀之地归隐。甚至人们可以约略地猜测到他的生活方式——结庐而居,身边有一料理生活的童子,早上日出三杆起床,吃过早点,拿上渔竿,带上一葫芦酒,仰卧在湖边的台上垂钓。渴了望着远山近水一口一口地喝酒,酒喝完了,就把葫芦一扔,或垂钓,或吟诗,或在山坡的草丛中呼呼大睡。
蒋诩就是这样在酒中、在诗中、在微风中、在垂钓中、在湖光山色中,步入到自然、风光、惬意、闲适的深境。天地在静穆中透出清灵的神韵,作为一个清醒的逃避现实者,还有比这更适合容身的吗?
还有人说,蒋诩是一个闲散的诗人,可惜他的诗我们没有看到,或者因他的闲散,那些诗作不经意间失散了,没有留传下来。倒是有一首散落于民间的关于他的诗,只有两句:“不愿虚名留浊世,闲来台上钓金鳌。”从诗意上推测,倒没有说出他的心境,原因是他没有姜子牙那种雄才大略,只是怀着一种离世的洒脱与超然。
古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这话好像是说中了蒋诩的心事。整座鱼山,活脱脱一个睡美人。这是日月星辰的凝结,风云际会的融合,雨雪甘露的洗礼,芳草花木的滋润,再加上造物主的鬼斧神工,才形成了这天地间如此完美的神话。
睡美人至少在这青山绿水间沉睡了上亿年,芳容也灿烂了千古,在斑斓多彩的历史徜徉中,升华出了一种精神与生命的大美。质朴、纯洁、神秘、庄重,再加上物华天宝,烟霞锦绣,给这片土地增辉。
蒋诩是幸运的,无论他终老或是升仙,他的一切已经化作了鱼山的一部分,夜阑人静的时候,或许在梦里,耽着清风明月和睡美人对话,用一腔滚烫的激情,遥接古今。那种播种文明风雅而遗留下来的文化浓香,仍然温润着今天。
有人企盼鱼山的睡美人能从一个早晨突然醒来,其实不然,但愿长睡不愿醒,不正是她的一种启悟的心态?“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鱼山便在这种空寂中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