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莲花池、佛岩圣泉、锁钥阁的故事

作者:发布时间: 2024-05-10 08:11:542604 次浏览

莲花池是清朝之前,永城古城南城壕外的一个湖。湖面方圆四里许,湖内遍布莲藕,每至夏季,芦苇连绵,荷花吐艳,鱼群游动,蛙声鸣唱,湖边常有人执竿闲钓,“渔叟钓矶”便成为古永城八景之一。明朝永城训导陈聪曾这样描写莲花池:“茅屋深居古屿东,生涯只在钓竿中。短蓑几点芦花雪,斜日一丝杨柳风。晦迹已知占在蛊,佐时谩说兆非熊。得鱼迤逦暮归去,长啸数声云水空。”

莲花池的故事


莲花池是清朝之前,永城古城南城壕外的一个湖。湖面方圆四里许,湖内遍布莲藕,每至夏季,芦苇连绵,荷花吐艳,鱼群游动,蛙声鸣唱,湖边常有人执竿闲钓,“渔叟钓矶”便成为古永城八景之一。明朝永城训导陈聪曾这样描写莲花池:“茅屋深居古屿东,生涯只在钓竿中。短蓑几点芦花雪,斜日一丝杨柳风。晦迹已知占在蛊,佐时谩说兆非熊。得鱼迤逦暮归去,长啸数声云水空。


莲花池之美远不止于此,它还是永城纱绸的专用浣洗池,曾经是永城人民的“致富泉”。


早在先秦时期,永城湖泊遍地,水源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湿润,十分适宜桑树的生长。在远古遗址中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桑蚕工具。而据记载,商汤曾祷雨于太丘(今永城市太丘镇)桑林,可见永城在当时已成为重要的植桑地。


有桑林必有蚕业,蚕业兴则丝绸兴。到了汉代,永城已成为“桑满园、户养蚕,机声不断、家织绸缎”的著名丝绸产地。唐代时,客居睢阳的高适秋游芒砀山时,看到遍地的桑叶金黄,曾作《宋中三首》,其一曰:“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时。君王不可见,修竹令人悲。九月桑叶尽寒风鸣树枝梁山即芒砀山说明唐代时永城已地植桑,户养蚕,家家织绸。


清光绪年间的《永城县志》中录有蒋孟尾记述丝绸文化的古诗,名曰《土绸行》,诗曰:“城北睢水南涣行,睢涣之间养龙子。蕴得灵氛波光寒,洗出土绸光练起。烂如太乙然青藜,皎如淬花白鹇尾。直肃清庙百工心,衣裳用为非无字。制为黻黼样廘簌,风吹不动身如玉。着出恐教白帝惊,又听鬼母秋郊哭。”诗中首先讲到永城北有睢水,南有涣水,在睢水与涣水之间有“养龙池”(即莲花池)。为什么称作养龙池?因为这里是专门用来浣洗丝绸的地方。只有用这里的水漂洗,丝绸才能“烂如太乙然青藜,皎如淬花白鹇尾”,颜色格外光鲜亮丽。用这种丝绸制成服饰,富有垂感,自然飘逸,“风吹不动身如玉”,令人惊叹。


当年曹操见到永城的丝绸,赞曰:“声价当在蜀锦吴绫之上。”


清光绪二十九年《永城县志·杂识》篇载:“永邑乡村多种桑,蚕成,妇孺拈丝织绸,名曰土绸,坚白异常。”《汉书》亦如此评价:“睢涣之水出文章,宗庙黻黼衣裳用焉。取其质坚而暖,年久不敝也。”是说在永城境内,睢水、涣水之间区域内盛产的丝绸,质洁如玉、柔润丝滑,着色后华丽而美艳,质柔而韧,经久耐用,是丝绸中的上乘佳品。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官府把所有丝织品划分为八个等级,永城产的名列一等。为此,明洪武、永乐、嘉靖年间,永城的丝绸品“染成朱紫色尤鲜,以作宫眷之用”,列为皇室贡品。


佛岩圣泉的故事


佛岩圣泉是明代“永城八景”之一。


据明嘉靖《永城县志》记载:“在永城县北砀山乡,芒砀山之东南山中有三石佛在焉,其下有泉,甘洌,世传为圣泉云。”


当地一些年长的群众仍记得,在芒砀群山中的保安山东南侧,有一石泉,清水四季不断,清澈见底,饮之微甜,泉上石壁立有三尊石佛像,形态各异,面容慈祥,栩栩如生。


相传很久以前,永城大旱,庄稼枯死,坑塘干裂,许多村的水井见底,人们需要走数十里去寻找有水源的老井挑水吃。


眼见干旱持续,在保安山南居住的刘氏五兄弟为帮助乡邻寻找水源,走遍芒砀群山的沟沟岔岔,最终在保安山东南侧的临山石塘中发现一处湿润之地,便自带工具,每天早起晚归,用力挖凿。怎奈石质坚硬,进展缓慢。


兄弟五人连续挖了七七四十九天,等到第五十天时,他们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后便向石塘奔去。


快走到石塘边时,兄弟五人忽听石塘传出异声,以为是附近邻居前来帮忙,便放缓脚步,悄悄走近石塘,远远看见塘内有三道人影在晃动。待他们加快脚步上前答谢时,却见三道人影一晃,一道霞光闪过,再也不见踪影。


