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抗大四分校的由来,芒山寺、黄土山的传说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7-24 07:43:332236 次浏览

抗大四分校的由来 □ 刘正良 抗大四分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1940年3月创建于豫皖苏边区的永城县李寨乡麻冢集,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战时军政学校,先后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在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大四分校的由来

□ 刘正良


抗大四分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1940年3月创建于豫皖苏边区的永城县李寨乡麻冢集,是新四军中成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所战时军政学校,先后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5000多名军政干部,在新四军第四师和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夏邑八里庄战斗中壮烈殉国。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政治部决定,将抗大四分校更名为“雪枫军政大学”。1946年改编为华东军事政治大学。1951年华东军政大学主要部分改建为第三高级步兵学校,1952年参与组建总高级步兵学校。后历经南京军事学院、南京高级步兵学校、南京高级陆军学校、陆军指挥学院,于1999年更名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1938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讨论敌后工作问题,确定了发展华中敌后的战略任务。河南省委遵照党中央关于将工作重点转向豫东的指示,组织了以彭雪枫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挺进豫东敌后,于1939年初进入永(城)涡(阳)亳(县)地区,开始了创建豫皖苏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艰苦工作。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新四军游击支队根据中央要在各敌后根据地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的指示,以原“随营学校”为基础,扩建成抗大四分校。校长彭雪枫(兼),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教育长刘作孚。经过认真筹备,抗大四分校第一期于1940年3月18日在永城县的麻冢集正式开学。彭雪枫在开学典礼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号召同学们争做军事的政治家和政治的军事家。


抗大四分校采取边学习边工作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同战斗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革命问题、中共党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军队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和时事政策以及步兵战术等。


抗大四分校旧址占地300多平方米,有单独古庙堂小院,小院附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官兵们常常在银杏树下学习以提高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


抗大四分校在麻冢集共举办两期,培养抗日军政干部近2000名,1941年5月随部队迁至津浦路东。


1963年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将抗大四分校旧址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命名为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这里已成为红色旅游景点。


芒山寺的传说

□ 刘正良


芒山寺坐落在祥云缭绕的芒砀山保安山南峰山顶。在这里,向北抬首可见芒砀山主峰上迎风仗剑、目视远方的汉高祖刘邦铜雕,向南可俯视保安山下一队队攀阶而上的善男信女。


图片


芒山寺始建于西汉,叫梁孝王寺,后重建于唐,称碧霞元君祠。“文革”时被拆除,1992年台湾中道学苑住持真华长老捐资重修后叫芒山寺,民间仍沿用历史俗名称泰山奶奶庙,或芒山奶奶庙。


据民间传说,很久以前,山东境内的泰山前有一樵夫叫何振公,他吃斋好善、积德甚多,感动了上苍,于是上苍赐给了他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


三姐妹长大成人,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这年,山东境内连遭水旱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到了冬季,很多人因冻饿而死,许多失去爹娘抚养的孩子奄奄一息,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


心地善良的三姐妹,捡养了很多骨瘦如柴的孩子,因无力喂养,便送到泰山庙里,怎奈此时庙里已收养了许多孩子,再想收养已力不从心。长老便对三姐妹说:“此时河南境内尚好,你们带着孩子奔向西南方吧,或许可为孩子们找到一条活路。”


三姐妹领着孩子们,一路乞讨,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来到芒砀山脚下,好心的芒砀山人给他们送去了食物,并在保安山下为他们搭建了临时遮风避雨的庵棚。


孩子们渐渐地恢复了元气,一个个活泼可爱,附近缺儿少女的人家便同三姐妹商量,想从她们这里领养孩子。就这样,许多孩子被人领养,又有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补充进来,凡是想领养孩子的人找到三姐妹都能如愿。


消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谁家没有孩子,找到三姐妹便能生孩子。


出于对三姐妹的尊重,无论留下的孩子,还是被领养走的孩子,都称三姐妹为奶奶。


为报答三姐妹,人们主动捐款为她们在芒砀山顶上建了庙堂,便叫奶奶庙。因为三姐妹从泰山而来,便称保安山为南泰山,庙便成了泰山奶奶庙。


每年三月初三,凡是被领养走的孩子都会来拜见三位奶奶,便逐渐形成了每年三月初三的盛大庙会。


据说,凡是到奶奶庙求福许愿者都可如愿以偿,尤以求子袪病者最为灵验。渐渐地,每逢三月初三泰山奶奶庙庙会这一天,方圆数百里内,万人空巷。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如今庙会时间为每年的三月初十至三月二十日。庙会期间,每天车如铁流,人如潮水。有一首《山寺祥云》诗为证:


农家三月正新春,一年福禄问仙君。

锁落柴门人空巷,笛鸣长路催征尘。

百里人流成盛会,万只香烛腾祥云。

若识三仙真面目,成家兴业靠同仁。


黄土山的传说

□ 刘正良


黄土山位于永城市芒山镇芒砀山主峰西南侧,因山体表面覆有大面积的黄土而得名,又叫皇姑山。


图片


皇姑山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某位皇帝有一位眉清目秀、乖巧伶俐、能弹会唱、善解人意的公主,被皇帝视为掌上明珠,一日不见心里便觉得空荡荡的。


一次偶然,已经春心萌动的公主,遇到一位文雅帅气的公子。两人一见倾心,相见恨晚,暗地里私定终身,山盟海誓。


皇帝闻信后非常气愤,因过分疼爱而没有责怪皇姑,便迁怒于公子,将其发配到芒砀山守护皇林。


长期养尊处优的公子哪吃得了这番苦,再加上终日思念皇姑,不久便抑郁而死。


公子死于芒砀山的消息,最终还是被皇姑知道了。从此她卧床不起,茶水不进,不久便骨瘦如柴了。


皇帝非常悔愧,便对皇姑说:“儿要金,儿要银,告诉父皇我一人,天下男儿任儿选,只要皇儿能开心。”


皇姑说:“儿不要金,不要银,只想看一眼公子的坟,芒砀山前烧炷香,从此不再求父君。”


皇帝无奈,只得派人把皇姑送往芒砀山。


皇姑在公子坟前点燃香烛,拜了又拜,最后大喊一声:“公子!我来了!”便一头撞在了公子坟前的石碑上,一缕香魂腾云而去。


皇帝闻言,长叹一声,然后吩咐:“吾儿痴情,就用黄土葬在芒砀山吧。”


皇帝圣谕,地方官哪敢怠慢,于是动员数万民工,从四周拉黄土堆筑,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又在山上建了一庙宇,山叫皇姑山,庙叫皇姑庙。


历经日月沧桑,皇姑庙虽毁,皇姑山上却依旧树青草绿。人们感念皇姑对爱情的忠贞,便把这座山称为黄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