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铁角山、王山、邵山的传说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7-31 07:39:522189 次浏览

在芒砀山主峰西南约1500米,有一座海拔高度为110.6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南接小南山至夫子山,东、西、北三面因过去开山采石已成峭壁,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呈马鞍形,长约1000米。这就是铁角山。 铁角山虽没有芒砀山主峰高大,但位置险要,是芒砀山西面之屏障,历代多在此山驻军,所以叫铁角山。

图片

铁角山的传说

□ 刘正良


在芒砀山主峰西南约1500米,有一座海拔高度为110.6米的小山。这座小山南接小南山至夫子山,东、西、北三面因过去开山采石已成峭壁,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呈马鞍形,长约1000米。这就是铁角山。


铁角山虽没有芒砀山主峰高大,但位置险要,是芒砀山西面之屏障,历代多在此山驻军,所以叫铁角山。


铁角山目前已发现大型汉墓两座,小型陪葬墓一座,分别命名为铁角山1号墓、铁角山2号墓和铁角山3号墓。


铁角山在历史发展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故事和传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就是其中之一。


相传,很久之前,芒砀山有位丁老汉,生有二子,老大叫青山,老二名峻岭。


丁老汉管理着铁角山和皇姑山两座山,一生以烧木炭为生。两个儿子跟着丁老汉都学会了烧木炭的技艺。


老人一般都偏爱小儿子。丁老汉临终时,把面积小、山上树木少的铁角山分给了青山,把树木茂盛的皇姑山分给了峻岭。


峻岭勤快,急于发家致富、光宗耀祖。他每天早起晚归,一刻不停地烧木炭,积攒了很多钱,很快便成为芒砀山的富裕户。


父亲死后七八年的光景,皇姑山上的树都被他伐光了,成了光秃秃的“黄土山”。


没树烧炭的峻岭便在皇姑山上种上了庄稼。虽然不如烧木炭挣钱快,但是一家人的吃穿还撑得下来。


又过了两三年,一场暴雨冲走了峻岭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


一家人没有了生活来源,峻岭只好带着家人去铁角山投奔哥哥。


峻岭到了铁角山,哪知原本树木稀少的铁角山,如今竟变了模样,只见山上郁郁葱葱,山下禾青苗壮、牛羊成群。


原来,青山接管铁角山后,先把不成材的树木伐了烧木炭,然后又种上新树苗,树下又种植了耐荫草木。青山把山下原本荒芜的废坡地,侍养成了肥厚的良田。田里植草种庄稼,用绿草秸秆养牛喂马。


几年过去,山上树木成林,山下庄稼连片、牛肥马壮。遇到暴雨时,铁角山上因为有树木草被防护,庄稼一点儿也没受到损害。


了解到弟弟的情况后,青山语重心长地说:“吃山不养山,终究会山穷水尽,先养山后吃山,才会山清水秀啊!”


据说,这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由来。


图片


王山的传说

□ 刘正良


王山位于芒山镇和条河镇的接合部,原来是一个小山包,山上长满了四季常青的绿植,每至冬季,是大雁集群夜宿之处,因此叫宿雁岭。


宿雁岭下有一个小村,村随山名,也叫宿雁岭。


公元852年的一天晚上,宿雁岭村及附近的村民突然发现,客居本村朱诚借住的房顶上,紫光闪耀、火势焰焰,众村民误以为是房屋着火,急忙提着盛水工具,从四面八方赶来救火。众村民走到房屋近处,并未看到烟火,只听到婴儿的哭声。一问,才知是朱诚之妻王氏刚产下一子。


“此子如此动静,将来必不是凡人。”


“这朱诚一身学问,虽借住此地,待人十分谦和,将来定有后福。”


“朱诚家(媳妇)也是大家闺秀,龙生龙,凤生凤,她生的孩子,差不了。”


