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古睢水、沱河的故事,新四沟的由来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8-15 08:03:082001 次浏览

古睢水是春秋至清末时期一条流经永城的河道,总长600多公里,其中永城境内长50多公里。 战国时,魏惠王为战争需要,组织大量民力,历时多年,两次开挖了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的鸿沟,首次让黄河与淮河沟通。

古睢水的故事

□ 刘正良


古睢水是春秋至清末时期一条流经永城的河道,总长600多公里,其中永城境内长50多公里。

战国时,魏惠王为战争需要,组织大量民力,历时多年,两次开挖了西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向东流经中牟、开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的鸿沟,首次让黄河与淮河沟通。

古睢水自河南开封西接鸿沟之水东去,流经河南省杞县、睢县、宁陵、夏邑等地,于今太丘镇永(城)夏(邑)交界处注入永城,经太丘、顺和、陈集、刘河继续向东南流,经安徽濉溪、宿州埇桥区、灵璧县,江苏睢宁县,在宿迁南注入古泗水。

古睢水在永城和中原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曾改芒县为临睢县,临睢古城至今还睡卧于陈集镇刘寨村地下,成为汉代古城文化研究的一块巨大的“活化石”。春秋时期的睢州城、今商丘市睢阳区、安徽省濉溪县、江苏省睢宁县等地名,均是因这条古睢水而生。

战国时期著名的围魏救赵之战、几乎令刘邦全军覆没的临睢恶战、明朝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及明(朝)燕(王)间的“小河之战”等均围绕古睢水而展开。1948年,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响,主战场也发生在古睢水南岸的陈官庄地区。

古睢水还是一条沟通南北、历史久远的人工大运河,其中重要的一段通济渠,曾南接长江,横跨淮河,北连黄河,是唐、宋、明时期重要的水上交通大动脉。通济渠的开封陈留镇到商丘虞城县谷熟镇一段,就是利用了古睢水的河道。

古睢水在引水灌溉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宋、明时期,古睢水是永城北部补给水源,也是汲水灌田的主要水源。《中国水利史稿》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引睢水灌溉“见于记载的有建安初年(公元196年)以后,夏侯惇断太寿水作陂……种稻,太寿水在襄邑(今睢县)附近,是睢水的支流”“黄初时郑浑于萧、相二县界,兴陂遏,开稻田,称为郑陂”。“萧”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相”在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这是引睢水灌溉的典型案例。

有水方有灵气,古睢水润育了永城特色文化。永城古代城池中的太丘古城、芒县、临睢城等均傍睢水而建。古睢水两岸自古至今一直是文化先进、人才辈出的地域。在全国影响很大的“老子筑台授道”“太丘神社”“练国事济民焚券”“梁上君子”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古睢水两岸。

金、元以后,由于黄河改道入黄海,对古睢水的河道影响很大,上游逐渐消失,明朝仅残存夏邑、永城以下河道。到了清朝,河南境内的古睢水河道已经淤为平地,安徽境内仅存濉溪、宿县一段。由灵璧县浍塘沟以下流向东南,至江苏泗洪县由老汴河入洪泽湖的河道,今天称为“濉河”,就是原古睢水多次改道、连续疏浚后的最后遗存。


图片


沱河的故事

□ 刘正良


沱河,起源于商丘市梁园区东北处的刘口集西,流经河南省虞城、夏邑、永城,安徽省濉溪、灵璧、泗县,江苏省泗洪,经洪泽湖注入淮河,在蒋口镇常湾村流入永城,经蒋口镇西、十八里镇北、沱滨街道南、崇法寺街道北、雪枫街道南、侯岭街道北、高庄镇南进入安徽省濉溪县境内。全长275.13公里,流域面积8500平方公里,永城境内长41.5公里。


沱河古时称洨水,民国时期虞城以上段叫丰乐河,流入夏邑叫响河,永城河段叫巴河,因永城以上段有宋沟、永夏路沟、永顺沟、韩沟、薛沟、永砀路东沟、小白河、雪枫沟等八条支流汇入,又叫巴(八)沟河,俗称“八股子河”。


