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地名故事】陈胜墓、芒砀山歌风台的由来,紫气岩的传说

作者:发布时间: 2023-08-15 08:08:291991 次浏览

陈胜墓的由来 □ 刘正良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陵墓,位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西南麓,墓坐北向南,为石券土冢,现存陵冢高2.6米,周长约27.3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墓前树一石碑,碑上镌刻郭沫若亲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墓冢在群山环抱之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陈胜墓的由来

□ 刘正良


陈胜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陵墓,位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西南麓,墓坐北向南,为石券土冢,现存陵冢高2.6米,周长约27.3米。周围筑有青石围墙,高顶,下有须弥座,墓前树一石碑,碑上镌刻郭沫若亲书“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之墓”。墓冢在群山环抱之中,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ad6bd6c89c08ee0762cd75048c75abd7.jpg


陈胜字涉,阳城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被征屯戍渔阳,因不满秦朝统治和官差苛刻残暴,同阳夏人吴广私下商定,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举旗,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起义失败后陈胜被其车夫庄贾杀害。在北方同时起义的刘邦闻信后,派人联合陈胜原部将吕臣杀了庄贾,夺回陈胜尸体,葬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中。


刘邦建立汉朝后,追封陈胜为“隐王”,并按照王侯的待遇派30户丁役守冢。每年以猪羊等牲物隆重祭奠,直至今日,陵墓附近丁窑村后人仍称他们是陈胜守墓人的后裔。


1976年,陈胜墓被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专款重新修复,辟地4000平方米,砌石围墓,栽松植柏,安排专人守护。


芒砀山歌风台的由来

□ 刘正良


芒砀山歌风台位于永城市芒砀山主峰南面的保安山西侧,台高9.9米,台上立歌风台石碑和刘邦歌风图,两侧是汉代历史展览馆,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芒砀山景区的重要景点之一。

图片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班师回朝途中,先在沛县小住,后又直奔其发祥地永城芒砀山。

刘邦一行行至芒砀山时,夜幕已笼罩了大地。

为迎接刘邦的驾临,芒砀山父老已在保安山西侧搭建了临时行宫,家家户户门前摆放了鲜花,挂起了各式各样的油灯,远远望去,山上山下,山前山后,如万星闪烁。

刘邦的车队一入芒砀山地界,芒山父老便敲打着锣鼓,举着火把,载歌载舞,欢迎汉高祖再临芒砀山。

刘邦走下龙辇,在男男女女的簇拥中健步走向临时行宫。

行宫前已辟出一个宽大的广场,广场四周的树干上绑扎着上千只烧得通红的火把,将广场照射得亮如白昼。广场正中摆放着数十排桌椅,桌面上摆满了芒砀山自产的美酒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刘邦高大的身躯刚一出现,广场内外立即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邦情难自禁,从桌上拿起酒杯,酣满白酒,跳上木凳,声音洪亮地面向众人道:“我刘邦能有今天,大汉能有今天,芒砀父老位居首功,朕先敬大家一杯”。言毕,一饮而尽。

全场父老同时站起,将酒杯举过头顶,再次同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呐喊声响彻芒砀山谷,群山同时发出共鸣,“万岁!万岁!万万岁!”之声此起彼伏,久久回荡。

此情此景,让刘邦又想起了当年在芒砀山挥剑斩蛇,在紫云洞前怒劈镇石碑的场景。恰在此时,从山谷中刮来一阵大风,四周火把的火苗被吹得左右摇动。刘邦一时兴起,再次端起满满一杯酒,快步走上广场垒砌的高台,背依芒砀山主峰,面向台下父老,再次高声吟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歌罢,将酒一饮而尽。


台下众将士和芒砀山百姓,群情振奋,再次高呼万岁。

刘邦离开芒砀山时便下旨:芒砀百姓同丰(县)沛(县)父老一样,世代免除赋税和徭役。

芒砀百姓感念刘邦仁德,主动把刘邦豪放吟诗的高台世代保护起来,并命名为歌风台。芒砀山歌风台后来便发展为永城一景。


明代大书法家、文学家祝枝山途经芒砀山时,登临古迹,留下《歌风台》一诗:

掉臂长安市,遥从日边来。

因过芒砀下,步上歌风台。

沛公善任使,猛士忘其骸。

帝业袖手成,慷慨襟抱开。

……


编者简评:

