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汴河斗门考

作者:盛朝新发布时间: 2025-03-15 09:07:421376 次浏览

 汴河即隋唐大运河,永城称为隋堤,2010年永城侯岭乡十八里段隋堤修路,在大运河遗址的北坡发现青石块10余块,引起永城文物部门的关注,永城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

汴河即隋唐大运河,永城称为隋堤,2010年永城侯岭乡十八里段隋堤修路,在大运河遗址的北坡发现青石块10余块,引起永城文物部门的关注,永城博物馆馆长、考古专家李俊山先生赶到现场,进行调查。这些石块凿制规整,基本呈正方形,长55厘米,宽54厘米,厚12厘米。为探明真相,文物勘探队在附近进行了钻探,但一无所获,然后对发现石块的村民进行了调查,村民说石块散乱弃置在运河河道北坡内,已看不出原来的状态了。此地为什么会出现石块呢?由于石块所居的位置处于一般村落,且无跨运河的南北通道,加之数量较少,不可能是运河码头构件。那么这些掩埋在河堤内的石块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       

       通过详细阅读《旧唐书 地理志》和《宋史  河渠志》以及有关汴河设施的历史记载,考古工作者认为侯岭隋堤发掘出来的石块并不是偶然的存在,虽然原貌已经破坏,但是从其所处堤岸的位置以及石块数量和规整程度看,它很可能为唐宋时期汴河的斗门设施的遗存。什么是斗门呢?据史书记载斗门为河道石构建筑,相当于现在的涵洞水闸,斗门分布在河堤两岸,一端开口于河道,另一端开口在河堤外,斗门底口小,上口大,中间用木板作控制水闸,其剖面形状如同斗具,又因其小,故称斗门。《旧唐书》记载唐代已在汴河设置斗门,将汴河水引出,灌溉两岸田地。用河水灌溉田地是我国古已有之的做法,在《史记 河渠书》中就记载春秋开凿鸿沟“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于溉浸,百姓飨其利”。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他“出使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斗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即获其利,刻石以颂刺史功。则淤田之法,由来久矣。”北宋延续了唐朝的做法,在汴河上也修建了不少斗门。通过斗门灌溉,不仅解决了旱情,而且改良了土壤,增加了肥力,促进了农业丰收。           永城汴河位于大运河最重要的通济渠段,唐代的斗门修建因史书记载简略,已不可考。北宋时永城因处于京都开封的东部地区,属于京东。永城当时行政上属于淮南东路的亳州府管辖,淮南东路是京东最为重要的一个“省”,其“省会”在扬州,这是永城历史上第一次划归南方管辖,永城属于淮河水系。淮南东路控制汴河的地段最长,又处于汴河入淮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永城在北宋县的行政级别划分中属于“望”县,属于大县。永城段汴河为照顾农业生产可能建造了不少斗门设施。《宋史  河渠志》记载:“至道元年(995年)汴渠旧设节水斗门一百七十有六”,“景德二年(1005年)泛流入汴..............因令多用巨石,高置斗门,水虽甚大,而余波亦可减去。”“熙宁元年(1068年)汴渠置斗门,泄其余水”。所谓泄水,就是放汴河水灌溉田地。当时灌溉的田亩的范围很大,《宋史 河渠志》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六月“引河水淤京东、西汴田九千余顷”,元丰元年(1078年)“京东、西淤官私瘠地五千八百余顷”。宋代皇帝认识到农业为国家的命脉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用汴河水灌溉田地比航运还重要,宋神宗曾专门设立“沿汴淤田司”“都大提举淤田司”作为管理机构,领导汴河淤田事务。一度曾发生过因灌溉过度,汴河枯竭,无法航运的情况。这些淤田都是通过修建斗门完成的,汴河斗门应该建造了不少。永城段汴河由于河道泥沙淤积而抬高成为地上河,河床高于两岸田地两米左右,落差较大,得天独厚,是淤田的最佳河段,斗门很可能高置在大堤上。              永城段汴河究竟修建了多少斗门?唐朝斗门和宋朝斗门的造型和规模是否一致?建造位置是否重合?又具体修建在哪里?由于史书没有记载,又没有明确考古发现的斗门标本,这些都是未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大运河废弃后,斗门设施几乎都遭到彻底破坏,石块被附近居民取走作建筑材料。我们推测,与北宋相比,唐代斗门可能修筑的位置要低一些,因为河床不断抬高,唐代河堤低于北宋河堤,当然也不排除部分河段北宋斗门继续沿用唐代斗门的可能性。一般说来,因北宋斗门高置,随河堤平毁而难以保存,消失较早,唐代斗门因位置较低,很可能有部分遗存。侯岭十八里疑似斗门遗址很可能为唐代斗门的遗存,或为被破坏后北宋斗门底部的残存。在附近民居下的基础中,不排除有斗门石块的可能性。史料记载最早在南宋时,农民就在隋堤建房了,元、明、清时代受水患影响,农民纷纷迁移隋堤,择高而居,拆除汴河设施的石块,用作屋基,甚至把废弃的木船石锚也垒在墙上。     由于斗门皆为官方专门的机构修建,其建材的采购由官方完成,所使用的石块自然比较规整,为石匠专门打制,十八里十余块石板没有利用汉画像石改造的现象。从《宋史》记载来看,汴河修建斗门作为官方工程,应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石料,统一石块尺寸,统一建造标准,统一工程验收,甚至统一灌溉时间和水流大小,因为每一处斗门的排水都涉及到汴河的整体,各地都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汴河堤岸司是专司其职,一方面管理营建斗门,一方面负责监察建设。我们从十八里隋堤规整的石块中可以隐约看出唐宋时期斗门建造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侯岭十八里疑似斗门遗址处于永城东部,这段汴河受到黄河泥沙的淤积较轻,部分河段一直保留着大堤原貌的轮廓,能够发现斗门遗址不是偶然的,类似这样的石块,在永城百余里的隋堤之中,是第一次发现,此前发现石块较多的酂阳是在集镇内,考古勘探为大运河桥墩,与十八里有本质区别。永城以西隋堤至开封全部被黄河泥沙深度淤积,掩埋地下,迄今尚没有发现斗门遗迹。经过调查研究,基本可以确定永城十八里斗门遗迹是豫东地区目前唯一发现的斗门遗存,为探讨隋唐大运河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意义。