兄弟五人心中疑惑,走到塘边一看,大叫一声:“我的天!”原来,石塘已深了许多,塘底正“突突”地往上冒水。


兄弟五人喜出望外,一边高喊“有水啦”,一边发疯般跑向村子,把这一喜讯告诉父母妻儿和邻居们。


待大家闻信赶到塘边,塘里已存有半米深的清水。


乡邻们不顾一切地挤向塘边,捧出清水畅饮,不时发出“甜啊”“真甜啊”的赞美声。


刘氏兄弟的母亲听了孩子们的介绍,“扑通”一声跪在塘前,一边磕头,一边祷告:“谢谢大恩大德的佛祖,从今往后,俺一定世世代代向佛祖进香上供,请佛祖多施法力,保儿孙们渡过难关,平平安安。”


从此以后,这里常年清水满塘。大旱年份,方圆数十里的群众排队到塘里取水。


一开始,邻近村民感念兄弟五人,曾把这里称为刘塘和刘家塘。后来,兄弟五人请当地工匠,按他们的记忆,在塘上的石壁雕琢了三尊佛像。后来,当地文人便取了个富有诗意的名称——佛岩圣泉。


从那时起,常有人到圣泉边进香祈祷。一年四季,圣水常清,香火不断。


清代归德知府赵瑗曾写了一首《石佛》诗:“何年初入定,未识点头频。无劳凿混沌,成此坚固身。”


佛岩圣泉一直为芒砀山民无私奉献了千年。后来,据说石佛被人为破坏了,塘内泉水便渐渐干枯了。


编者简评 》》》》》》

“佛岩圣泉”奇景虽不见了,但它告诉我们:一切为大众谋利益者,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只要初心不改,持之以恒,总可以事遂心愿,功到必成。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顺应民心,尊重自然。


锁钥阁的故事


永城古城自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割彭城、睢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发展史。其间,虽历经兵火、水患、人为毁坏,但一直随文明程度的提升而发展。至明代,已形成“城高一丈九尺,围一千八百四十八步,群四门,计垛口千二百八十四”的规模。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又一次加固、扩建:“伐石为基,增筑砖城,加高广围,额其门东曰‘领豫’,西曰‘迎恩’,南曰‘朝阳’,北曰‘拱极’。又于‘领豫’门南开东小门。每门建楼于其上,桥架于其外。”


“领豫”门外又建一宏伟建筑,砖木结构,背依东城墙,南临汴水,东面是放眼无际的开阔地。上下两层,登阁眺望,东、南方可见汴水东流,水上帆船游动,岸上车来人往,不时荡起缕缕尘烟。西观,可发现城内人流涌动,小商小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北望,可遥视沟河纵横,芒砀群山山影缥缈。这一建筑被称为锁钥阁。


汴水,又叫通济渠,是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确保南粮北运,满足京都开封粮食安全的主要通道。《宋史·河渠志》曾如此描述:“汴水横亘中国,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永城是南方大米等货物经汴水进入中原,最后抵至京城的重要咽喉。当时,河两岸均布有大量驻军和安保、维护人员,建有码头、粮仓,是重要的物资中转和集散地。锁钥阁建在这里,就是为了随时观察、了解南北货船的走向,根据具体情况加强管理和调度,并为过往船只提供补给和服务。一旦发现异常,可及时调集各方力量妥善处理。


称其“锁钥”,还有叧一种用意,即永城古城为锁,锁钥阁为钥匙,想进入永城,必须先过锁钥阁这一关。锁钥阁对永城具有拱卫和保护作用,历史上多次发挥了这种作用:


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李自成率军攻陷凤阳等地后,挥师西进,一路浩浩荡荡,攻州取县,势如破竹。待行进到永城,永城守军闭门坚守,寸土不让。恼羞成怒的起义军倾巢出动,集中火力,大战三天三夜,仍没能踏进城门半步。万不得已之下,一把火烧了东门外的三台阁,绕过永城,西取归德。


明崇祯年间,永城人刘超叛明,占据永城,公然与明朝抗争。崇祯皇帝朱由检连下数旨,多处调兵遣将,合力围攻永城。当时,城外有归德、凤阳等数府官军10余万人,内有身困永城城内的重臣练国事、丁魁楚等暗中配合,激战半年,仍未能攻破永城城池。最后还是内外联合,计骗刘超出城,才平定此次叛乱。


北宋末年,汴河逐渐废弃,锁钥阁渐渐失去其监控和扼守河道的功能。后来,永城通往徐州、宿州、亳州、砀山等城市的交通要道在锁钥阁前交叉汇集,锁钥阁又担起扼守驿道的重任。


随着时光的流逝、政局的更替,锁钥阁功能渐弱,至明中后期已近荒废。明万历年间,永城县令魏纯粹重修锁钥阁,改名为迎春阁。清康熙年间,永城县令周正纪再次将迎春阁修缮一新,使其成为永城东关的一处胜景。但随着清末后的军阀混战,锁钥阁终没能躲过战火的侵袭而被毁,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哀叹,还有对曾经时光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