从农民走到人生金字塔塔顶的汉高祖刘邦,为后人留下的诗作不多,但这首《大风歌》,堪称诗坛珍品。其诗不仅彰显了刘邦一统天下的豪迈,更体现出一代帝王刘邦朴素的恋乡情结和求才若渴的忧国忧民之心。其情其心,值得研思。


  紫气岩的传说

□ 刘正良



紫气岩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原高祖庙北20米处,为一天然山洞。


图片


相传秦朝末年,秦始皇梦见在千里平原上凸起一座山,山中紫气升腾,秦始皇心中犯疑,欲探清究竟,便循紫气而去,刚走近紫气深处,却见一赤发大汉,手握三尺宝剑,直向秦始皇刺来,秦始皇一面躲避,一面拼尽全力高喊:“快来救朕!”


侍卫、宫女闻声赶来,此时,秦始皇已从睡梦中惊醒,他慌乱坐起,满脸汗水,满面惊恐之态,侍卫急忙搜寻寝宫,宫女们提心吊胆地为他扶背、拭面、递水。


惊魂未定的秦始皇急忙命人喊来丞相李斯,详述梦中凶险。并问李斯:“如何处之?”


李斯急忙上奏:“臣近观天象,已发现东南方有王气升腾。为保朝纲稳固,还须陛下亲往以镇之。”


事不宜迟,秦始皇稍作准备,便亲率文武众臣,在李斯的引导下,驱辇千里,从咸阳赶到芒砀山。但见芒砀山前有一纵深约20多米的山洞,洞口紫气环绕,紫气升腾至山顶,化作五彩祥云围绕芒砀山盘旋。


李斯趋前跪奏:“此乃天子气也,吾皇可用青石镇之。”


此时,早有人抬来青石,秦始皇亲自在青石上写下“吾大秦皇帝乃天下始皇,已登大位,诸神共助,紫气可息矣”。


青石立毕,随行百官对青石拜了三拜,紫气缓缓散去。


刘邦在芒砀山前斩蛇起义后,为招兵买马,积聚力量,需寻一暂栖之处。听人说此处有一山洞,便率领起义军走到洞前,看到洞前秦始皇题名的石碑,又听人讲了立碑经过,马上怒发冲冠,抽出斩蛇宝剑,高喝一声,挥剑砍向石碑,随着山谷中轰隆隆一阵闷响,剑至碑碎,一股紫气从山洞深处涌出,起义官兵齐声叫好。


一天,刘邦夫人吕雉带着孩子与他不期而至,刘邦甚为疑惑,问吕雉:“此处林密洞深,山路崎岖难行,你一个妇人,还带着孩子,是如何找到此地的?”


吕雉说:“我在芒砀山远处,已看见此处紫气缭绕,如同五彩伞盖,便知季(刘邦的字)必在此。循紫气而来,很快便找到了这里。”


起义官兵听了吕雉之言,再仔细审视头顶,果见有团团紫气升腾,更加坚定了跟随刘邦创建奇功的信心。后来在刘邦指挥下,果然平暴秦,诛霸王,一统天下。


刘邦荣登皇位后,念及在此山洞栖军扬威之功,便将此处赐名为“紫气岩”,并命人在山洞上方题下“紫云洞”三个大字。


从一座普通的石洞中,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出身的皇帝,这引发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好奇心,纷纷不远千里万里,跋山涉水,到芒砀山一探究竟,并留下许多历代传诵的名诗佳句。


唐代诗圣杜甫在《遣怀》中写道:


忆与高李辈,

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

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

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

雁鹜空相呼。


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写道:


朝临孟诸上,

忽见芒砀间。

赤帝终已矣,

白云长不还。

时清更何有,

禾黍遍空山。


清代永城诗人吕永辉也留下一首《芒山王气》诗:


岩端紫气满晴空,缥缈云龙在望中。

万叠烟云余故国,双轮日月照新丰。

扫除秦楚威犹壮,压倒徐淮势尚雄。

喜有贤侯开绛帐,弦歌多士坐春风。


从那时起,“芒山王气”便成为著名的“永城八景”之一。



编者简评:

从芒砀山前赤帝子斩杀白帝子,到刘邦醉卧芒砀山前大石上幻化成龙的卧龙岗,再到紫气环绕紫气岩……汉高祖刘邦给芒砀山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研究汉语、汉字、汉文化、汉文明提供重要的依据。学习研究汉文化,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古为今用,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式,身为永城人要讲好永城故事,努力让豫东明珠释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