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桥王庄遗址位于永城古睢水南岸,主要为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同时还有龙山文化、商周、汉唐、宋金元时期的遗存,近来文物部门在此征集到一件石钺,该石钺为青石质,残为四块,整体呈梯形,平背,两端带刃,长约17厘米,一端带孔,为两面对钻,直径约2厘米,孔圆度较高,制作规整,端口平直,宽13厘米,另一端呈弧形,宽14厘米,厚约1厘米。该器物表面打磨光滑,加工较为精细和精致。
钺是什么?它是石斧的前身,在远古时代,钺是一种生产工具和作战使用的武器,后来演变为礼器,成为尊崇和权杖的象征。东汉学者许慎《说文解字》:“戉,大斧也。”。清代学者段玉裁注解说:“俗多金旁,作钺。”《尚书 顾命》记载:“一人冕,执钺。”东汉学者郑玄注解:“钺,大斧也。”都将钺作为斧。据古文字学者考证,钺在商代甲骨文中作“戉”,最初就是石头加工的砍和劈的器物,后来金属出现,用青铜打造的才加上金字旁,成为钺。
根据考古发现,最早期的石钺都比较粗糙和厚实,也比较大,刃部有崩裂的豁口,是砍伐造成的痕迹,说明钺为生产工具,其实就是斧头。后来钺变成非常扁薄而大的器物,刃部少有豁口,通体光滑洁净,几乎没有使用的痕迹,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石钺变成了一种礼器。石钺较大,磨制精美光滑,且有孔拴在木柄上,这在当时并非一般人所能拥有,应是部族的酋长或拥有神权的首领,持有这种钺,可以以武力征服别人,钺产生威严和威慑力,钺变成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甲骨文中的“王”字,最初就是钺的形状,王字最下面的一横是钺刃的弧形演变而成,王字中间的一横就是拴在钺孔眼上的把柄,王字就是钺的杀伐和威慑而形成的。钺作为兵器在远古时期的重要地位无与伦比。
据考古资料,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凡随葬有石钺,都是横置于身体的两侧,多在头部或胸部,这是墓主作为护身符重器使用的,是墓主梦想在阴间里继续持钺拥有王权,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尊崇及荣华富贵。类似的王庄遗址的这种单孔梯形石钺,主要发现在我国南方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以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为最多。在仰韶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中也有少量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在我国分布很广,南到广东,北到山西,东至海岸,西到青海都有发现。长江下游的江、浙、皖是目前发现石钺最多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河姆渡文化是中国石钺的源流之地。而龙山文化的石钺发现并不多,目前仅在山西陶寺龙山文化墓葬中发现磨制精细,没有使用的石钺。
王庄遗址的石钺,个体较大,基本没有豁口,表面磨制光滑,没有使用痕迹,显然是作为礼器存在的,它应是来自新石器龙山文化的墓葬,属于陪葬品,是该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据王庄村民讲,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曾出土过一个长达40厘米的石钺,二十多年前还曾出土一件玉琮。由于当时村民文物保护意识不强,该石钺和玉琮流落民间,至今不知去向。这些石钺的出土表明王庄聚落遗址的等级还是很高的,在永城诸多新石器遗址中尚未发现王庄遗址这种石钺。我们认为很可能是部落的首领居住并埋葬于此,这里应是豫皖交界处古睢水沿岸的重要邑聚。
根据《豫东考古报告》资料,虞城马庄遗址在考古发掘中曾发现8件单孔石钺,最长16.1厘米,柘城山台寺也发现8件单孔石钺,最长的15.5厘米,石钺的外形大部分与王庄石钺类似,但这些石钺弧刃部分,皆有豁口,或多或少都有使用的痕迹,而且皆小于王庄石钺,说明马庄遗址和山台寺遗址的石钺皆为实用器物,作为礼器的可能性较低,其等级低于王庄遗址石钺。
苗桥石钺为永城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标本,它是永城史前文化的重要发现,该石钺对于研究永城古睢水聚落的社会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物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