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柿园汉墓、​张飞寨、​鲁雨亭纪念馆的由来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7-22 08:25:532150 次浏览

1986年5月,永城芒砀山一采石工在开山采石打凿炮眼时,一锤下去,他手中的钢钎突然向下滑落。采石工顺着钢钎滑落的洞眼向下探视,隐约看到下面有一处很大的空间,想到周边已有开发的汉墓,于是判断下方极可能是一座汉墓。已经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芒砀山群众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永城文物部门,后由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织开挖,该汉墓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柿园汉墓的由来
□ 刘正良


1986年5月,永城芒砀山一采石工在开山采石打凿炮眼时,一锤下去,他手中的钢钎突然向下滑落。采石工顺着钢钎滑落的洞眼向下探视,隐约看到下面有一处很大的空间,想到周边已有开发的汉墓,于是判断下方极可能是一座汉墓。已经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芒砀山群众立即将这个情况上报永城文物部门,后由河南省文物局专家组织开挖,该汉墓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因该汉墓位于芒砀山柿园村,在未确定墓主人身份之前,便称其为柿园汉墓。因在该墓中发现了一件珍贵文物——四神云气图,后又称为柿园壁画汉墓。


柿园汉墓位于保安山东边的一处山头下,西偏北与梁孝王墓相距约300米。全墓由墓道、甬道、主室、巷道及多个侧室组成。该墓全长95.7米,宽13.5米,最高处3.1米,总面积380多平方米。墓道全长43米,宽4.5米,墓口处高12.5米,墓道和甬道全部用巨型塞石封堵,塞石上刻有尺寸、工匠姓氏和某月某日等刻字。


墓道西端底部发现一个长方形石坑,宽4.56米,东西长10.5米,最深处1.3米,从坑内挖掘出半两钱和榆荚铜钱约225万枚,重约3吨,系西汉早期通用的铜钱币。


墓中出土的最为珍贵的文物当数主室前厅顶部的“四神云气图”壁画。该壁画东西宽3.2米,南北长5.14米,面积16.8平方米。由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灵芝及云气纹组成。巨龙南北飞腾,龙头伸向东南方,巨牙睁目,长须飘摆,头顶长鹿角,张口吐舌,舌尖卷一玄武。巨龙羽翼丰满,藕色四足,前两足一足踏云气,一足踏翼;后两足一足接朱雀尾,一足生出花朵。整个龙体弯曲自如,形态呈腾云驾雾之状。朱雀口衔鹿角,腔顶端长出两朵鲜花,尾拖一缕长云。白虎仰首张口,欲吞灵芝草,两耳各生一花,前后两足均有一足踩踏白云,呈奔跑之态。玄武鸭嘴、长须、长羽、身饰鳞纹、尾似鱼尾。全图线条流畅,栩栩如生,表现了墓主人四神护佑、乘龙升天的愿望。


该壁画一经面世,立即震惊了国内外考古、历史、建筑、美术和艺术界。各方专家学者拍案叫绝,经考证,该壁画比敦煌壁画早630多年,且主题鲜明,构思精巧,艺术价值极高,被专家们称为“敦煌前之敦煌,敦煌外之敦煌”。


图片


张飞寨的由来

□ 刘正良


张飞寨位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西峰,全寨顺自然山势兴建,分内外两道寨墙,全部用青石垒砌而成。内寨墙南北长40米,东西宽25米,周长130米。外寨墙南北长250米,东西宽200米,周长900米。外寨墙西有一圆口、直径4.5米的山泉,四季水流不断,干旱时附近村民常挑泉水浇灌庄稼,此泉相传是张飞当年的“饮马泉”。山寨大门南地势平坦,为张飞当年校兵场。校兵场旁有一巨石,石中有一洞,是张飞当年插战旗的底座。