……


众村民一边议论着,一边四散而回。


王氏生的这个孩子的确奇异,一落地便环顾四周,手舞足蹈。朱诚害怕此子太过聪明,将来难以成人,便故意给他取了个很不吉利的名字——“瘟儿”。


瘟儿出生不久,朱诚便病逝了,全靠母亲王氏艰辛抚养。


怎奈瘟儿生性顽劣,侍弄农田的事从不沾边,整天游手好闲,玩枪耍棒。王氏为此没少操心。


瘟儿成人后也学得几个汉字,因嫌瘟儿太难听,便自己改名为朱温,并常对身边的狐朋狗友说:“我落地生光,将来必成大事。”


朱温23岁时参加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因天资聪明,能征善战,连立奇功,很快成为起义军中的知名将领。后看黄巢起义军大势将去,他主动归顺了唐营,又因屡建战功而晋封为梁王。


朱温以河南为中心,逐渐扩张为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最终夺取了唐政权,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


朱温称帝后,并未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曾写下一首思乡诗:“芒砀苍苍,育我之乡,无时或忘,还我故乡!”


为报答家乡,光宗耀祖,朱温拨重金对其出生地进行了改造,并将宿雁岭改为王山,将其出生的小山村改为王山村,这样既彰显了其王位,又慰藉了艰辛抚养其成人的母亲王氏。


如今,王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四小园”建设为引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王山村建设成抬头见绿、户户花香、人人面露喜气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


图片


邵山的传说

□ 刘正良


在芒砀山主峰东北约5公里处,条河镇境内,横卧着一座形似蛤蟆,山顶岩石裸露,稀疏长着几棵野草的小山包,这就是邵山。


邵山的海拔高度仅有50米,同不远处的徐山牵手相望,同属芒砀山山脉。


邵山原来叫“蛤蟆山”。


很早以前,一邵姓老汉正在湖中捕鱼,忽见天上一只不知叼着什么东西的老鹰由远而近飞来,落在离邵老汉不远处的一块石头上。


这时,忽然从石头上传来一声凄惨的叫声,邵老汉心生怜悯,抓起身边一个小石块投向老鹰。


老鹰受了惊吓,落荒而逃。


邵老汉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只体形硕大的蛤蟆,趴在那奄奄一息。


邵老汉小心翼翼地将蛤蟆托起放入湖水里。不一会儿,蛤蟆从水中醒来,但它并未远去,只是双目盯着邵老汉看了又看。


邵老汉明白蛤蟆的意思,挥挥手说:“走吧,游到安全的地方去吧。”


蛤蟆这才伸开两只前足,向邵老汉连续点了三下头,恋恋不舍地向湖心游去。


过了很多年,已经年迈的邵老汉带着两个孙子正在湖边闲逛,忽见西南方向黑云滚滚。邵老汉知道即将有大雨降临,还没等他站起身,大雨便倾盆而下,湖水猛涨。


眼见邵老汉爷孙就要淹没于洪水之中,千钧一发之际,湖水深处水花飞旋,从湖中游来一只庞大的蛤蟆,对邵老汉说:“恩人,快到我背上来!”


邵老汉来不及多想,一手扯着一个孙子,爬上了蛤蟆宽厚的背。


这只蛤蟆驮着邵老汉爷孙三人,在漫无边际的洪水中漂泊了数日。


洪水终于退下去了,邵老汉已找不到自己的村庄,看不见熟悉的面孔。他心急肚饥,不住地长吁短叹。两个孙子连受惊吓,加上饥饿,早哭得泪人一般。


大蛤蟆见此光景,低头流下两行热泪,对邵老汉说:“山上有吃的,请恩人暂时充饥吧。这山上有地、山下有湖,请恩人自食其力。”


邵老汉正不知大蛤蟆何出此言,就感觉脚下晃动,再定睛看时,大蛤蟆已不见了身影。随后,爷孙三人发觉站在了一个小山包上,旁边的树叶上还放着几个热腾腾的馒头。


从此,爷孙三人便定居此地。


邵老汉为感谢大蛤蟆的救命之恩,便把这座小山包叫做蛤蟆山。


后来,因邵氏子子孙孙在此居住,附近村民便称蛤蟆山为邵山。


邵山虽久经沧海桑田,但邵氏族人一直在此居住。如今,邵姓仍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