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流传,生生不息。虽朝代更迭、岁月流转,却不仅不能磨灭其光辉、消减其精神,反而使其内涵愈见丰厚,力量愈见强劲。在传播弘扬的过程中,中华文化表现出了强大的恒定性和生发力。 所谓恒定性,是说其基本价值是稳定的、持续的,这种基本的文化价值,我们在“人文创生”和“自然创生”中已有所论述,兹不赘言;所谓生发力,是说中华文化在流传承继的过程中,一代代志士仁人的实践使其焕发出了具有现实力量的光辉,此其一。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每一代的文化成果,都以层累积淀的方式,成为中华文化的丰富资源,让后继者在批判和建设的过程中创造出更合乎时代需要,更能反应时代心声的文化话语和文化形式,这就使中华文化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历几千年而常青。 从近期推送的有限的几则文化故事中,我们能够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在文化弘扬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基本精神同样是需要我们继承弘扬的。 一、价值自信 惟其自信,方能坚守,即便身处困厄之境,甚或时局危重,祸乱相继,也能够中心不移,坚守人道,从而维持世道。困于陈蔡的孔颜师徒,朝代更替之际的顾炎武,不可置疑地表现出了一种文化坚守的定力,这种定力就是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任凭穷苦困厄也好,时局危乱也好,都不能撼动它。 广告 26款eπ008六座版,综合续航1220km,限时先享价17.36万元起 东风奕派008产品中心 了解更多 而这种定力,正源于他们对其所坚守的那种文化价值的强大的自信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坚守的文化价值,是一种对人心、人伦和人道建设的理想,而任何理想的实现,都会在现实世界中遇挫,不可能一帆风顺。如果因为挫折而放弃理想,放弃坚守的阵地,就是文化的失守。只有坚守住这种文化价值,才能为人心、人伦和人道建设保留一脉真气。颜回说的“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顾炎武说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其意义和价值就在这里。虽然颜回表现出的是一种“我即道”的自信,而顾炎武倡扬的是一种“我任道”的自信,但是对于文化的济世价值,那种笃信不疑却是一致的。 二、师其精神 中华文化既博大精深,又“大道至简”,既精微奥妙,又鲜活生动。生生不息的文化流传,不仅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成果,而且涌现出很多足资后人效仿学习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件。学习、实践优秀人物的所作所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弘扬传统,承继文化。 不过,一个真正拥有智慧的文化弘扬者,并不是机械模仿前人的实践文本,而应该深入解读其实践文本的内在精神,从而将其文化精神化入到自我的生命历程中来。前面选文中的鲁人也好,苏轼也罢,虽然一个是匹夫平民,一个是文人士大夫,却都能够在学习优秀人物时做到师其神而不蹈其迹。正如孔子所说:“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 三、推陈出新 广告 古风小镇被我建成仙境了 从前有条街 查看 弘扬的要义有二,一曰继承,二曰创新,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没有创新的继承是因袭守旧,其后果只能使文化渐渐丧失生机活力,渐趋衰亡;而没有继承的创新则往往由于缺乏根基,鲜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中华文化传统历来就非常重视传承中的创新,汤之盘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警语,《尚书·康诰篇》有“作新民”的训告,《诗经·大雅》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颂唱,而《周易·系辞上》更是说“日新之谓盛德”。正因不断推陈出新,中华文化才能够历久而弥新,永葆生机和活力。 这种传承中的创新,既包括对人文话语体系的反省和思辨,也包括科学文化领域的探索和开拓。《王阳明龙场悟道》一则故事的文化创新意义显然属于前者,而民国时期的冯如,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势下,悉心探索飞机制造,初看之下仿佛与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弘扬关系不大,更多地是在学习并努力赶超西方科学技术水平。实际上这只是仅仅停留在横向比较的视野中做最浅层次理解罢了,而放在中华文化纵向发展的脉络中,放在中华文化内在精神的深度来思考,其在飞行事业上的赶超勇气和创新精神,不仅是在向先秦制造木制飞鸟的鲁班和明朝尝试飞天的万户等前人致敬,而且更是对中华文化“日新”精神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