张飞,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保定涿州市)人,年少时以屠宰为业,后遇刘备、关羽,三人在桃园结拜为兄弟。从此追随刘备南北征战,留下“当阳桥大喝一声吓退曹军”、义释严颜、大败张郃等千古佳话。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张飞晋升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率大军攻破刘备据守的徐州,战乱中刘备逃往邺城投靠了袁绍,关羽则保护着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撤至下邳,走投无路时被曹操苦苦劝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典故便由此而来。此时,张飞冒死杀出一条血路,带领少数兵将逃到芒砀山。


张飞一行人逃到芒砀山主峰前,迎面看到高祖庙,想到自己毕生的追求就是跟随刘备匡扶正义、建千年功业,于是他急忙翻身下马,把战马拴在庙前的一棵白果树上,走进大殿,跪拜刘邦,请求刘邦在天之灵能够广施法恩,保佑刘备三兄弟大难不死,来日重聚,再整旗鼓灭曹操、复兴汉室。


张飞祭拜完高祖欲再乘坐骑赶路时,却见拴马的白果树的树头已被马咬掉,张飞气愤至极,抽出马鞭狠狠抽打着战马,战马受疼长嘶乱跳,惊动了庙内方丈,方丈问清缘由,笑着说:“施主,恭贺您大喜。”


张飞收起马鞭,向方丈作揖施礼说:“长老,俺乃败兵之将,骨肉兄弟尚不知死活,何喜之有呢?”


“将军兵败后来到此地,战马正好咬掉银杏树的树头,预示您的苦日子已经到头了。此地是高祖刘邦兴业之地,您又是刘皇叔的义弟,必是高祖在天之灵指引您到此。”方丈向西北方向一挥,接着说,“您看那座山头,林木葱茏,泉水甘甜,正是屯兵之地。您占据此山,定可等待时机,与兄弟重逢再图大业。”


张飞闻言大喜,便率领兵将,走上山顶,在这里安营扎寨。


图片


鲁雨亭纪念馆的由来

□ 刘正良


鲁雨亭纪念馆坐落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南麓,占地约2000平方米,坐北朝南,院中立有鲁雨亭烈士半身汉白玉雕像。左后侧立有一尊高大的石碑,正面镌刻着“抗日民族英雄鲁雨亭烈士永垂千古”。背面镌刻着鲁雨亭烈士生平简介。雕像后建有五间展览室,介绍鲁雨亭烈士的生平事迹,展览室后的鲁雨亭烈士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鲁雨亭,原名鸿逵,永城山城集(今芒山镇)人,1899年11月出生于一个开明绅士之家。他自幼好学,19岁毕业于河南政法学堂,1918年考入河南宏威士官军事学校,毕业后,先后任军法官、军法处长、副官长、四十一军驻京办事处处长、军长代表等职务。


“九一八”事变后,鲁雨亭胸怀救国救民壮志,于1937年任永城县县长,组织成立了永城县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委员会,主动与共产党永城工委合作,开办永城抗日青年训练班,培养抗日骨干,组建抗日救亡工作团,推动永城抗日救亡运动轰轰烈烈开展。


永城沦陷后,鲁雨亭主动同共产党永城地方组织合作,组建湖西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二十九大队,请共产党员王卓然为政治处主任,陈建平为联络处主任,主持处决了地方汉奸头目赵元春、赵文学、吴信友等,鼓舞了永城人民的抗日斗志。


为解决抗日经费,鲁雨亭把自家200多亩土地和家中的粮食物资变卖以补充军饷、救济贫苦百姓。1939年初,鲁雨亭主动将自己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一总队,任总队长,数月间消灭敌伪千余人,第一总队战士发展到3000多人。1940年4月1日,敌伪出动汽车30余辆、步骑3000多名,同时从永城、砀山、黄口、王白楼、张大屯等敌伪据点倾巢而出,分数路合围第一总队驻地芒山地区。鲁雨亭亲自率队同强敌激战,击退敌人多次围攻。黄昏时分,鲁雨亭在来回指挥中,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时年41岁。


鲁雨亭牺牲后,豫皖苏边区党政军委员会决定将鲁雨亭的出生地山城集改名为“雨亭集”,后永城人民在芒砀山南麓兴建了“雨亭祠”。2014年9月,鲁雨亭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集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