沱河在近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沿岸人民的悲欢离合、辛酸苦甜,记载了许多闪现着民族文化光辉、彰显民族精神的故事。


清咸丰年间,曾任四川冕宁、奉节知县,直隶州知府、受赏四品卿衔的永城才子吕永辉,返乡时携友人夜踱于巴河石拱桥上。望明月流银,听枝头蝉鸣,观清清巴河水在同两岸绿柳黄杨对语中一路东去,吕永辉曾留下这首《巴河夜月》诗:青山背郭固金瓯,山下清流景最幽。瀼水双环拟夔国,长桥廿四比扬州。频添诗兴三宵月,消受闲情两岸秋。汉代循良难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巴河夜月》从此成为“永城八景”之一。


1969年治理沱河时,在我方工段伸入安徽省濉溪县境内的工段上,施工人员遇到一处长600多米、宽50米、厚1米多的砂礓盘,锹铲不动、钎打难入。工地上的民工编了一首歌谣:代桥一边砂礓盘,神仙见了都作难。纵有三头和六臂,也难攻破这一关。


永城顺和、薛湖两地民工,集思广益,采取凿眼放炮、开山炸石的办法,苦战四天,终于把河底砂礓全部搬上大堤。


如今,沱河永城段已经建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绿化风景带。河内清水欢歌,堤上花开林枝,两岸农田铺绿毯,欢歌笑语溢农家。特别是沱河城区段,群鸟欢歌两岸翠,花开五色四季香,水榭古桥喜相望,红男绿女结伴行,不是苏杭,胜似苏杭。一首《沱河春早》诗,道出了其中的情趣:沱水西来带笑容,一路欢歌百景升。三千烟柳莺啼晓,十里云楼闪霓虹。晨听松涛水潺潺,夜观灯火月盈盈。黑白经济花争艳,如诗如画是永城。


图片


新四沟的由来

□ 刘正良


在李寨镇境内,有一条上口宽26米、深3米的排水沟。这条沟起自李寨村西,在老杨庄与安徽省涡阳县境内的“新新沟”相接,全长5公里。这就是新四沟。


李寨,新中国成立前人称李家洼,又叫二郎湖。相传在很久以前,这里有两座大山,杨二郎路经此地,用一根扁担将两座山挑走,因挑时用力过猛,山根拔起过深,遂成二湖。从此,这一带就成了“夏秋水汪汪,入冬白茫茫,水草长满地,年年闹粮荒”的穷地方。


为免受水患之苦,当地群众在湖堤处修建了二郎庙,年年焚香祭祷,祈求二郎神保佑,也曾为开一条小排水沟打过群架、闹过官司。但年复一年,群众开沟排水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1939年春,彭雪枫率领新四军游击支队进入永城,在李家洼安营扎寨。


在调查走访中,李家洼连年水患、群众迫切开挖排水沟的事情引起了支队党委的高度关注。同年冬,彭雪枫将军亲自批准了开挖李寨排水沟的方案,并指派支队驻李寨联络处具体负责。


1940年3月初,排水沟工程全面动工。支队将士同李寨群众一起,经过20多天的并肩作战,排水沟全线贯通。


从此,每遇汛水,农田径流很快经排水沟排出,提高了两岸农田的防护能力,庄稼产量连年提高,李寨人逐渐过上了入冬后不用再外出讨饭的好日子。


为纪念新四军造福人民的功德,当地群众便将这条排水沟命名为新四沟,并自发捐款,在新四沟起点处的李寨村西,立了一通“新四沟碑记”。


1941年夏,新四军游击支队临时撤出李寨,随后而来的汉奸强行把石碑推倒并破坏。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仅存的纪念碑碑额和两边的对联碑掩藏起来,后移交给永城县文物管理委员会。


现存的碑额书“新四沟碑记”,对联的上联是“前引前导为五亿袍泽谋乐利”,下联书“耐苦耐劳为三区广众造腴田”。


新中国成立后,永城县人民政府曾对新四沟多次组织疏浚,使这条深藏党政、军民鱼水情的沟持续发挥着排涝泄洪、引水灌田的作用。


1979年5月,新四沟被永城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12月31日,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2023年1月,入选“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